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风水导师 //www.sinovision.net/?20087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手机:13385889998或18620049887 QQ:2609681211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谶文化与风水

已有 1555 次阅读2012-10-4 01:35 |个人分类:吉祥文化|系统分类:家庭生活分享到微信

谶文化与风水

      风水和墓向是墓葬中宗教色彩比较浓厚的一个话题,是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风水墓葬的一个重要内容。

    风水学说,就是卜选吉地葬之,在我国许多民族中都十分流行。其内容复杂,卜选方式很多,不一而足。

    古代汉族关于墓地风水有着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诸多的内容,一套有一套的仪式和许多的很巧妙的象征意义,围绕墓地风水,曾产生过许多传说和轶闻,而其中绝大一部分都和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谶文化兴盛于秦汉时期,那么把墓地风水与子孙命运相联系,也兴于秦汉,它们是同一个时期的产物,当然相互交融,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记载,韩信为布衣之时(当时为秦时期),母亲死亡,因为韩信贫穷而不能在村社墓地中入葬,便另择“高敞地”葬母,目的是欲“令其旁可置万家,仰视其母冢”。这就已经包含了风水观念和谶文化观念在内了。西汉武帝时人,杨王孙曾指出:昔帝尧之葬也……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这个说法,只是把帝尧做了一个幌子,也就是托词而已,但是表明当时的风水观念和让子孙大富大贵的谶文化观念已经比较流行了。东汉时期袁安的父亲死后,奉母命外出访求墓地,途中遇到三位书生,其中一位指着一块地说:“若葬你父于此,你这一代便可做上公……;于是袁安葬父于此地,他家因此累世兴隆旺盛(《后汉书.本经》)。可见风水文化和谶文化汉朝已经普及了很多地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上层也流行这些风水学说和谶文化学说,有关于“预兆”“昭示”“望气”“风水”“龙脉”的各种风水学说和谶文化学说曾风靡一时。

    我们知道,南方多山,“风水”学说多主张墓地应选择在“背倚山峰,面临平原”的“山冲”之地。东汉至南朝,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崖墓都是背山面水,显然与风水学说有关,许多城市的墓地,都是在城外的山上,或者枕山面水,或者背依山峰,面临平原,都与风水学说有关。之前在南京发掘的六朝帝陵和高级官吏大墓,全部背倚山峰,面临平原。唐宋明清历代陵墓,无论是散布在关中、中原,还是在北京外郊,大抵也都符合风水学说的要求。

    我国古代野史、稗史、小说、传说中,保留了许多的有关墓地风水的轶闻故事和谶文化故事。《十国春秋》卷三五载,前蜀皇帝王建,在年轻的时候葬父,棺材落下便会自动跳出,如此几番。有神人出来讲话说:“这里是出天子的风水宝地,你一介小民,怎么容你卜葬于此!”。实际上这就是一种预见性、预言性,也是谶文化深入到人心的有力见证。王建毫不理会,一次次下葬,如此反复几次,最终还是葬下了。结果,王建这个目不识丁的无赖,竟然坐上了大蜀皇帝的宝座。这个故事暗示,风水可以改变天命。那么,我们怎么来认识这个传说呢?其实是王建这个人为了适应当时那种人人都相信风水,人人都相信预言的环境,借机利用谶文化为自己的割据制造了一种谶文化的理论依据罢了,这是当时他自己或者说他的心腹编造了许多类似的这样的有关于风水和谶语的故事,这是其中之一罢了。

    风水学说宣扬父母墓地决定着儿孙命运,它适应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的思想。这也是它经久不衰,能为各种思想和历代王朝所默认的重要原因。但是风水学说与比它更老的天命观相比较,风水可以人为选择,主动争取,传统的天命却是先天注定,一切听从天命。风水观念出现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激起一阵阵波澜,它使人感到凭努力还是可以改变一部分天命的,因此,它也勾起人们的不安本分的欲望,煽起一股追求之风。寻求风水和向往更为吉祥如意的预言、预兆,从秦汉到明清时期,二千余年来越演越烈。

    风水学说和谶语的产生、发展,促使丧葬活动和预测活动更加宗教化、专业化,时至今日,风水和预测在我国仍然有很广泛的市场。

    纵观我国的氏族墓地,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边疆的民族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个氏族墓地中,无论有多少墓葬,墓葬方向总是基本一致。

    在河南新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冈墓地中,有墓葬114座,墓的方向都是朝南或者偏西。

    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的250座墓葬,其墓坑都排列有序、纵横整齐,方向基本一致,与正西方相差不超过20度,仅仅少数不一样;宝鸡北首领有350座土坑墓,临潼姜塞360座土坑墓,渭南史家的43座墓葬,华县元君庙的57座墓葬,其墓向都是朝西。但是同一个文化体系中,墓向也不一样,仰韶文化系统的横阵墓地头向东,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墓,郑州、洛阳地区的成人墓,皆头向西北。似乎暗示其祖先大部是由西向东、向东南迁移而来的。

    一些已进入青铜时代,已有殉葬现象的氏族墓地中,仍顽固地保持着这种原始的宗教意识。如云南剑川鳌风山墓地的早、中期【约当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200余墓葬,皆头南脚北;晋宁石寨山古墓【相当于汉代】,皆头西脚东略偏南。

    外来者的墓葬,从墓向上看有两种情况。一是原为一个民族、家族或一个地区的移民,墓向大体一致,一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汇集一地,墓向就很杂乱。前者如四川青川的战国晚期墓群,原报告说“墓向亦基本一致,在300——400度左右”即向北略偏东。【《文物》1982年第1期】。这批墓葬的楚文化因素頻浓,一般认为系楚移民的墓葬,墓向也正好向前楚地。后者如在贵州赫章可乐发现的39座汉代甲类墓,墓向差异悬,从墓葬和随葬品来看,墓主系军人,军人来自四面八方,其墓向当然无法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湖北江陵地区的战国楚墓中,较大者以头东脚西向居多,中小型墓则绝大多数为头南脚北。墓向和墓主的地位、等级、财产都有着联系。

    为何一个绵延数百年、包括几千座墓葬的氏族墓地,墓向总大体一致呢?它显然与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公认的原始宗教意识有关。大量的民族学资料表明,墓向或许与祖先发源地有关,或与先辈迁徒路线有关,或受某种宗教信仰所制。它表示死者向往的方向,或表示灵魂应归去的方向。

    墓向与其他丧葬习俗一样,具有加强共同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作用。它通过唤起、巩固崇拜祖先的共同意识,起到团结族人、抵制外部文化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