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汉字:遺 → 遗。
㈠《说文解字》:縱也从辶貴聲。(简体“遗”:纵也从走贵声。)
㈡《康熙字典》酉集下,解释:去、驱、纵也、送也、祛也、逐也、发也、遗车······。
㈢《新华字典》:⑴丢失(遗失):遗失钢笔一支。⑵漏掉(遗漏):遗忘。⑶丢失的东西,遗漏的部分:路不拾遗。补遗。⑷余,留:不遗余力。遗憾。遗嘱。遗像。遗传。⑸不自觉地排泄粪便、或精液:遗尿。遗精。⑹赠与:遗之以书。
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起来,不论独体字,还是合体字,从汉字起源来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多世纪的商代甲骨文,殷代人凡遇大事均要占卜问卦后方行事,他们为了总结、交流、记忆大事吉凶和生产经验等,刻于甲骨上的卜辞,作为日后指导行事的参考,目前人们能识读的只有1723字、未识有2949字;接着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西周金文,已发现有3700多字;到了秦汉时代的小篆,约有9353字;随后演变成隶书和楷书,最终发展成今天的简化文字。这只是一个简化易写、从无序到有序、统一规范形体笔数的过程,期间汉字变化始终保存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本质,同时也继承了汉字几千年以来所携带的文化密码信息。
汉字的构形理论是“六书”,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周礼》。东汉时期的班固《汉书·艺文志》首次将“六书”细目罗列出来: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最早为“六书”下定义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遗字最早是由“小篆”演变而来,在《说文解字》中完好继承下来了,现在字头形体是楷书的简化字,属多音字,辶部,左下包围结构,由“辶贵”组成,12笔,繁体是17笔。
“遗”字最早解释是“縱”也,“象形”看就是“縱”字中一个人走掉了,按照古老相字理论:就是走了人、或失去了人。后代人不管是有意或误意,当初认定“走了人、或失去了人”的本意却一直没有变化,只不过是文字含意强加到了“遗”字身上,现在解释就成为“走了贵人、或失去了贵人”。至于现在字典中的“縱(纵)”字,解释意思与“遗”字就有很大差别,因为结构含意认识完全不同了。每个汉字在创立初始期都有着本来意思,本意始终不会消失,只会延伸或扩展含意的主次。假如这个“遗”字未来再变化,千万计数的后人又认为存在“头戴帽子”预示认识,那么未来再会加进这一新的“引申”含义。
“遗”字本意引申为“象事”的消失、丢失、遗失、遗缺、遗漏、遗物、遗车、遗事;丢失的东西,遗漏的部分等;再引申为“象意”的空缺、逐去、驱逐、祛除、遗孀、遗孤、遗世、遗尸、遗体、遗骸、遗像、遗照、遗弃等;再从“象形”往下看是“遗尿、遗精、遗腹子等”;往上看是“遗忘、遗言、遗容、遗闻等。再进一步“转注、假借” 指死者、或贵人过去留下的“遗憾、遗恨、遗留、遗产、遗传、遗毒、遗风、遗稿、遗祸、遗患、遗迹、遗教、遗民、遗墨、遗篇、遗诗、遗作、遗书、遗少、遗物、遗训、遗愿、遗志、遗嘱、遗著、遗址、遗族。及后遗症、遗之以书、遗以千金、不遗余力、养虎遗患等。
上述“遗”字解释、含义、引申都离不开“走了贵人、或失去了贵人”的本意,“遗”字的“吉凶”一般也是按照这个本意来下决定,这恰恰是汉字在“平面体”状况中看到的普遍认知缺陷。历代行家不愿进一步透露“汉字密码”的原因所在,是在于“看汉字”的认知方法完全不同。假如我们把“遗”字拟人化、立体状况看,就会发现汉字“吉凶”好坏的真实预示效果了,个人姓名的“吉凶”当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姓名吉凶密码的启示:姓名类似像“个人接受和发射”吉凶好坏信息的一座电视塔,尤其笔画结构框架极其的重要!宇宙万物是有抽象的物体“水、木、火、土、金”所组成,如果我们把“遗”字用“土”做成一个立体的形状,放置在室外,过几天或几月就会明显看到“遗”字中“哪些部位”受到了破损、甚至哪个部位最先破损。当然放置的场所、或方向、或大小、或来自破损力量等会有不同差异,但我们的姓名恰恰是处在“同一时空的先天数字”排序中,所以姓名能够“逐年吉凶”好坏而能被推算开来。《汉字姓名吉凶婚配年速查》也是按照这一“主线”来推算进行。“遗”字中先天存在的“吉凶数字”逐年推排、“婚姻数字”也逐年推排,每一年每个数字力求都要经得起后人的历史经验,因为目前我正好写到这个“遗”字上,有所感想而写了本文。
假如有人喜欢转牛角尖,像去研究释迦摩尼当年穿的一双鞋、或像去研究孔子饭后的一只瓷碗,问我:假如“遗”字中“贵人没有走?也没有失去?”,那么我会对你说:应该认定就不是现在这个“遗”字了。因为文字结构框架组合的不同,明示和暗示的含意、密码数字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