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aikr.com/kan.aspx?id=81825a9f-cab0-4f11-b335-887ff1961b5f
读了一天余英时,心情颇为平静。我喜欢余英时的文字,其实他所涉及的学问我大多不懂,但我还是爱不释手。我喜欢他平易的态度,以及爽利的语言。他有很开阔的视野,古今中外,哲学、史学、文学,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但却决不卖弄,决不堆砌。他不像国内某些学者,没有认真研读原著,仅仅是根据一些介绍性的著作,对西方某些学派和学人作不得要领的介绍,让人如坠烟雾。余先生是真有话说,有心得,所以反而明白易懂。比如介绍柯林伍德的史学观念,我体会其中也有存在主义和阐释学思想,可余先生没有搬用一大套半生不熟的理论。他完全出之于自己的语言,经过了自己的咀嚼,让我们在理解西方学者思想的同时,也看到了余先生的精神和趣味。余先生的平易还在于说话有证据,就像胡适所说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决不落于空疏。为什么有些学者的著作不好理解呢?其中一个原因恐怕是自己没有想清楚,或者道听途说,自然理不清头绪。自己都不甚了然的思想,怎么让别人懂得呢?余先生是钱穆的学生,旧学功底深厚,而又受到西学的陶冶,称得上学贯中西。在他身上既可以看到中学深厚的考证功夫,又可以看到西方新的方法,非常能启发人。我不懂余先生的学问,对他所谈的问题大多从未涉猎,而仍然津津有味,读之不厌,可见他表达的特别。我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也有同样的感受。《时间简史》所涉及的许多科学知识,我闻所未闻,但照样能获得一分阅读的快感,就在于我能够大致体会到书中所讲的道理,以及活泼的文字。余先生的文字很干净,既不是学院派的咬文嚼字,故弄玄虚,也不是完全口语,啰嗦缠夹。他的语言既有古汉语的韵味,又很平易。他似乎没有国内学者那样受翻译语体的影响,倒是很中国化。这种语言解放前在学界很流行,解放后大陆少见,台港学术著作常取此种表达。我读过其他汉学家的著作,但真正喜爱的只有余英时。我并不是要从余先生的著作里吸取什么知识,做什么学问,我不过是为了过瘾,或者多少领会一下他那种为文的方法。但我也不想刻意模仿他,能够潜移默化受点他的影响,于愿足矣。我爱他的思路非常清晰,而且不在为做文章而做文章。他能够将一些问题分辨得非常清楚,如讲朱熹哲学中的两个概念,道统和道学,就算是我这样的外行也能明白。他比较柯林伍德和清代学者章实斋的史学观念,门外汉也会受益。大概国内学者做学问只是做,不像余先生真有所得。为了评职,或者为了其他什么功利,拼了老命写所谓学术论文,究竟不知有什么乐趣。暑假在九宫山参加现代文学学术会议,谈到某年轻学者写了不少关于诗歌方面的论文,并且发表在《文学评论》等重要期刊上,为不少人所称羡,我独对之表示不以为然。因为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写这么多论文,他的生命和精神动力到底何在?我也不是说余先生的学问全是性命之学,但他的驱力似乎更为内在。这需要细细体会,现在我还不能明白说出。天气很好,下着小雨,微微有点冷,正适合闭门读书。时而放下书本,看看窗外灰蒙蒙的天,看看窗台上几株将开的瘦菊,心境非常平静。生命是短暂的,也是苦难的;但能够在短暂和苦闷的人生中得一时的佳趣,谁说不是值得珍重的事呢?以此,我要深谢余先生给我带来的生命的慰藉了!
读了一天余英时,心情颇为平静。我喜欢余英时的文字,其实他所涉及的学问我大多不懂,但我还是爱不释手。我喜欢他平易的态度,以及爽利的语言。他有很开阔的视野,古今中外,哲学、史学、文学,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但却决不卖弄,决不堆砌。他不像国内某些学者,没有认真研读原著,仅仅是根据一些介绍性的著作,对西方某些学派和学人作不得要领的介绍,让人如坠烟雾。余先生是真有话说,有心得,所以反而明白易懂。比如介绍柯林伍德的史学观念,我体会其中也有存在主义和阐释学思想,可余先生没有搬用一大套半生不熟的理论。他完全出之于自己的语言,经过了自己的咀嚼,让我们在理解西方学者思想的同时,也看到了余先生的精神和趣味。余先生的平易还在于说话有证据,就像胡适所说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决不落于空疏。为什么有些学者的著作不好理解呢?其中一个原因恐怕是自己没有想清楚,或者道听途说,自然理不清头绪。自己都不甚了然的思想,怎么让别人懂得呢?余先生是钱穆的学生,旧学功底深厚,而又受到西学的陶冶,称得上学贯中西。在他身上既可以看到中学深厚的考证功夫,又可以看到西方新的方法,非常能启发人。我不懂余先生的学问,对他所谈的问题大多从未涉猎,而仍然津津有味,读之不厌,可见他表达的特别。我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也有同样的感受。《时间简史》所涉及的许多科学知识,我闻所未闻,但照样能获得一分阅读的快感,就在于我能够大致体会到书中所讲的道理,以及活泼的文字。余先生的文字很干净,既不是学院派的咬文嚼字,故弄玄虚,也不是完全口语,啰嗦缠夹。他的语言既有古汉语的韵味,又很平易。他似乎没有国内学者那样受翻译语体的影响,倒是很中国化。这种语言解放前在学界很流行,解放后大陆少见,台港学术著作常取此种表达。我读过其他汉学家的著作,但真正喜爱的只有余英时。我并不是要从余先生的著作里吸取什么知识,做什么学问,我不过是为了过瘾,或者多少领会一下他那种为文的方法。但我也不想刻意模仿他,能够潜移默化受点他的影响,于愿足矣。我爱他的思路非常清晰,而且不在为做文章而做文章。他能够将一些问题分辨得非常清楚,如讲朱熹哲学中的两个概念,道统和道学,就算是我这样的外行也能明白。他比较柯林伍德和清代学者章实斋的史学观念,门外汉也会受益。大概国内学者做学问只是做,不像余先生真有所得。为了评职,或者为了其他什么功利,拼了老命写所谓学术论文,究竟不知有什么乐趣。暑假在九宫山参加现代文学学术会议,谈到某年轻学者写了不少关于诗歌方面的论文,并且发表在《文学评论》等重要期刊上,为不少人所称羡,我独对之表示不以为然。因为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写这么多论文,他的生命和精神动力到底何在?我也不是说余先生的学问全是性命之学,但他的驱力似乎更为内在。这需要细细体会,现在我还不能明白说出。天气很好,下着小雨,微微有点冷,正适合闭门读书。时而放下书本,看看窗外灰蒙蒙的天,看看窗台上几株将开的瘦菊,心境非常平静。生命是短暂的,也是苦难的;但能够在短暂和苦闷的人生中得一时的佳趣,谁说不是值得珍重的事呢?以此,我要深谢余先生给我带来的生命的慰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