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教育
三代之前设有乡校,七岁入学受教,是免费义务教育。学习成绩优秀者可以深造,仍旧是免费义务教育,而且连食宿都免费,这是为国培养人才。秦汉之后设立官学校,是在县级以上。一县官学生定额约二十名,相当于高中生,毕业后成为秀才。在校时为生员,是禁止出入公门的,书生不可妄论国事,只宜专心读书。县机以下的乡社就属于民办教育了,学生作为童生,有志于学的争取成为官学生。小学教育都是私墅,有条件的请老儒作为家教,供应衣食而已。
教育并不普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的孩子就愿意习武,有的喜欢园艺、文艺等,不必勉强,顺其自然而已。家长自然不肯白花钱,孩子不好好学习,让老师拿板子打,不打不成材。一家几个孩子,并不是都有条件入学,所以学生们对上学的机会还是很珍惜的,兄弟们得从小下地干活。
官学生年俸十石,是县官的五分之一。折合现在的约五千元,是公费教育。如果两番考不过,就不能继续留在学校了,得在衙门里找口饭吃。读过书的人心计多,所以国家并不鼓励普及教育,以免失于纯朴。官学生是公务员的后备人才,所以很受社会重视,被称为“学生老爷”。从秦汉直至清末,大体上差不多。县级吃财政饭的定员为一百二十人,其中官学生占二三十名,财政压力并不大。退休之后就属于民了,福利待遇与百姓同样。
民国时期沿续下来,公学生仍旧由国家政府负担,吃住的都不错。即便如此,学生们也要革命,闹事的主要是公学生,书生妄论国事,就是不肯读书。闹来闹去就革命成功了,于是实行教育产业化,学生家长必须拿高价学杂费,而且必须送所有适龄儿童入学,接受爱党爱国教育。高等教育更不用说,家长得敲骨榨髓,学生毕业之后还得拼爹,否则找不到工作。衙门里都是公安世家、税务世家、权力世家……,各行各业都是同样。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平民子弟去掏大粪,图的是个事业编制……。
县级吃财政饭的多达万人,是古代的百倍。教师们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是与组织宣传部门没啥两样的,始终把政治放在第一位,理所当然是公务员编制。所以财政负担过重,只能取之于民,用之于官。好在有了土地财政,欠下上百亿外债,只要强征农民的土地,转手一卖就都摆平了。至于喊冤上访的农民,抓起来进行教育就可以了,一条人命才多少钱?赔得起。最有钱的就是各级政府,县官年收入可不是古代的年俸五十石了,而是百倍、千倍,哪个穷庙都有富方丈。学生再也不是“学生老爷”了,也不敢闹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