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明月城 //www.sinovision.net/?18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传统文化断代的辛亥百年

热度 1已有 1391 次阅读2011-10-8 18:54 分享到微信

传统文化断代的辛亥百年

  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传承三千年的中华文化发生断代。幸亏秦王朝只存在短命的十来年,汉儒进行抢救性文化复兴,奠定了汉文化。两汉余烬魏晋南北朝,汉文化延续下来,无论董卓还是尚武的鲜卑统治集团,对汉文化都是很尊重的,尽管他们不懂。隋唐是鲜卑贵族化夷为夏的转变过程,鲜卑入夏则为夏,成为汉文化的继承者,唐代汉文化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五代十国并没有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将那些强盗帝王视为异类,传统文化才是民族之根。
  宋代讲学盛行,是继续发扬传统文化的黄金期,王道成为主流,祖制严禁杀谏官,鼓励直言进谏,批评帝王。成为尧舜之君,学习商汤、周文王,为帝王之德。将夏桀、商纣、秦始皇作为反面典型,加以借鉴。由于宋徽宗的穷奢极欲,蔡京、高俅、秦桧之流的权力腐败,金元入主,蒙古异族统治存在百年。金元将儒家弟子视为臭老九,摧残汉文化,实行愚民政策与奴化教育,修正了孔孟之道,为强权所利用。幸亏金元统治者都不懂汉文化,所以一丝尚存,并没有刻意焚书坑儒,造成断代。
  明代汉人传统文化得到复兴,明代讲学盛行,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文化都有展示的舞台。专制必然导致权力腐败,明末出现了学霸,对李贽等异见者进行政治迫害,主要是批《水浒》,反对《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劫富济贫造反精神,上层社会要求和谐稳定,权力世袭。要求下层社会男人甘心为奴,女子甘心为婢,不许造反。李贽虽遭残害,流贼还是蜂起,乃是权力腐败所致,无论李贽存在与否,说还是不说。
  满人入主,属于异族统治。为了表示其政权的合法性,选择性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焚了十几万部书,坑了一些不肯屈服的儒,阉割了《永乐大典》,修撰了《四库全书》。愚民政策与奴化教育是加强专制的必要,文字狱贯彻始终,禁止民间思想交流。宋明时期的学风不见了,精神领域出现了真空,就连诗文、字典都有可能惹下杀身之祸,乃至灭族之祸。文化思想禁锢导致户籍管制加强,民间禁止习武,无知的群体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男女饮食方面,出现了有史以来的人口爆炸,清末总人口高达四亿五千万,而白莲教之乱与洪杨革命曾造成二三亿人口的死亡。华夏历史上人口从未过亿,总在五六千万之间徘徊,就因为精神领域文化道德充实,君子好德不好色。
  洪杨革命是传统文化的一场浩劫,天下文章在桐城,桐城藏书楼林立,江南是汉文化的中心。洪杨革命所到之处焚妖书,杀妖心之人,读书越多妖心越重。焚书坑儒为的是愚民政策与奴化教育,是建立极权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政权与神权合二而一,革命领袖成为大救星,所著成为经典著作,革命军民活学活用,实行军事共产主义,革命领袖控制一切,所有合作化生产的粮食全部军用。亿万人民大多是饿死的,除了以洪天王思想统率头脑之外,啥也不懂。
  传统文化断代的辛亥百年,是继洪杨革命之后的一连串文化浩劫。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浩劫,革命者主张全部消灭传统文化,包括汉字在内,全盘西化或是全盘苏俄化。北伐战争所占领区,痞子运动提出‘无绅不劣,无土不豪’,焚旧书,杀旧思想之人形成狂潮。之后的暴力土改,文化思想改造,文化大革命,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等等,无不是摧残传统文化,将新老秦始皇捧上神坛,将洪秀全捧上神坛,进行愚民政策与奴化教育。这不是新文化教育,而是教愚,将学生都教得愚昧无知了,数典忘祖,不知道是非曲直,真假对错了。这是全盘引进苏俄斯大林体制所造成的后果,红色恐怖所造成的后果,传统文化断代的辛亥百年是很令人悲哀的。炎黄子孙不甘心传统文化就此消亡,汉文化复兴运动正在悄悄崛起,其主要表现特点就是对当前社会的批判与说真话。必须正本清源,揭露新老秦始皇的真面目,将假丑恶暴露无遗,让真善美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断代的辛亥百年,将迎来一个新时代,汉文化传人将层出不穷,挑战主流,将所谓中国的问题不是暴政问题,而是暴民问题的主流声音,批个稀烂。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回复 明月城 2014-9-16 17:55
華琅根: 哈哈,中外学者的著作都摆在那里,谁的功夫深,不用多费口舌,认真读一读就可以了解了。我想,没有直接读过人家原著的人恐怕不是很适合对人家的著作品头论足。

...
满鞑本来就是蛮夷,并不代表炎黄子孙,作为炎黄子孙,没必要接受洋人的逻辑,蛮夷之邦都是无神论与唯物论,没啥价值,生命有限,浪费不起。
回复 華琅根 2014-9-16 05:23
明月城: 没啥汉学家,只有外国汉学爱好者,只知汉文化之形,不知汉文化之神,没三十年以上汉学基础连门都进不了。当代的史学文字全是垃圾,是为政治服务的,三十年前我在 ...
哈哈,中外学者的著作都摆在那里,谁的功夫深,不用多费口舌,认真读一读就可以了解了。我想,没有直接读过人家原著的人恐怕不是很适合对人家的著作品头论足。

您是否可以重温一下乾隆皇帝及其手下跟英国来华人员打交道的史实。瞧不起人家,贬低人家,耍弄人家。最终招致报复,报复性的雪耻。被人家打败,割地赔款。

看来,您还真有必要从古代人写的史书中跳出来,也读一些近现代的史学研究著作。这对您正确认识史实有积极作用。您是有思想的人,如果能够客观理智地表达您的思想,对大家都是有益的。反之,则不然。
回复 明月城 2014-9-16 03:41
華琅根: 汉学家可不是自己给自己封的头衔,是有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论文摆在世界学术文献上的。有些洋人的古汉语水平不比中国的史学家低,人家把《论语》、《孙子兵法》 ...
没啥汉学家,只有外国汉学爱好者,只知汉文化之形,不知汉文化之神,没三十年以上汉学基础连门都进不了。当代的史学文字全是垃圾,是为政治服务的,三十年前我在省市图书馆阅览室基本上都浏览过,没啥价值,一堆削足适履之物,才把洋人显了出来。崇洋是由于无知,连祖宗都不认得了。
回复 華琅根 2014-9-15 08:36
汉学家可不是自己给自己封的头衔,是有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论文摆在世界学术文献上的。有些洋人的古汉语水平不比中国的史学家低,人家把《论语》、《孙子兵法》等翻译成英语的水平相当高。他们不仅精通古汉语,而且对字里行间的意思都把握得相当准确。

英美的几位权威汉学家可不是“总在贬低中国”,人家可是把古代中国研究得很透彻,给出的评语相当中肯。人家可不是仅仅通读中国古代留下的史料,人家还结合着考古学与实地社会考察来撰写论文。可以这样说,人家用英语编写的有关明朝历史与风俗的大学课本,真的是比中国的大学课本还要有水准。史料翔实,讲解透彻。千万不要小看了人家。学术水平可不是政府评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吹出来的。那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实实在在的系列大部头的历史文献著作摆在英美的大学图书馆里的。中国人可以不服,只要中国人也写出那样的著作,也做出那样的研究成果。

“通读史书啥都清楚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史书不一定记载的正确与全面。还有很多事情,官方修的史书上并没有翔实的记载。这个问题我们就先不讨论了。总之,英美的权威汉学家研究古代中国不仅仅是当作历史来研究,还作为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等等的综合领域来研究。

我们有些中国人坐在家里闷头读二十四史,或者某些人说的“25史”,的确可以通晓历史,但不一定可以了解史实。好了,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吧。

顺便说一下,我对你的“崇祯皇帝国富民穷政策的悲惨下场是有借鉴意义的,国富民穷是亡国之道,无可逃避”的结论很看重。但是,你的那篇文章的主要论点还有待于进一步求证。你把皇帝自己藏在自己皇宫里的金银当成是国家的财政储备。我认为,这个说法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皇帝搜刮了天下的金银,藏在自己家里。这可以被视为是皇帝自己的钱财,皇帝个人的储蓄。皇帝在自己家里藏了很多钱,这仅仅是说明皇帝个人很富有,但不能说是国家很富有。按照你在那篇文章里列出的条理可以看出,皇帝很富,国家很穷。皇帝没有把自己得到的金银用于国防与民生,那就是说皇帝把个人的财富与国家的财政分开看待。所以,按照你给出的论据及其论证,论点应该是“帝富国穷”。

关于“帝富国穷”,我们还是到你那篇《崇祯皇帝国富民穷政策的悲惨下场》里接着讨论吧。
回复 明月城 2014-9-15 04:52
華琅根: 可史实是,几千年来,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饥荒不断,人祸与天灾的因素都有。仅举一例,汉人闯关东现象就跟内地一些地区(或者说是“部分中原地区”)的 ...
明末由于权力腐败,国富民穷,官富民穷,货币都藏于权贵之家,出现严重的银荒,民间无银买粮,有银就有粮,天下并不缺粮。民乱一起,滚雪球般更加无人耕作,耕作也吃不到,天下缺粮。两湖熟,天下足,与粮食产量无关。洋人连古文都读不懂,算啥汉学家?当代无知,才崇洋媚外,挟洋自重,通读史书啥都清楚了,洋垃圾没啥价值,总在贬低中国,抬高自己。
回复 華琅根 2014-9-15 01:03
明月城: 华夏五千年总人口始终徘徊在五六千万,地阔人稀,不存在食物短缺问题。蛮夷之邦见识肤浅,不值一论。
可史实是,几千年来,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饥荒不断,人祸与天灾的因素都有。仅举一例,汉人闯关东现象就跟内地一些地区(或者说是“部分中原地区”)的粮食不足有关系。山东地少人多,再加上天灾,闯关东就成风。具体到明末来说,明朝的灭亡跟粮食短缺问题也是有关系的,部分地区的人民极度缺乏粮食,造成暴动,或者叫“农民起义”,也可以叫造反。而这些观点恰恰也是中国的史学家的研究结果。

还有一部分中国的学者认为,如果早二十年从美洲或者世界其他地方引进一些产量较高的农作物,明朝也许不会这么早灭亡。因为明朝曾经有一段时期经济高度发达,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时期。而资本主义在明朝的中华大地已经萌芽,并取得一定的进展。如果没有粮食短缺问题,没有造成地区动荡,那么明朝很有可能会稳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的历史走向就会不同。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所以这个观点不应该被采纳。

至于外国的汉学家,尤其是英美的汉学家,他们有关古代中国的史学研究也是大有参考价值的。甚至,有关中国史学的很多问题都是英美的汉学家首先研究的,并取得了权威性的成果。这个现象看起来好像比较令中国人尴尬,但也是事出有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很多古书,很多史书,很多史料,在近二三百年期间流失到国外去了。有些是中国人带出国的,有些是外国人来中国偷走的,还有一些是外国人来中国抢走的。所以,现在有很多时候,中国的学者要到外国去查找中国的古代史料。

所以,有关明末清初人口激增的原因,主流的看法是,中国从美洲引进了产量较高的农作物,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另一个原因是医药水平的提高。

当然,你可以有不同的研究结论。不过,这需要你列出证据。我非常感兴趣你的新观点,更期待看到你的新证据。
回复 明月城 2014-9-14 18:43
華琅根: “无知的群体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男女饮食方面,出现了有史以来的人口爆炸”,这个观点好像跟世界主流的史学观点不太一样。主流史学家包括中国的史学家与欧美的汉学 ...
华夏五千年总人口始终徘徊在五六千万,地阔人稀,不存在食物短缺问题。蛮夷之邦见识肤浅,不值一论。
回复 華琅根 2014-9-14 18:01
“无知的群体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男女饮食方面,出现了有史以来的人口爆炸”,这个观点好像跟世界主流的史学观点不太一样。主流史学家包括中国的史学家与欧美的汉学家。按照主流的看法,明末从美洲引进了一些粮食作物,缓解了国内的饥荒问题,比如玉米与花生等。有些人认为还有土豆,有些人认为土豆早就引进了。总之,这些产量较高的农作物对解决粮食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那个阶段人口暴增的另一个原因是医药水平的提高。粮食与医药水平的提高改善了人民的生存条件,使得出生率增长与非正常死亡率的下降以及寿命的提高。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