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离睡觉之前,我突然看到手机上一位Fackbook好友的邀请信息。朋友是我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通过邀请我看到了一条“Southwest Airline"赢得两张免费机票的信息。页面显示得很像西南航空公司的官方FB页面。商家通过FB做广告也不是一件新鲜事了,一些公司经常通过FB做活动,点击”like"就可以得到一些优惠折扣或免费礼品等。我看到点击的人数高达到30多万人,还有很多评论。我也就随手点击了。点击之后,进入到一个有西南航空公司标识的页面,上面显示需要点击"like",写上一段评论,将消息分享到FB上就有机会赢得两张免费机票。我没有写评论,而是直接点击了“like",页面继续跳转到一个新页面,上面显示着步骤,还有几步需要完成。你需要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姓名,电话,邮箱等。当你填写完这些信息之后,会接着出来很多广告页面,一些问卷调查等,但这些内容都可以”skip省略跳转"。到最后一步时,上面显示着,”还差最后一步啦,请在下列产品中选择三样购买”,下面有开办信用卡,办健身会员卡,购买礼品卡等。当然大家到了最后一步都不会购买,将页面取消掉。但广告从此就蜂拥而至了。第二天,我的邮箱里面充斥着各种垃圾广告,电话也响个不停。用户的个人信息就这样被售卖了出去。最开始,人们会误认为这是商家的一个营销方式。在新浪微博,FB上抽奖送礼品的方式如今非常普遍。但商家是否会将你填写的个人信息在营销的同时卖给其他广告商,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陷阱,种种虚虚实实的网络陷阱让兴起的社交媒体广告营销蒙上了一层阴影。在你获得特价信息,免费礼物的同时,你的个人信息安全吗?
FB自从上市以来,股价就一路狂铁,手握重仓的投行经纪将手中的FB股票倾泻,投资分析师认为FB的盈利增长点不高,对其前景也不太看好。自从人们开始习惯用手机登录FB之后,FB的广告效益明显降低。商家花钱在FB做广告,但用户在使用手机登录时也无法看到广告,这无疑是对商家投资的重重一击。于是,商家和FB都变换方式利用社交媒体做营销。邀请FB朋友注册会获得积分,提供FB用户特别的折扣或优惠券,点击“like"可以获得礼品等等。改变单一的视觉banner广告,而将广告植入到使用行为中,这本来是营销方式的一种进步。和朋友一起分享特价信息,好的商品,免费礼品,远比将广告摆放到页面中,靠画面和文字吸引用户注意力要有效得多。但这种利用社交媒体的亲近性,间接的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填鸭式的向用户倾销商品的做法却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美国,个人信息被商业售卖的现象无处不在。当你在银行办理第一张信用卡后,你会收到无数张其他银行的信用卡邀请。刚开始,我还非常奇怪,为什么我的个人信息会被这些我从未打过交道机构所熟知呢?原来当你写下个人信息申请到第一张信用卡时,你的个人信息早就被售卖出去了。当你在google上搜索信息时,你搜索的资料集成为个人分析也早已被售卖到各个商业机构了。当你在感叹科技的神奇和智能时,你已经是一个透明人了,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任何蜘丝马迹,都有可能被人售卖换取商业价值。但这种间接获取个人信息的做法,在美国似乎是被认可的。虽然一些社会学人士大力抨击科技对人类隐私的损害,无奈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这种悄无声息的渗透已经势不可挡了。
Facebook是有意为增加利润刊登如此侵略性的广告?还是无意间受到垃圾广告的侵害?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损害用户群而谋取短期利益的做法,实在是太不明智了,无异于自掘坟墓。它侵害了一个良性的盈利模式,让人们对FB这个平台产生反感,失去了用户,何谈广告,没有了广告,又何来生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