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juyueyike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8264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民主是温饱以后最大的民生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类正将深埋地下的魔鬼释放出来?

已有 2905 次阅读2013-2-19 21:37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人类正将深埋地下的魔鬼释放出来?

/巨岳

媒体报道四川昨日连发8次地震广西百色发生4.5级地震,这重新勾起人们对地震的痛苦回忆。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0人受伤,17939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至今令人谈震色变,成为国人心中的痛 。2010年04月14日7时49分40秒,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截止17日23时50分,共造成死亡 1484人,失踪312人,受伤12088人,重伤1394人。13年311日北京时间1346分,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发生8.9级地震。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几乎所有日本沿海地区受灾,仙台大部分地区被海啸淹没,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截止13日已导致逾1800人死亡或失踪。近年来国内外频发的强震,火山喷发和气候异常,似乎昭示着地狱之神每时每刻都在企图向人类打开死亡之门,更令人不安的是,它的苏醒和出笼似乎与人类自身活动有关。

地震之谜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科技知识推论,假设地球的自转是内外一致均匀的,那么它就不会发生强烈地震,但事实并非这样。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 465米/秒,而两极点的线速度为0。除两极外,地球上任意一点的角速度都为15°/时。

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角速度是均匀的。20世纪初以后,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人们已经发现的地球自转速度有以下3种变化:(1) 逐步减慢。这种变化使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000万年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科学家发现在三亿七千万年以前的泥盆纪中期地球上大约一年400天左右。(2)周期性快慢变化。20世纪50年代从天文测时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3)不规则快慢变化。地球自转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其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可见地球的自转不仅不均匀,它的速度也处于逐步衰减状态。而且,地球的构造也不是铁板一块,各部分构造也不均质。地上流体(包括气体和液体)、地壳、地幔和地心,犹如多个空心球套合着一个实心球,它们即粘合一体,又相互错动滑脱地、不一致地运动着、旋转着、变化着。这为人类认识地球和地震平添了许多变数。

地震的原因表面看主要是地球板块漂移引起的板块挤压碰撞造成的,其实主要是地球自转衰减的结果。偶然加速的情况也可能导致地震,但不是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地球自转的衰减造成赤道附近离心力减小,难以支撑赤道隆起,导致赤道南北两侧板块向两极方向漂移,使亚太地区板块出现调整性重组,导致地震。其特点犹如天平的两端,一端砝码出现变化,必然导致另一端乃至整个系统的失衡和不稳。南北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大概就是在去年我国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近期亚太地区不断发生强烈地震的原因。这种情况在加勒比地区、印尼及周边的亚太等赤道两侧的中低纬度地区表现得比较明显,我国西部地区的地震也是由于此种情况作用下,印度板块北移推压欧亚板块造成的。

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地球早期陆地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后来随着地球的自转的变慢,陆地弯曲断裂并向两极漂移,太平洋可能是古地球的一极,由于赤道的改变成为今天这个模样,未来南北美和非洲大陆有可能发生南北断裂和分离,在此演化过程中,有可能频繁引发中美洲加勒比地区、中低纬度地区、非洲裂谷带地区和欧非亚结合部频繁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同时因地球由铁饼形向圆形过渡造成包裹地幔的地壳面积多余导致地面褶皱形成山脉。这样形成的山脉走向多以东西走向为主。

(2)地球自转变慢过程中,地幔与地壳角速度衰减不一致,加之地壳构造强度的不匀质性,导致地壳发生东西方向的漂移、波折甚至发生断裂,产生新的板块并引发地震,有时则导致陆缘岛的衍生。非洲和南北美洲的分离及世界上多数大陆东方的陆缘岛就是这样形成的。原有板块间,也会因为其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的不一致而导致相互挤压碰撞或迭挫,引发地震。这样导致的板块弯曲形成的山脉其走向多呈南北走向。美洲大陆太平洋沿岸的山脉最为典型。

(3)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发生作用,导致部分板块发生西南东北或西北东南方向的偏转,从而引发地震或板块的漂移甚至断裂。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堪察加半岛就是这样形成的。而这样形成的山脉多纵横交错。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伴随火山的形成和喷发。这些情况都是地球自转变化导致的结果。而地球的活动、地球自转衰减说到底与太阳活动和宇宙粒子有关。大地板块南北漂移是地球自转变慢导致赤道一带离心力减小不足以支撑赤道隆起,促使地球通过向两极推拉板块的形式,来达成新的力量平衡。东西漂移则是由于地壳直接受潮汐、光照和太阳风的作用,其自转速度衰减快于地幔和地心造成的,每年落到地球上的陨石物质使地球增重大约1万吨,以及宇宙射线的磨压都是地球变慢的原因。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外,地球内部核物理反应也许是导致地震的一个因素,但这个因素一般距地面较深,属深源性地震,估计对地表影响不会太大。

而在两极地区,尽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等,但由于相对于地轴的线速度较小,加之离变化剧烈的赤道较远,来自赤道一带的力量大多被中低维度的板块互动分摊缓解,不足以冲决主要受重力作用下的极地板块构筑的“穹窿”。所以,极地地区板块作用力的变化不大,地球两极附近一般比较平静,不易发生大的地震。

由于地球构造从上到下密度越来越大,人类难以对地球的具体细微构造和物质组成及内部运动状况进行透视性研究观测,仅凭表面观测和推理,难以作出精确的地震预报。尽管人类渴望尽快拿到预报地震的钥匙,尽管当前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仍然是“上天容易入地难”。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是地震预测的主要困难所在。人类在地震预报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能象天气预报那样比较准确地加以预报,只能做长期的可能性预警。其现实意义、实用价值明显小于天气预报,这使人类在预报地震和与地震斗争中显得无可奈何甚至缺乏信心,也制约了人类研究地震的热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仍将难以回避地震这个地狱之神的折磨和蹂躏。

此外,人类每年消费数十亿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本来沉睡地下的碳进入地球浅表循环,不仅将大量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导致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危害人类生存和健康,也使大气层越来越‘粘稠’,空气密度增大,动量增加,风力增强,超级风暴频频发生,提高了风灾的破坏力,增加了地球自转的摩擦力,促进地球自转速度加速衰减,使地球自转‘颠簸’不断,不再匀速,从而诱发板块应力蓄积和异常运动导致地震。而地球上对能源和资源的不平衡消耗,局部地区的过分发展和消费,都可能打破其后的平衡导致南北气候的异常。而不断加剧的城市化进程和过分集中的制造业分布,pm2.5的不断排放,也可能带来过分的热岛效应、频繁的雾霾和灾难性天气。某种程度上说,人类追求进步幸福的过程,似乎更像是在吸毒寻求的快感,其结局是悲哀的。人类为了各自国家和集团的利益,你追我赶的发展和扩张经济,追求经济总量,正在导致诸多灾难的加速来临。

而大量的采矿对板块的掏挖破坏,每年数十亿乃至百亿吨且还在不断增加的矿物货物的跨地区搬运,也可能导致地球姿态的细微调整,使地壳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地壳的 ‘颤动’,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影响地球自传甚至催生地震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不断发展的科技和越来越强的生产力,在为人类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正裹挟来越来越大的风险。大唐推背图预言人类将遭洪水毁灭;玛雅预言2012年第五个太阳纪结束,天火降临世界毁灭;圣经启示录记载将遭大爆炸。种种迹象表明人类急功近利的活动正在将深埋地下的魔鬼释放出来,越来越尖端的核武及核实验,使人类的安全难以保证,越来越频繁的地震、风暴、旱洪及沙化、山林火灾和污染正在折磨着人类,古人的预言似乎正在趋于现实,人类必须共同反思目前这种高增长高消费跨地区超强度物流无限追求GDP的发展模式,更应警惕不计后果的武力竞争和经济扩张。当年大跃进我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发现原来让我们急于实现的‘共产主义’竟然是那么可怕。现在世界上都在你追我赶地搞经济扩张,追求经济总量,追求高消费,毕竟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满足人类永无止境的需求。也许当整个世界都实现了现代化享受高消费的时候,地球已经千疮百孔、危机四伏、旱洪风震,灾魔肆虐,难以承载人类生存了。显然,我们不能无限度的对地球进行索取,人类的欲望必须适当收敛,我们不能贪得无厌胡作非为,应该与自然妥协!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