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4||
有这样一则真实笑话:大一新生寝室夜聊,北京人说:“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山东人说:“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除一个傻子外,都应该进北大、清华。”
2006年,北京考生11万,北大、清华录取1020人,河南考生78万,北大、清华录取仅191人。
2012年,一本文科分数线:北京,495;上海,438;浙江,606;山东,573;湖北,561;河南,557。
最近,北京大学法学院一名教授的研究显示,在不同省份,考上名校的几率差别最多是288倍,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1个可以上北大,其几率是安徽的41倍,广东的37.5倍,贵州的35.4倍,河南的28倍。
世间竟有一种标准,是如此不公!
某些学生的分数,在某些地方,连专科都上不了,在北京却可以上北大、清华。这难道公平吗?一样的高考,一样的成绩,一样似水的年华,却因为这样一种标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难道这只能怪命运弄人吗?不,这是对教育权利的侵犯和践踏!
我并不想针对北京人,可能你们也是无辜的,但我却要问这种标准的制定者:为什么?凭什么?北京人比别人高贵在哪里?就因为生在首都,长在皇城脚下吗?
如果说这项标准是倾斜于农村考生、少数民族考生、偏远地区考生,我们都无话可说,毕竟,这些地方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基础教育很薄弱,他们在高考面前本来就处于劣势,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公平和平等。然而,倾斜的偏偏是教育资源最发达的北京,偏偏是占尽了所有天时地利的北京。这样的标准还是标准吗?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标准!这是地域歧视!除了“为富不仁”、“强取豪夺”,我想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
北京大学不是北京的北大,而是全中国的北大,中国人民大学不是北京的人大,而是全国人民的人大。不管是复旦、浙大、武大、南大等国家重点支持的“985大学”,还是南开、大连海事、华东师范等“211大学”,都不是地方大学。中国社会人才要的是真才实学,而不是拼爹妈的户籍。
高考,这种制度的设计,本是为了公平竞争,却不能以统一的分数来衡量,那这种制度的存在还有何意义?北大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推出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调研报告》中指出:“如此显著的差别待遇不仅侵犯了不同省市考生的平等录取机会,而且使招生指标的地域分配带上人为复杂性和巨大任意性,为大学招生腐败和幕后交易提供了温床,对招生过程的法治化与公开化则设置了重重障碍。”
高考改革,迫在眉睫!先不说这个制度合理与否,在没有更优的制度代替高考制度之前,我们姑且以此制度论。地域不平等、招生地方化、试卷不相同……该怎样去衡量一个考生,能否上大学,上怎样的大学?我们的高考该何去何从?
全国一张卷很容易,为什么偏偏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为什么就不能“一卷考天下”?当年太宗李世民推行科举后很得意的说了一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也许你会说,这只不过是当朝统治者利用科举来维护统治而已。但即便是这样,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管科举制度是不是当朝时代的进步,仅仅和现在的高考制度比,就有很多比高考制度英明之处。唐太宗当然知道科举不可能网罗天下所有英雄,但他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有本事大可自己去争功名,至少我的标准没有任何歧视。所以,有了贞观之治盛世,有了唐诗这样不可逾越的文化高峰。就因为,它的标准是统一的。
如果无法做到标准统一,那我们只能以另一种歧视来扭转这一种歧视。那就是:在中国大陆全社会形成这样一种风气,不管是在大学校园,还是找工作,还是在职场,对北京户籍的大学生,一本毕业生只能当二本看、当二本用……农村的、边远山区的普高看一眼,二本生要视为一本,“211”、“985”的毕业生要当作北大、清华、复旦看……只有这样,也只能这样,才能获得公平的结果。也许这看起来很悲哀,却不失为促进改革的好办法。
改革成功,或许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中心城市人口压力过大的问题、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交通拥挤的问题……没有了户籍歧视,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了北京户口蜂拥而入;没有了地域差别,不会导致那么多人去中心城市买房;没有那么多人在中心城市占据一席之地,自然没有了交通堵塞……
为了不再有人成为天子脚下的蠢才,为了不再埋没这罪恶制度下的天才,为了中国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为了让中国越来越强大,高考改革的那一天,我们持续等待、期待、盼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