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中子道问答
修道·传道·为你·为我·为大家
访“中子道”创始人王中子先生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养生意识增强了,同时也渐渐地把功夫与健身连在了一起,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生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人们为了获得身心健康,掀起了学功夫、练功夫的热潮。既然是与学联系在了一起,功夫便成了一门学问、一种知识、一项技能,练功夫即能启智又能强体,特别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全国上下掀起了全民健身高潮。”当笔者走访“中子道”创始人----王中子先生时,他做了以上开篇之说。
问:当前武术的百花园中各门各派异彩纷呈,在百家争鸣的环境里,带有浓郁中原文化色彩的中道功夫,对于许昌武术界来说是早已久闻,无论是武功方面还是武德方面,都有着深厚的传承底蕴和儒、道、兵兼蓄的文化色彩。请问王先生,你呕心沥血数十载整编出“中子道”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道功夫它源中国,属于世界。它是中国功夫的传承和弘扬,是一种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透过这种精神,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我作为武术爱好者,从小至今练功习武已有40余年了,我吸取武术前辈们功夫之所长,根据自己的练武体会和经验,编篡出了以梅花功夫为基础的“中子道”。希望能与同仁以及广大武术爱好者进行交流和分享,以获得身心健康为目的,从而能够在中国功夫的百花园中绽放出一朵清馨的梅花、给中国的武道文化增添一点点色彩,通过传播“中子道”这种形式把中道文化传向世界各个角落,为全人类的身心健康贡献一份力量,这就是传播 “中子道”的意义吧!
中国功夫充满着人性的光芒,是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表现,从它起源至今,经过数千年的代代相传,由原始的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发展到现今的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这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融入自然的最佳途径。
自从1995年4月15日起,公开向社会各界人士传授此功夫以来,有很多人从中受益,其中包括老、中、青、幼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我之所以要整编出“中子道”,其目的在于方便大家学练功夫,同时通过传授中道文化,也为更多喜爱功夫的人创造条件,从而达到锻炼身心、确保民众健康的目的。
武术界各门各派的套路,风格各不相同,但“天下功夫是一家”的大团圆思想使他们如一股股清澈的山泉,充满激情地奔腾着汇入了中国功夫的怀抱,因为中国功夫是海纳百川的惊世之举,是人间博大的学识,这些学识渗透在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远古易经、太极八卦、天文地理,道家养生修炼出神入化,儒家文成武就定国安邦,兵家神机妙算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这一切都体现着哲学的思想、中道的精髓,同时也成为我们今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唯有传承和发扬才使今天的习武之人无愧于前人。
“中子道”,它不是空穴来风,它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一项肢体动作的自我创新,也是对中国武道文化理论宝库的添薪之举,经过几十年来的反复揣悟和完善,最终在武术界成为一个崭新的硕果,特别是在中国功夫走向世界的今天,它的普及与推广,或多或少肩负着宣传和振兴中华武术的重任,同时也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点应有的贡献。
问:“中子道”的基础功夫都包括哪些内容?它适用那类人群习练?该功夫的动作好学不好学?
答:“中子道”,简称“中道”,其内容博大精深,套路丰富多彩。它传承了历史名家的经典,吸取了当今武界的精华,所谓“中子道”,它是中道徒手套路和中道器械套路等名称的总称。“中子道”的内容共分三大部分:一是文武理论部分;二是徒手套路部分;三是器械套路部分。其文武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中道经。其徒手套路的内容主要有:中道操、中道功、中道桩、中道掌、中道拳等内容。其器械套路的内容主要有:刀、枪、剑、棍、鞭等内容。
“中子道”非常好学,因为它适合各种年龄阶段的人练习,可谓是男、女、老、幼皆宜,并且不分民族、宗教、肤色、门派,任何人都可学练 “中子道”。其中“中道操”尤其适合老年人练习,因为“中道操”动静结合,动作难度也不大,并在原地活动,其姿势简单,速度缓慢,是老年人健身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选择。“中道掌”适合中年人练习,因为“中道掌”第一路动作柔和缓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第二路动作刚柔相济,打四面八方,有进有退。第三路动作蹿蹦跳跃,步法如猫行,灵活多变。因此“中道掌”是中年人学好武术的最佳选择。“中道功”适合少年儿童练习,因为中道基本功是武术基本功,其套路内容简练,左右对称,有正有反,它是少年儿童增强体质的最佳选择。“中道拳”适合青年人练习,因为“中道梅花拳”刚劲有力,其套路动作蹿蹦跳跃,灵活多变,是青年人进行实战练习的最佳选择。
问: “中子道”是在什么基础上整编的?它的理论依据和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简称为“中道”?
答: “中子道”是在继承和总结前辈们练功习武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练实践而整编的。
它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道、儒、兵三家的传统文化,如中庸之道,以及阴阳之道、养生之道、健身之道、用兵之道、拳术之道、中子之道等。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讲“中”,也就是说在修炼“中子道”时,要文武双修、内外兼练、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左右对称;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讲“礼”,也就是说在练习任何套路时,不论起势和收势都要抱拳行礼,并要有始有终。常练“中子道”,不但能强身健体,同时还能起到修心养性的作用。
“中子道”,它是以修中道为本,在修中养心、养身,才能使每一个习武之人走入“中子之道”。 中道功夫是动静结合,在静中养心,在动中养身,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养生”,但养生之道是身、心兼修之道,习练中子道是能达到养生目的的一条捷径,它能让人获得身、心的健康和长寿。
我之所以把我的功夫简称为“中道”,其主要原因是由这种功夫的特点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子之道” 的理论来决定的。另外,也有把武术、武学提升到炼道、修道的高度来研究的意思,再说了道是表达万事万物规律的最佳首选,道文化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所谓“中子道”,也就是“中之道”、 “中字道”。世上只有中道,才是人间正道、天下共通大道、宇宙中心真道。
问:你的功夫,为什么叫做中道功夫?怎样才能练好中道功夫?
答:从前面中道功夫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中道功夫是一个系列内容,它是各种内容的总称。虽说中道功夫过去源于梅花功夫,但它现在从理论来源上和内容形式上都超出了梅花功夫的范围。我之所以把它叫做中道功夫,那是因为只有用中道功夫这个称呼才能最全面地概括各个内容。如果我们还用梅花功夫或者用梅花拳来包括中道操、中道掌、中道功、中道经等内容,那就显得很不恰当。再者中道功夫的套路内容,从运动路线上看很像个中字,从动作姿势上看都左右对称,从姿势变化上看很符合阴极变化的原理。另外中道功夫的所有内容,都是靠时间的积累、持之以恒的锻炼,才能不断丰富、不断提高的,练习者也只有这样, 最后才能逐步达到很高的水平,并具有很深的造诣,只有这样,才能算真“中” ,这也很符合“中”的道理。因此,我把这种功夫叫做中道功夫。
要想练好中道功夫,首先要学好文武理论;其次要练好各种套路。只有在练好各种套路的同时,去认真学好文武理论,这样才能从感性认识当中去真正体会到中道功夫的精神境界,从而也才能把中道功夫真正练好。
学好文武理论的最关键在于领会、学好《中道经》。因为《中道经》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历代文武前辈们习文练武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有很多文武前辈用心血和智慧保存、传抄、修改、补充、增写而成,它是指导中道弟子练习文武的主要经典,同时也是中道弟子们用来提高文武功夫的重要经文。
机遇加缘分,拜师传真经。练好各种套路的关键在于了解中道功夫,并从中有选择性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练的套路进行练习,在苦练、勤练中领悟中道功夫的真谛。另外,还要先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套路练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中道功夫的大厦,练功贵在坚持,唯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人才能练出真功夫。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练功之人,最终练出的只能是一身花架子。修炼心性比练身体更为重要,因为心性是悟道也是开慧之关键,再说了心态决定形态,习练者只要尊师重道、认真钻研、刻苦锻炼、专心致志,并能严格遵守习武规矩和十大道规,就是一条通向成功、走向德艺双馨的圆满大道。
问:你常说:“我的功夫是两条腿支撑的”。请问它的含义是否是文功和武功?为什么?
笞:是这样的,两条腿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二者是统一的整体,对于哪一个都不能缺少,否则,我的功夫将是残缺的。因为文功和武功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特别是 “中子道”,它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并且有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它与其它门派的功夫有所不同,它要求练功夫者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并要文武同时修炼。文功修的是精神,武功练的是形态,只有神形兼备,才不失我功夫的完整性,就像一个完整的人,光有精神还不行,必须还得具有强健的身体,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文武同时修炼,才能达到身心健康之目的。
问:王先生,你修道、传道,并关心他人身心健康,是否是为之而为之呢?
答:“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武德是修来的,是靠自身悟出的;武功靠的是勤奋和苦练,二者的关系是,武德是基本,是影,武功是筑起的大厦,是形。形影不离,影随形动,有德有功的是君子,无德有功的会因勇而作乱,是小人。所以我说,习武之人是功德兼修。
我在练功夫的同时,传授给别人功夫,并且还为别人的身心健康着想,这点对于一个练武者来说是必修的,只有武德的积累,我的功夫才能有更大的长进。但是我所追求的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德圆满,而是通过教功夫,特别是在教功夫的同时还教学功夫者去怎样做人,从而使更多的人都能够真正地、全面地学到中国传统文化,并达到功德圆满。
由于王先生事务繁忙,采访就到此住笔。虽然我们是初次相识,但王先生那副忠厚的面孔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可以说我对他的采访是一种处于自然状态的交谈,他心如明镜,语似流水,是一片大智的倾泻。他重务实而不搞虚夸,重行动而不搞空谈,重内涵而不搞表面,对他的采访使我一下子对他本人和“中子道”,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临告别时,王先生递给我一个档案袋淡淡地说:“这是我近几年来活动的原始记录,你看后会对我有更多的了解,希望你在外面不要宣扬我个人,只要把里面对广大群众身心健康有用的东西传播出去就行了,只要大众收益,才是我修道、传道的最终目的。”
采访人/谷伯雅
2011年 5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