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醋溜电影评论之七
我写电影评论一些人不满意,其表是单位同事同学看不惯,其里是一些所谓时髦学者,尤其是北京那些跟随时髦团团周转的所谓学者,认为只有自己有资格有能力评论电影,其他人评论不是滋味;此外的熟悉的老家的乡村农民:要是小颉时髦出名的话,自己沾亲带故的二货东西因为攻击颉某某无功而一无所获,这是本人直觉中可能一些人会非议本人评论的原因,如何将小颉名誉在以前压制甘谷或者单位这个小圈子里是一种图谋,这样的话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可以控制,要不,那变态心理怎么能舒服???怎么容忍口口声声维护标榜的道貌岸然的假道学世故面孔变为直裸裸的贪婪和阴毒心态??
昨天晚上仔细看了奥斯卡得奖影片《朗读者》又叫《生死朗读》,这是一部德国人在1995年成书的小说,2008年成为电影并且成为奥斯卡得奖的获得者。这部小说一个纳粹者不懂文化的原因形成的犯罪事实,却因为不懂文化最后成为受害者,最后在自杀中表现那种清白和善良。但这个故事的电影整个片场充斥现代主义气息,根本没有历史的真实、厚重和阴冷残酷,没有那种历史感的凝重。如果该片的女主人公要是很高的文字功底,再要是有前面的那些情节故事,这个故事很可能就是《本能》。虽然故事讲解了文化层次将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扼杀的故事,讲解文化形成的隔阂和悲剧。但文化是足以造成很大的隔阂,但这样的隔阂是一种现实,对于普通生活来说,文字的隔阂会被语言所消解所融化,被现实交往所降解,而这样故意抬高文化的优越感无疑是抬高一种文化的魅力和控制感,抬高一种扭曲现实和心态的社会控制工具,抬高一种语言文化的强力意志,这是作者假借残酷的社会背景所要达到的阐述目的。在社会交往中,大多数人来说,基本语言交往足于应付复杂的社会现实,其次是文化的层次的提高更加提高一个人的认识层次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不是绝对的天然障碍,如果扩大文字能力的障碍无疑是一种扭曲社会价值;但对于真理和学问来说,这才是人和人在智力上形成差距的根本文化台阶,但这和生存无关或者说关系不大,正如我,国家公开声名要提工资如何令人愉快,而对于我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那可怜吧吧2000元工资能不能发下来的问题,而不是涨不涨工资的问题,在一个极端情况,花2000元或者更多的钱扼杀你的行为更为隐蔽和阴毒。这学问有关系吗?论学问虽然令所谓的学者抓狂,令一些学者恐慌和发急。
如果将学问贬低到知识水平,再讲知识贬低到故事水平,再将故事编篡成口语,然后在放纵中成为享乐的消遣品,或者成为一种发泄的工具,学问有什么价值?《朗读者》的主人公是道德祭坛上最高存在,为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心地善良到令人叹息,令世界大加奖赏,如此看来,我们老家的那些泼妇们还是很有培养前途,因为这样人嗓音对朗读语言更有能力,更有拯救社会和世界的责任,可以派遣到世界各地“登坛”传道解惑授业,代替教授们和智囊,相比之下德国总理默克尔有何能耐?远不如一介村妇。《朗读者》扩大了文字能力对人的伤害,扭曲现实存在中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的社会现实,从小学到中学,好多女同学放弃学业,那不是都要成为《朗读者》的主人公成为集欲望与善良与一身的“楷模”,而是因为家庭、社会和自己各种选择,但绝对没有政府的强制,没有某些人的阴毒眼睛顶着你压制:要是自己的子女能成名多舒服?大多数人虽然妒忌,但不至于有确实的行动。这本书出自德国其次是抹杀一种德国纳粹的犯罪行为:那样的行为是因为无知,是无辜的,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的,是善良的,其实历史的前进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当时的社会矛盾是催生压抑中生存的德国民众社会产生纳粹的真实社会原因,在任何社会,只要社会矛盾突出,都会产生极端势力,不独德国,这和善良无关,这和简单的民众文字能力无关,和社会发展有关,在这样的社会人性被扭曲被被撕裂,一个民众可以无知,无知可以清洗无知的罪责,但一个政府和社会了?不可以无知,无知是灾难。《朗读者》的无知可以为自己清洗罪责,但无法推卸一个社会的罪责,当罪责加深和蔓延的时候,惩罚是一种必然,这是建立真实社会基础的规律问题。
《朗读者》对于历史来说,过于轻浮,过于浅薄,过于简陋,过于世俗……
其次看了奥斯卡电影《走出非洲》《老无所依》等电影,下一期电影评论里来介绍。(待续)
原发凯迪网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