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醋溜电影评论之四
如果将电影编辑的名著和原著比较,电影的粗糙感非常明显,因为小说的一段话就仅仅压缩成一句话,无法表现出小说中主人公的思维的铺陈,情绪的铺陈,环境的演绎变化和思想性的深度,而只有表观的的东西在张扬,只有形式化的东西在张扬,那种内心的世界丰富和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没有表现的十分简单。从这个角度说《飘》又名《乱世佳人》的电影和原著之间艺术存在很大的漂移:没有原著语言思想艺术的能力和境界,从电影无法折射出美国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名著和艺术魅力。但是如果就仅仅对原著的某种粗糙模仿来说,《飘》在70年前能达到这个标准,实在是一个不容易的成果。
小说中的郝佳丽那种心路历程的变化在复杂的环境演绎的淋漓尽致,那种人性的挣扎,那种理想和现实撕裂感中困惑、迷茫和抗争,命运的刊刻和感情纠葛的复杂,都将郝佳丽存在从行为到内心的复杂性通过语言艺术表现十分形象和真实,还有庞大的社会画卷,那种叛逆的性格特征,都是小说中是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但在电影中不论人物还是社会背景则要相对的简单化,而其他人物的形象则相对更加突出和肯定,比如白瑞德,有些喧宾夺主意味,但不论怎么样这依然一步值得回味的小说和电影。
如果将郝佳丽定义为美国精神的话,这是一个很现实和很确切的问题,美国并不是都是克林顿华盛顿,都并不是西部牛仔和华尔街商人,只不过这些人仅仅是因为在传媒行业的出头露面的机会过多而著名,美国的真实民众生活发展还应该是以郝佳丽的这样平民现实人物为主要角色而体现:现实,势利,有理想,但虚伪,又充满着拼搏精神,所以,郝佳丽更加真实反映美国社会真实的社会背景和历程,这和美国在世界眼中二战和冷战后世界警察形象截然不同,从郝佳丽看到更加真实的社会背影和文化精神,这是这部小说和电影更有现实意义的地方和艺术魅力的地方。
如果将郝佳丽的爱情主线分析的话更加折射出这样思想。卫希礼在郝佳丽看来是爱情生活的理想化身,而白瑞得现实主义写照,在郝佳丽的爱情理想中,总有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责任的负担,总给郝佳丽的一种希望和鼓舞,但是最后这样的理想存在幻灭的可能,但白瑞德是现实的依据,对郝佳丽来说没有理想主义的那种希望和情愫,只有现实物质生活的满足,这令的郝佳丽非常失望,但理想的一次一次幻灭和现实复杂性,感情主线在反复的磨练中促使郝佳丽是最后的关头选择了白瑞德,尽管白瑞德离开他而去。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国精神吗?因为一种梦想来到美国来淘金,但现实磨折促使最终放弃梦想和理想,最后依靠物质和经济的后盾而拼搏?这有什么错误吗?在郝佳丽那里没有错误,在美国的平民生活中没有错误,郝佳丽为了理想,失去所有亲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最后依然一无所有,而只有现实这块土地还存在希望,现实中的“白瑞德”依然值得追求。其实,白瑞德这个人的形象是一个反面角色出现,但他的形象仅仅是郝佳丽的一个影像而已,他不过就是“反面版”郝佳丽:和郝佳丽一样自私,和郝佳丽一样执著,和郝佳丽一样蔑视权威,和郝佳丽一样不择手段和现实,也和郝佳丽一样对物质充满嗜好。
如果在《静静的顿河》的结局中,一生的追求留给主人公的只有孩子:爱情和理想在现实中被碾成齑粉,只有家乡的土地和孩子等待着他的归来,而《飘》郝佳丽的结局中最后只有家乡土地依然可以弥补的现实理想值得为之奋斗,这是何等相似,不同的是《静静的顿河》存在一种失落和虚无感,而《飘》的结尾弥漫者现实的人性美和现实主义的理想的希望。
美国平民社会精神也就是和郝佳丽一样充满势利和自私,但也充满人性和人情,一方面蔑视权贵充满叛逆意味,一方面很现实追逐利益,一方面张扬理想的旗帜,一方面很现实在生活的急流中拼搏挣扎,正如郝佳丽一样,因为爱情理想不择手段,也因为理想背负起艰辛的责任,因为倔强在生活的刊刻复杂中获得成功,也因为倔强失去不该失去的一切……《飘》好就在真实,也好在很现实,这使得郝佳丽形象在理想色彩中依然能感到很真实、很现实、很生动的原因,这是一些同类名著无法企及的一种艺术思想高度。
认识一个真实美国社会,阅读的资料不应该是《论美国的民主》和《联邦党人文集》,而应该是小说《飘》。一个现实社会的存在,仅仅在政治层面理想和文化价值观无法勾勒现实社会真实性和复杂性,郝佳丽很自私,郝佳丽有错吗?值得批判吗?其实郝佳丽就是现实社会存在自我一个真相面向写照,批判郝佳丽时候首先要批判自己。
原发凯迪网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