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醋溜电影评论之三
《钢琴家》的电影在中央电视台看过,最近导演波兰斯基因为31年和幼女性关系案件在苏黎世参加电影节的时候被逮捕,这是中央台的消息。
对于这位导演的坎坷经历已经从介绍中知道他是从波兰移民到美国,并且在美国取得成功,在他名利双收的时候:电影的成功和婚姻的成功,他的电影明星妻子被残忍的谋杀,背后是邪教集团的手脚。在此后1977年,在朋友家和模特发生性关系,因而被迫逃离美国。
当年的他遇到的谋杀案件始末没有详细的报道,但个人认为可能是这个存在某种对波兰籍贯的导演成功的某种排挤歧视和仇视阴谋的可能,正如对马丁*路德*金一样,但这个案件凶手没有和刺杀肯尼迪总统凶手那样扑朔迷离,没有那样复杂的背景,最后宣判主犯得到最后的刑罚。
当时的案件的报道在新闻上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重复。一个性侵犯案件是一个很复杂的案件,因为如何界定侵犯,如何不属于侵犯而属于陷阱,如何处罚都是一个很严肃认真的法学问题。在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也正好某地方看中国电视连续剧《金婚》,其中的女主人公文丽和那个年轻小伙子小夏老师因为越过一般的感情界线,有手脚接触和动作,这也许在一般单位中确实时常遇到的话题,而这个问题界定为是感情失控?还是性骚扰?还是强奸未遂?这个问题还是一般化当成感情失控最合适,因为当事人文丽不会对这个事情起诉:起诉代价远远大于当时一时的行为莽撞造成的伤害。在法律界有一个惯例是对一般民事纠纷中,惩罚看当事人的伤害程度而言,如果构成伤害程度值得当事人需要提出起诉,这才有起诉的必要,如果没有必要,强制的追究责任起诉将造成当事人更大伤害和法律的越界,因为道德问题不属于法律管理范围,对道德问题追加法律责任将造成道德暴政道德幻觉;同时,处罚过程在不能扩大受害人的受害程度,而波兰斯基的案件已经对当事人伤害也因为波兰斯基的名誉和利益损失得到一定的惩罚,在31年后美国司法届多此一举的提出逮捕的事情将再次将对当事人造成一定精神和名誉伤害,所以,这样的惩罚不符合实质正义。那么美国的法官“教父”们依然对波兰斯基发出“追杀令”,可能因为不是案件本身的正义性,而是过多的关注于该案件的“剩余价值”?
性关系案件不能和那种暴力刑事性侵犯案件盲目等同,在波兰斯基的发生案件的环境来看,因为在朋友家,不能简单定性为暴力性侵犯案件。如果一次在朋友家的性行为是犯罪,而将次包装到广众大厅成为电影展览,又如何?在奥斯卡电影中,还是在其他电影中,性关系镜头几乎是人人皆知,当然这有当事人的同意,如果该案件也要是有作为走红地毯当明星的诱惑的话,是不是又是明星的“时髦”而不是丑闻?!还是一种更加隐蔽更具有迷惑力的诱奸案件?这里还存在细节问题,就是年龄问题。法律上一般低于一定年龄性行为对一个人成长伤害更大,因而惩罚更加严厉,但是性行为存在个体的不同,美国社会问题中,早年的性行为已经非常普遍的问题,有美国电影揭露这样的问题,13岁对某种特殊危险人群来说,性已经非常熟悉的事情,当然本人不是警察,对该案件当事人一无所知,这里的性行为差异不是特指当事人,但如何辨别这个案件不是一个陷阱?无罪推定是一个最基本的法学问题,所以,该案件还无法就此来如何肯定的对波兰斯基就扣上不光荣的“终生荣誉奖”,在31年后再次提到这个案件还是很不合适很不理智。
《钢琴家》的电影主要以钢琴家为主要线索,但最为关键的是那个纳粹军官的良心的发现和那种理性的发现是故事的高潮和值得回味的地方,虽然那个纳粹军官最后死于苏联的战俘营,但毕竟还是里留下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
美国电影的著名在于美国电影技术的成熟,资金的宽裕和丰富的思想,那种技术和资金的门槛对其他国家是一很大的障碍,技术摄影效果对视觉的冲击和文字的艺术存在某种差异性:比如《泰坦尼克号》中的宏大场景,当然美国电影文化建立在世界文化基础上博大和兼容是美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将电影当作一种简单的赌博,终有一天美国电影会一败涂地。(待续)
原发凯迪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