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按照维基百科全书的解释,又称广场健身舞,也被蔑称为绝经舞,是一种行进间有氧健身操,是居民自发地以健身为目的在广场等开敞空间上进行的富有韵
律的舞蹈,通常伴有高分贝、节奏感强的音乐伴奏,多为徒手健身。广场舞在中国大陆无论南北皆十分普遍,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因此也被视为是一种中国的社会
现象。在中国,跳广场舞的中老年妇女经广泛宣传被冠以“广场舞大妈”的名号。。而对于广场舞的确切研究,无论在社会学界还体育界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因为
广场舞中的高分贝音乐会造成噪音滋扰,许多小区业主及居民反对在小区中进行广场舞。
关于广场舞和类似活动的起源说法众多,有研究者甚至将其历史追溯至古代的祭祀活动。另一种说法是,广场舞起源自近代海外舞蹈的发展。相信此活动其实也可能是忠字舞这个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富有政治意图的大型群体舞蹈表演的一类延续。
顾名思义,广场舞大妈的主要群体为中老年妇女。有研究者以武汉市为例,对中国大陆的广场舞活动进行了研究,认为参与广场舞者大部分是年龄在45至65岁之间的中老年人,属于中年人和年轻的老年人群体,65岁以上的参与广场舞的老年人并不多。在广场舞的参与者以女性居多。
中
国大妈爱跳广场舞,是中国社会一个独有的现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邻国日本,
韩国等,都没有出现过广场舞大妈的现象。有相关研究表明,中国人特别是女性退休年龄早,而在发达国家,女性工作时间长,大妈们的就业率普遍不低,显示出国
家越发达,大家越“穷忙”,希望通过工作和公益活动被社会认可。
对广场舞大妈的现象,中国大陆著名性学家潘绥铭先生最近发表文章,分析广场舞为什么大妈多,大爷少?
文
章说,也许,大爷们觉得,广场舞太丢人现眼?也就是自尊心更强?要不就是不喜欢这种热闹?不需要这样的扎堆、社交?也就是更能够“独处”和享受孤独?还是
大爷们受不了那种震耳欲聋的音乐?也就是对于“静”的追求更加突出?或者腿脚、肢体都不如大妈们柔软,跟不上?也就是身体和健康更差?不愿意干扰别人?也
就是自律的社会意识更加深厚?不想从众,也就是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强大?
其他自娱自乐的途径更多?也就是选择的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更强?更或许,大爷们根本不需要广场舞这样的刺激?也就是“心如古井”的心理衰老?
潘绥铭先生的文章说,他在2000年到2015年的四次全国调查中,不无惊讶地发现:在60岁之前,越老的女性,越是认为自己的魅力很足、女人味很足,其自信的可能性,超过18-30岁女性数倍之多;而男人则是恰恰相反。
可是他也同时请读者注意,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可不是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而是社会对于男人和女人提出了不同的任务,制定了不同的“人生意义”的衡量标准。也就是,男人越老越失败,而女人则是越老越成功。
男
人和女人,往往经历了不同的“生命周期”。
大多数男人自从青春期以后,充满自信与成就感,表现为积极主动、霸气十足、意气风发。可是到了“中年危机”进入老年,随着男性雄风不再,男人往往更加迷信
“修身养性”,甚至干脆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潘绥铭先生认为,男人越老,另外一层人生体验就会越强烈:你奋斗啊,拼搏啊,到头来,还不都是给儿女留遗
产?自己能带走什么?一生一世又有多大的意义?所以只好“淡泊人生”啦。 对于这样的“白日依山尽”的大爷们,您还能指望他们有多少人去跳广场舞吗?
而
女人则往往相反,因为女人到了老年,感受到的是“功德圆满”,不但完成了“相夫教子”的社会责任,而且夫妻之间的“势”也开始倒转,变成老夫越来越依赖老
妻,民间俗语叫做“秤杆离不开秤铊,老头离不开老婆”。于是,她们终于有信心、有能力、有机会“为自己活一次”了。广场舞就是最显眼的表现。
潘绥铭先生的文章最后表示,在评论大妈们的广场舞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正是社会,才造就了广场舞大妈的现象。否则,发达国家的大妈们,怎么不跳广场舞呢?
对
此,美国麻省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邓小刚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广场舞大妈的确是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首先是男女性别差异,女性比较善于表达自己。最近有台湾
的学者说,研究表明,女性一天大概说两万字,而男性只说七千字。通过对大脑的分析可以看出,女性比男性更注重感情方面的交流。在家里,女性也起着更多的作
用,如果当妻子当母亲的幸福,全家都幸福。
其次,邓教授说,中国男女退休年龄早,女性50到55岁,男性60岁就退休了,他们的自我感觉会下降。特别是退居二线后,当干部等过去是被人追着,现在话语权也少了,这对比较成功的男士确实是较大的打击。
邓
教授说,显然也有少数人,比如大学教授,特别出色的,到70岁以后还到港澳讲学,或者是终身教授,院士,但大多数人不会有这种机会,确实有一个心理上的适
应过程。而从女性的角度来讲,中国女性相对在社会上的成就不如男方,比如在收入和职务方面。但是到了男女都退休以后,差别就不大了。邓教授接着说,中国独
特的广场舞大妈有其独特的作用,广场舞迎合了女性更善于表达和沟通,与自己的同龄人一起,又锻炼了身体,增强了自信心,对个人有好处,对社会也没有什么影
响,也是妇女解放的一个标志。
此外,能为中老年人提供锻炼身体和娱乐的场所非常有限,也是广场舞流行的一个原因。邓教授说,这其实也反映出一个社会问题,就是如何让大爷们也能有锻炼身体和娱乐的机会。
当
然,中国大爷们也并非完全没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比如大家在一起组成合唱团,唱一些老歌或者苏联时期的歌曲,是大爷们的乐趣,邓教授说,因为这毕竟是这些中
老年人年轻时代的一部分,难忘的一部分。而且中国男人一般也不愿意跳舞。所以,大爷们愿意参加唱歌,朗诵的,都应该鼓励,多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互动,这
对他们,对社会都有好处。
对比美国大妈和大爷们的锻炼和娱乐活动,邓教授说,在美国,大爷们更多地是锻炼身体,旅游,可以延长寿命周期,
不是光在家里修身养性就可以。美国大妈没有广场舞,中国大妈不久前在纽约跳广场舞被禁,这其中也有文化差异。但是文化相近的台湾,韩国也没有听说有大妈广
场舞。也许,中国大妈的广场舞确实与文革遗风有关?比如文革时的忠字舞,广场舞大妈现象也可能是大妈们对过去的一种回忆。邓教授说,虽然文革时的社会环境
不好,很多人遭受迫害。现在的广场大妈舞也许能让大家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这对女性很重要。妻子,母亲高兴,一家高兴。邓教授说,他日前看到一个笑话,一
个男的对儿子说:孩子,你妈老了,你觉得我是不是应该给你换个妈?孩子回答:你妈不是挺老的么,你为什么不换你妈呀?说明母亲妻子的身心健康对家庭,社会
都很重要。
河北诗人李楠女士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在她看来,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基本上都是大饥荒的幸存者,多是在50,60年代出生。她
说,这些中老年妇女因为没有任何信仰和追求,作为普罗大众,你说它是一种健身方式,有这个因素,但这个民族是一个善于遗忘的民族。这些大妈是文革和大饥荒
的最深切的受害者,但她们没有任何反思,过去一页对她们来说已经翻篇了。现在就这样活着,貌似挺快乐,其实是一种民族遗忘的象征。
李楠女
士说,中国的这些大妈们基本上是一些没有文化,没有修养,没有追求,也没有信仰的群体,她不跳这个,她干什么去呢?她们自认为是一种娱乐方式,其实是一种
空虚的自我安慰而已。李楠女士承认,如果从两性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男女的确有差异,如女人讲话频率高,爱聚堆倾诉,可以释放抑郁,女人一般比男人活得
长,有这方面因素河北自由撰稿人朱欣欣先生在接受本台采访时也就中国广场舞大妈现象谈了他的见解,朱欣欣先生对广场大妈现象已经观察很久,他说,从小我们就可以看到,女孩
与男孩相比,在表演和舞蹈上更胜一筹,身体也更柔软,更愿意在台上抛头露面表现自己。现在的大妈广场舞,其实也是一种表现,一种健身,同时还兼有人际交往
和聚会的功能。而这也是女人的一种需求,女人喜欢在一起聊天,交流信息,东家长,西家短。相对来讲,男人更静一些,他们交往的圈子一般是找与自己兴趣,爱
好和思想一致的,男性的交往与女性不大一样。
朱欣欣先生说,这一代中老年人,确实如一些分析所说,他们年轻时,集体活动多,养成了凡事愿
意扎堆,集体活动的习惯,愿意在群体中找到一种感觉,推崇大集体,缺乏独立的个体意识。朱先生认为,大妈广场舞这个群体,文化水平和修养比较高的,不愿意
参加。广场舞大妈相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受到中等教育以上的大妈人数很少。而中国大爷们确实有合唱团这样的团体,在公园就可以看到他们吹拉弹唱,包括过去的
一些老歌,体验时光倒流的当年。
朱欣欣先生说,广场舞是社会的产物,现在的年轻一代,后文革一代在变老后,广场舞不会再是普遍现象,会越
来越衰弱。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娱乐渠道多,老了以后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朱欣欣先生说,老年人也需要社会交往,随着中国未来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
各方面的问题,是个很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领域。。但总的来说,李楠女士认为,这一代人从黑暗的20世纪走过来,仍然肤浅不知反思,受害最深,忘却最快。而男性可能自甘失败,遗忘,女人
可能还在寻求生命的价值意义,有这方面的需求,使生活不那么空虚。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