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阿彭 //www.sinovision.net/?174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反思文革 警惕"左"的干扰

热度 1已有 1383 次阅读2016-5-16 14:24 |系统分类:杂谈| 人民日报, 凤凰网, 大革命, 评论家, 改革开放 分享到微信

凤凰评论家:ifengopinion


只有对那段文革历史有更准确的把握,汲取更深刻的教训,才能更理性地面对现实的各种问题,才会让人不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焦虑。

文丨凤凰网评论部



今年是“文革”发动50周年,结束40周年。


最近,随着标志文革发动的“五一六”的临近,中国民间舆论场关于是应该反思文革还是纪念文革的争论正在升温。


实际上,如何评价文革,无须申陈高义,只须回到历史,回到改革开放之初,历史已有结论。


1984年《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最近被传播扩散。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在我们国家的政治大舞台上,‘文化大革命’这出闹剧已经谢幕多年了。但是,在生活的一些旮旮旯旯里,少数人有时还要掀起一点‘文革’的余波微澜。”


几 十年过去,文章所提及的“一些旮旮旯旯”似乎并未消失,反有扩散之嫌。这显然不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如该文所言,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者进步,对 待文革就是要彻底否定。如果不是彻底否定“文革”的那一套“理论”、做法,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可能有中国后来政治和经济上的 新局面。这应是人所共知。




对于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史实必须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从文革所掀起的破坏浪潮,从否定文革后中国所取得的焕然一新,正反事实验证着文革的“内乱”本质。只要不是选择性无视,应该不难取得基本的共识。


对于文革,中国官方的定论其实一脉相承,并没有太多的游离。《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声音的代言,从1984年到1986年,该报有一二百篇文章谈到要彻底否定“文革”,1984年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用彻底否定“文革”作标题的文章就有多篇。


除4月23日这一篇外,至少还有8月4日《彻底否定“文革”就要坚决清理“三种人”》、8月27日《彻底否定“文革”要解剖要害问题》、10月17日《彻底否定“文革” 一通百通》等多篇文章。


这一系列彻底否定“文革”的文章,当时也是为了“整党”的需要。因为许多单位暴露出“左”的影响比较深,妨碍对中共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特别是派性的存在干扰着整党的正常进行,于是军队首先开展彻底否定“文革”的教育活动,接着地方上也陆续开展。


在 整党中,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被列为必读文件。《决议》对文革和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已有定论,文革被定性为“是一场 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里,“内乱”是主语,是关键,其前面有“带来严重灾难”的修饰语。也 就是说,《决议》对文革的定性是“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是当时党内外的基本共识。


中 国是一个特别有历史感的民族,以史为鉴是一种传承久远的智慧。对待文革,也当以对待历史的严肃态度。官方对于文革的“决议”,是基于事实基础上的总结,是 汲取惨痛教训而面向未来的共识。三十多年后,如果还有人要肯定文革、纪念文革,这是准备突破《决议》的基本共识,是开历史倒车。


对 待历史的态度应建立于事实基础上。随着时间推移,对于文革有切身经验的人越来越少,不排除很多年轻人根据想象美化文革,做出了错误的论断。40年或者50 年的时间,既长得令人担心遗忘,又短得令人担心摆脱不了感情或者利益的羁绊,呈现不出历史的本来面貌。但要在全社会达成对于文革的共识,必须有赖于更多史 实的披露和探讨。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太多努力的空间。


正确面对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只有对那段文革历史有更准确的把握,汲取更深刻的教训,才能更理性地面对现实的各种问题,才会让人不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焦虑。


今天的中国经济放缓、各种社会矛盾趋于复杂,越是在这样困难的时刻,越是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找寻定力。因而,反思文革,学习历史,更要采取对当下和未来负责的态度。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