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3||
心脏支架手术在中国已开展了30多年。(图片来自网络)
近年来,心脏支架手术被妖魔化的论调却开始以各种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心脏支架是人体内的定时炸弹;心脏支架手术的利益比卖毒品还要暴利;心脏支架技术在国外早已被淘汰……走下神坛的心脏支架,将如何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质疑?
“缺德的心脏支架”所引发的集体惶恐
去年1月,一篇名为《拒绝可怕的心脏支架!缺德的手术!》的文章,开始在微信朋友圈以及各大门户网站微博里大量转发。在百度搜索输入“缺德的心脏支架”,也能获得接近400万个搜索结果。
文章中对于支架手术的看法是,“实际上这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手术在国外七、八十年代就淘汰了。”
“做完了这个手术后,就意味着在身体里埋藏了一颗定时炸弹,而且突然发作起来3分钟内就会死亡,比心肌梗塞的12分钟死亡还快。”
“做了这手术终身吃的药就是阿司匹林,美国卫生署公布阿司匹林这种药物是最容易致癌的,你不死在心脏病上就得死在这药上。”
“今天去急诊遇到一位同事,给我看之前网上流传的那篇支架手术是缺德手术的文章,竟然问我这个是不是真的。”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多年的丁亚辉医生 听到同事的疑问颇感震惊,“看来不只是普通老百姓对支架的认识不足,就连医院里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医生也存在理解误区。”
网友的“Lisa的小幸福不允许被打扰”就是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支架手术开始怀疑的普通人之一。通过微博,她无助地询问丁亚辉,“我家老人也准备做这个手术,可是我看网上说支架就是人体内的定时炸弹,医生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我和我的同事都往自己的家人身体里放过你说的这种定时炸弹。”丁亚辉这样回答Lisa的提问。
实际上,对于很多长期从事介入治疗研究的心内科医生而言,这种“黑”心脏支架手术的论调早就不是第一次听说,只是这一次更加离谱而已。
“曾经我真有一个装了心脏支架的病人,因为在电视上看了一些讲座说长期服用支架手术后的药物会致癌症,就擅自停药,结果发生心肌梗死而导致死亡。”北京大 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有些愤怒地说到,“各种资料都显示,1986年人类第一例心脏支架手术才获得成功,居然就被该文缺德的作者描述成‘在国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淘汰了’,真不知道居心何在?”
让心内科医生们感到啼笑皆非的是,这篇文章中竟然说“现在国外使用的治疗方法是在动脉外用一个钳子,将血管里的浮渣挤压出来,要不就做人造血管。”
“用钳子挤这种方法还是比较适合清洗猪肠,而不是除去血管斑块。”丁亚辉无奈地解释,血管里的动脉斑块实质上是由位于动脉血管内膜下的脂质核以及表面的纤维帽组成,不可能通过钳子挤压出来。实际上挤压斑块会造成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死。
对于人造血管的说法,张海澄也给予驳斥,“即便是心脏搭桥手术,用的也都是患者自身的血管。而且,就算真的造出能用的人造血管,那也必须开胸手术才能完成,如此手术的风险远大于支架。”
很多心内科医生的说法和相关资料也都表明,目前世界上冠心病的手术治疗实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心脏支架治疗,另一类是心外科的冠脉搭桥治疗,人造血管的疗法几乎是闻所未闻。
让医生们担心的不仅仅是这些抹黑心脏支架的文章给患者造成的迷惑,还有这些文章作者背后的目的。
比如说这篇被疯传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就声称“只要先找到患者生物电的特点,然后通过特定的仪器给它一种共振,提高平滑肌的电性,血管壁力量自然就起来了, 收缩力增加后血液流通就顺畅了,根本不需要什么支架什么的。”从文章最早的出处也可以知道,是出自一家名为“北京神康总部”的医疗器械公司的微博,这一所 谓的治疗原理正是公司所长期宣扬的。
经济利益是心脏支架被过度使用的“原凶”?
各种医学资料都显示,由于心脏支架手术创伤小,患者康复快,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发展成与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并驾齐驱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心脏支架技 术在国内外至今仍然是大多数冠心病患者的常规和首选治疗。至1997年,全球有超过100万的患者接受了心脏支架治疗。目前美国每年完成超过100万例以 上心脏支架,我国每年完成超过40万例心脏支架。
科技含量很高的心脏支架技术,为何“被妖魔化”?(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使用率和科技含量如此高的一项技术屡屡轻易地沦为“被妖魔化”的对象,并且让很多人轻易相信呢?很多专家认为是因为,近年来有关心脏支架的信息经常 与其背后的经济利益,以及过度使用之类的字眼相联系起来,再加上普通人缺乏专业医学知识,所以很容易对它产生质疑。
去年9月,一篇《医疗器械多暴利 一个进口支架 至少回扣2千》的新闻反响热烈,报道主要揭露了医院及医生对心脏支架收取的高额回扣。“普遍的回扣,可能是10%—15%,就心脏支架这样一个动辄三五万 块钱,两三万块钱的这样一个东西,一个医生植入一个心脏支架的话可能就有两三千块钱的这样一个回报。”
很多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认同把心脏支架行业比作“比卖毒品还要暴利”的行业。甚至微博上有消息称,一个国产支架的出厂价只有3000甚至几元,可是经 过层层加价,到了病人身上就是两三万元;更有消息称,在国外做一个支架手术比在国内便宜的多,技术也可靠的多。
此外,过去一些年来,诸如一个病人被放入七、八个支架的新闻也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正是心脏支架的暴利导致了过度医疗的出现和行业的混乱。
在采访中,很多心内科医生都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在一些地方出现医生为了自身的利益为病人植入过多心脏支架的现象确实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与个别医生的个人素质有关,但是也与当前医疗管理体制的利益化倾向有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医生能够为医院创收多少,与个人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当然就会有很多人为了利益而前仆后继,放弃原则。像是心脏支架这 种高技术门槛,且价格昂贵的医疗技术,当然也就成为谋利的主要对象,这是所有医疗行业出现过度医疗的共同原因。”
然而,在很多人认为高昂的经济利益是导致心脏支架被过度使用的原因时,心内科专家们也给出了一个一般人会忽视的理由。
“在支架刚出现的10多年中,由于病例数较少、临床经验的局限性、缺少相关规范和指南的指导等原因,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对支架抱有过多幻想。”丁亚辉解释,这一时期就是心脏支架被医生或病人所“神化”的时期。
一些曾经把心脏支架“神化”的事实,对于我们也并不陌生。过去在医院里曾经一度发生过病人身患冠心病之后,希望提高自身的生存质量,出现主动要求医生为自己多装几个支架的现象;一些医生也曾经希望让病人的治疗效果接近完美,而建议病人植入更多的支架。
“曾经对于支架植入的热衷与那个时期对支架技术的认知水平有关,是为了获取一个‘完美’的扩张后的冠状动脉。”丁亚辉表示,实际上是近一些年,介入医生 们才开始意识到,支架植入应该达到“够用”就好的程度,不再追求“Normal to Normal(从正常血管到正常血管,即支架应该覆盖所有病变位置)”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很难把握“够用”的分寸,实际上支架到底应该植入多少是很难 确定的。
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认识到支架技术并不完美,有其无法突破的局限性,它并不能根治冠心病,它只能保持血管的血流通畅,但是由于人体血管的修复机制等诸多原因,支架植入后存在再狭窄、血栓形成等问题,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支架技术不断改进的方向也正是这些。
与丁亚辉一样,很多心内科医生都认为除了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心脏支架被过度使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技术的时代局限性而导致的。因此,他们认 为,“以现在的治疗理念去评价过去的治疗实际是不公平的,毕竟医学是在进步,就像不能用高铁的先进性证明蒸汽机车是多么的幼稚。”
走出质疑还需规范的行业标准和监管
尽管随着科技的普及,心脏支架开始走下神坛,“神化”的外衣被剥离,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客观地认识心脏支架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然而,让很多心内科医生苦恼的是,到底什么时候心脏支架才能走出质疑,让一些欺骗性极高的论调遁形。
走下神坛的心脏支架,又将如何走出质疑?(图片来源网络)
“2007年美国的数据显示最便宜的裸金属支架,再狭窄率相对较高,需要800美元,这只是裸架的价钱,加上高额的手术费费用远远超出中国。2012年 在美国做一个支架甚至可高达5万美元的费用。”面对很多认为国外支架手术比国内便宜的说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予以澄清。
对于媒体报道中出现过的很多数据,丁亚辉也不是很认同,认为需要纠正,以免迷惑大众。“我并不知道支架的出厂价格,但目前支架的终端价格肯定不是2、3 万,浙江省国产支架的价格是9000元左右,进口在16000元左右。从我在美国时了解的情况看,美国植入支架的开销是远大于中国人的,他们更重视将医疗 成本放在人力成本上,而中国的治疗成本大部分是材料成本。”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医生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用理性、客观、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知道心脏支架技术本身并非洪水猛兽,更不是缺德的和无用 的,它只是一种技术门槛较高、价格较贵的医疗技术,它还谈不上完美,但能够解决很多单纯药物治疗无法解决的病例,提高大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在保证客观真实的信息得到传播的同时,医生们也认为,不断完善规范的行业标准和监管体制,才是当前让心脏支架走出质疑的关键。因为虽然我国冠脉支架治疗起 步较早,但地区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尤其是早期的粗放型发展,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和行业监督,专家们认为这是当前心脏支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也是需要向国外借鉴的地方。
近年来,我国相关卫生管理部门也逐渐认识到规范的介入治疗的重要性,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也开始出台并且发挥作用,整个规范框架体系正在完善和搭建。
2008年起,卫生部印发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规范规定,心血管介入医生都需要在经过认证的介入培训基地经过系统化的培训,通过全国统一的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独立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
此外,国家还规范了对从事介入治疗的医院也进行考核和认证管理,不具备条件或不规范的医院将没有资格开展这类技术。同时,卫生部成立了一批介入质控中心 对各个介入中心的介入治疗质量进行监管,并定期组织专家队伍进行督导检查,督促各个介入中心不断走向规范。对于支架使用的合理性,督导检查的专家也会进行 随机抽查,提出整改意见,如有严重违反的情况,介入中心将会被取消相关介入诊疗的资质。
目前,我国也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和数据库用于介入治疗病例的上报和统计,便于掌握各个介入中心和介入医生的情况,有利于介入质量的监管。
“但相对欧美更加发达的介入诊疗信息收集体系来说,我国的介入诊疗管理信息化做得还显得相对落后,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丁亚辉表示,目前我国介入诊疗 网络上报的信息还相对简单,很多数据仍停留在纸质记录上,信息孤岛现象还比较明显,对介入质量的大规模监管还存在许多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的障碍。
与我国相比,在美国,目前已经有了“ACC-NCDR”这样的综合性全国注册心血管数据储存库,是评价心导管室的“金指标”,它为各个医院心导管室提 供介入数据的搜集统计分析服务,既可以用于质量控制,也有利于开展各项大规模的心血管介入临床研究,有利于推动心血管介入水平的进步,而这需要政府、医 院、第三方机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