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阿彭 //www.sinovision.net/?174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穹顶之下,我看到了中产阶层的致命弱点

热度 2已有 1007 次阅读2015-3-11 18:13 |系统分类:杂谈| 纪录片, 正义感, 中国, 包装, 价值 分享到微信

“两会”仍然在开。看“两会”,一定程度上是看一些声称代表了我们,但却挑战我们基本智商的人的演出——每年都是如此,今年尤甚。

好吧,你们玩,已经习惯了。

很多人原本想着柴静女士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会在“两会”上引起热烈的讨论,并且还会影响到相关制度的出台,以及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大胆地说一句,这肯定也是柴静及其团队选择在“两会”前放出片子时想达到的效果。但现在呢?只能说是太天真了。

天真缘于大家根本不懂政治,至少不懂现在的中国政治。

我不想谈“两会”,也不想谈柴静,而是想谈一下我从很多人,尤其是中产、小资、文青身上所看到的未来的中国。

选择在这个时候才来谈,实在是有苦衷。

《穹顶之下》火热的时候,我被持续刷屏了三天,那种热捧,和对柴静的“良知”的赞美,让我感到绝望。不错,在很多人自以为看到了希望的时候,我却是绝望。

我一直想问大家一句:你关注《穹顶之下》,关注雾霾,到底是因为“柴静”这个用文青、鸡汤等来包装的社会价值排序比较高的符号,还是因为雾霾本身?到底是因为柴静真有良知和勇气,还是你实在太懦弱?但想想这肯定会得罪人,只能沉默。

感情汹涌之时,是没有理性可言的。沉浸在正义感中的人们不可能去听那些他们压根就不想听的话。

但现在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对“柴静”这个符号和《穹顶之下》的心理投射减弱了很多,变成了一种心理背景,我可以谈谈了。如果有人的心理背景非常强大,还能够影响到他的认知模式和心理模式,觉得还是被我得罪了,那就得罪吧。

很不好意思,我对柴静这个人从一开始就不想去关注。首先是趣味问题,那种文青、鸡汤而又装得很有“思想”的POSE无法通过我直觉的检验。什么样气质的心灵只能吸引什么样气质的心灵。其次,很多人把她捧为“良知”,这样的造神运动让我深感不安。

在这里要冒险说一句:“劈柴”的人固然有很多是五毛,但恐怕不全是。五毛不配我去分析。但为什么只允许一个人对柴静造魅(比如吹捧为“公知女神”,吹捧为“良知”),就不允许另一个人对她祛魅呢?对于祛魅来说,造魅可是逻辑在先的。

造魅和祛魅的区别不过是:一个把“柴静”这个符号原本并不具有的美德给加上去,搞得金光闪闪,另一个则把这个符号原本也不具有的丑德给加上去,使之显得似乎不堪入目。大家在理解这个世界上其实没啥区别,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我和很多人一样,从情感上、立场上对柴静这个视频是支持的(这是废话)。我还愿意表示我的高度赞赏。但从这里出发,大家在认知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当然,我允许某些不具备起码认知能力,只是按照“黑-白”二元思维框架来条件反射的心理动物,把我对某些真相的揭露,理解为我也是“劈柴帮”的一个成员。

我发现了在人们的反应中的一些疑点。解剖这些疑点,正是通往人心和社会真相的桥梁。

第一个疑点,是预设了柴静是“反体制”的“良知”代表。它是一种二元对立设定。

在 其它事情上我可以暂时不发表评论,但在雾霾这件事情上,有这样的二元对立存在吗?要知道,这是空气,谁都要呼吸,区别只是在于,有的人是住在中南海里,有 的人是一直坐着小车,而有的人是在街上骑单车,只能戴着口罩。换句话说,无论是“大大”们、“中中”们,还是“小小”们,也无论是哪一个阶层,大家其实都 是雾霾的受害者,区别只在于程度不同而已。而除了一直被剥夺的最底层老百姓外,恐怕很多人也是雾霾这个“制造体系”的受益者,它背后对应着GDP,对应着 物质财富,区别同样也只是谁受益多谁受益少而已。

受害-受益的程度一比较,就可以发现,权力-财富的层级越高,受害最少而受益最多,所以看上去对雾霾最不敏感。但是,因为权力仍是受害者,根本不存在类似于拆迁征地这样政府利益和公民利益的二元对立,大家多少有些“共容利益”。权力对雾霾对作何种反应,跟“民众反对雾霾,权力放纵雾霾”的二元预设实际上关系并不大,而是跟背后更复杂的考量有关——这里面牵涉到权力为了其总体利益对雾霾制造体系的控制程度,以及权力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博弈。

换句话说,“反体制”不过是一种想象。

环保部长陈吉宁向柴静表示感谢,早已否证了这一二元预设。

你 可能会问,如果不是反体制,为何在“两会”上,在媒体上,关于“雾霾”、“柴静”、“穹顶之下”这类关键词并没有得到“讨论”或允许发表评论,甚至还传说 视频被封杀了?我想说,这恰恰是文青的想象性思维的无知之处。用事后的这种官方反应,来证明之前的“反体制”想象,逻辑上就错了。

事 实上,权力的反应,只跟一件事有关:最高权力之外的一切绝不能是话语的主导者。在现在的政治背景下,让大家来影响甚至主导官方的议事内容,开什么玩笑?哪 怕是反腐,民众也只能在一边当看客,只负责叫好,而没有“参与”的资格,更不用说去发挥什么影响。所以哪怕权力想干大家一直在希望干的事情,也绝不能显得 看上去就是在大家的“推动”下干的。这是强化高度集权的政治权威的考虑,要不然这几年的打大V,打媒体,从知识分子、明星那儿夺回文化领导权,活都是白干 的?而这个考虑,也让“两会”中权力内部某些力量无法施展利用这个话题来重构一下权力-利益格局的伟大抱负。

我想说,这也是柴静及其团队幼稚的地方。只是按照心理来维思的人就不用说了。

分析到这里,如果有人还按照既定的思维认为《穹顶之下》因为是反体制而受到“打压”,我表示尊重。这个世界的复杂程度是习惯了单向度思维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第二个疑点,是预设了“公民行动”和“政府不行动”的二元对立。

雾 霾的存在当然是政府的责任,它似乎也从没有表示过跟它无关。当然,它也有过行动,否则“APEC蓝”怎么可能成为一个传说呢?但说它行动,怎么还是这个样 子?所以,这一元可以成立。但“公民行动”?搞一部纪录片就叫“公民行动”?雾霾的痛感,对于中国人来说至少都已经几年了,还需要一部纪录片来唤醒?在现 在,对于雾霾来说,一部纪录片的“唤醒”功能,和你在雾霾天呼吸一口空气,不能出去跑步没啥区别,甚至还不如后者靠谱。

换 句话说,《穹顶之下》只是一种媒体意义上的“告知”,不是什么“公民行动”,真正的公民行动是柴静不开车了,带着一帮人在污染性的工厂里或政府门口搞了抵 制雾霾的行为艺术。所以把它看成是“公民行动”的人,恐怕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对雾霾早就没有了痛感,也不敢行动,于是,便心理投射到一部纪录片身上?

这两个疑点,带出了很多东西。

从逻辑上,大家关注柴静和《穹顶之下》,不能只是微信上刷一下,不能只是一场话语狂欢吧?赋予它的意义或道德光环越多,从而也是赋予自己的道德优越感越多,就越指向一点:每个人的行动。可是,有多少人就不开车了?有多少人就真的不参与对雾霾的制造了?

事 实是,很多人一边是雾霾的直接受害者,一边却又是雾霾的直接制造者,姑且不说同时还是雾霾制造体系的间接受益者。他们也许认为自己对雾霾的“贡献”微不足 道,也许认为这只是政府的责任而和自己无关,不排除这是事实——但一个被掩盖的残酷真相是,他们并不想割断自己的利益和享受,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行 动。

这种受害者和受益者的双重处境产生了独特的心理机制。它们是这样玩的:

A、需要证明自己对雾霾是有痛感的,是有良知的。因为,受害者的身份,要让他有一个合理的义愤;而受益者的身份,则需要掩饰、否认。体验到自己有“良知”,正好可以履行这两个心理功能。

B、既然自己不敢行动,又需要否认自己的懦弱,体验到自己的良知,那么,就必须找到一个人来代替自己“行动”,从而,把“良知”赋予到这个人头上,再通过关注、评论,体验到自己有“良知”。

C、这个人必须是在社会价值排序上较高的公众人物。价值排序低了,自己都瞧不起这样的人,但他都行动了,而你不行动,那么,你感到的就不是“良知”,而是羞愧了。

D、这个人还不能是一个直接地、残忍地揭开真相的人,他(在这里是“她”)必须用审美的、文青似的、鸡汤似的语言来描述真相,换句话说,必须在大家和真相之间,用文青、鸡汤这样的表达方式隔离开来,给世界罩上一层面纱。

这 是因为,很多中产、文青、小资如上面所分析的,原本就要掩盖自己不敢去行动,不肯割断自己的利益和享受的真相,所以残酷的真相是他们永远不敢面对和接受 的,那意味着要拷问他们的内心。必须把这个真相给包装起来,才能契合他们的心理结构。天天吃雾霾是不可能引起他们的什么感情反应的,但你一用“柴静”这个 社会价值排序较高的符号,用文青和鸡汤的佐料来说,马上他们就受触动了。

中 国的中产、小资、文青,早已学会了不是生活在真实里,而是生活在由一些符号——无论他们是明星,电影,还是文青、鸡汤似的语言——营造出来的真实之中。对 于现实,他们已经无力,已经麻木,已经没有痛感,但当你用一层最能够引发他们情感和审美反应的面纱把他们和现实隔离开,并且“表达”现实的时候,他们就会 显得非常激动。

为了获得心理上的保护,中国的中产、小资、文青早已发展出了一套在面对世界时,取消行动能力和直面残酷真相能力的认知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在柴静的这个“雾霾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我感到绝望的原因。

这导致了什么?很简单,在公共领域,任何一个哪怕是紧急的、严肃的话题,激起的永远只是一堆泡沫,而且很快消散。从中激起的心理能量,实际上非常虚弱,根本就不可能转化为行动。即使是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中产阶层对于政治社会的变化也是无力的。

不仅如此,我还想说得狠一点,在中产、文青、小资那儿,社会价值排序的流行,文青似和鸡汤似语言的流行,以及为了掩盖自己的懦弱,急切地要进行心理投射,动不动就给“代言人”加冕“良知”的流行,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一 种结果就是“代言人”名利双收。任志强、潘石屹、白岩松、柴静、韩寒……无不如此。另一种结果,就是“代言人”在“良知”的压力之下,把持不住,超出了安 全线之内,最终遭到权力的封杀,而后当然又会被那些把他们推到这一步的人遗忘。再说一句,韩寒当初估计就是知道了这一点,在获取足够的利益后干脆不玩这么 有风险的活了,公开玩娱乐去了。

(石勇的博客)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阿彭 2015-3-12 07:31
寒山老藤: 这博文的作者讲了一大堆和雾霾无关的废话。这样的博文不值一提。
不同观点的都要看看,对判断分析有好处.
回复 寒山老藤 2015-3-12 00:22
这博文的作者讲了一大堆和雾霾无关的废话。这样的博文不值一提。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