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阿彭 //www.sinovision.net/?174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谈意识形态的"阵地"

已有 1538 次阅读2015-3-4 15:54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文/沈敏特   

    意识形态的工作必须掌握主动权,这既是党中央的号召,也是大家的共识;并且具有普遍性,哪件事情不主动而能干得到位的呢!但是,怎么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却各种各样,大相径庭。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如何总结,这才是迫切需要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共识。

    在此,我谈谈个人的理解。

    意识形态的“阵地”究竟在哪里?

    “占领阵地”是抓意识形态主动权的最响亮的呼声。但,意识形态的“阵地”在哪里,却是几十年来最糊涂的问题。

     一 个长久而普遍的误解,就是把媒体当作“阵地”。于是,主动权就变成了一切意识形态工作以“占领媒体”为中心。所有的“绝不”、“不许”、“禁止”都是针对 媒体的,包括大学的课堂、教材、论坛。以为把这些媒体占领了,主动权就掌握了,意识形态的争夺就高奏胜利凯歌了。殊不知,一切的失效、失败、适得其反,皆 由此而来。

因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不是媒体,而是中国人民的人 心。连古代的皇帝都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政治常识,我们很多主导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对此漠然;总以为只要在媒体安排“我的人”,按“我的调子”去吼 叫,让“异见异声”得不到发表,稍觉“敏感”的文字和声音立即删除,只剩下“一家之言”的独唱,就掌握了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殊不知,这是真正的“被 动”。因为得媒体不等于得人心。关键是,你的媒体上的精神产品,是不是被接受;接受了是不是真看真听;看了听了是不是真喜欢;喜欢了之后是不是融入深心, 化为行动。

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一些公认的“主流媒体”,长时 间以来,发行困难,主要靠行政摊派来维持,私人订户、私人购买,不敢说没有,极少已不是秘密。至于视听领域的“主流媒体”的收听收视的情况,我就不公布数 字了,因为在业界谁不知道呢。这些“主流媒体”在扫除“异见异声”上是很彻底的,也体现了“守土有责”的精神,按媒体等于“阵地” 的误解,确实“占领阵地”了,但,这样的“阵地”,价值何在?

恕我直言,这样的“占领阵地”纯属自欺欺人的自我狂欢,自我陶醉。意识形态的唯一阵地是人心!媒体只是进入人心的通道,通道疏通了,才能进入真正的“阵地”——人心。

要“亮”什么“剑”?

为了所谓夺回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一个著名的手段就是“亮剑”。亮剑作为一个比喻,怎么解释都可以。但对于意识形态,问题就十分确定:什么样的“剑”才能打通进入人心的通道?

对此,如今七嘴八舌,出主意的人很多。最有代表性是三种。

一种是行政禁令。关键词是;“绝不”、“不许、 “严禁”。其效果的最大化是“万马齐喑”。可恨的是,人毕竟不是马,人有马无的头脑,俗称“人心”;不开口不等于不思想,嘴闭了还可以“腹诽”。更可恨的 是,“齐喑”也难永久。文革让“齐喑”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让有些人都不敢和老婆、孩子对话,但一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让无声的 “喑”,都转化为了有声的“音”;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一条真理:人心是意识形态的“阵地”。行政禁令,用之于意识形态,暂时有效,根本无效。

一种是组织措施。关键词是:“走人”、“拔钉子”、 “组织整顿”。要承认,对被整的人来说,伤害是很大的;为此,变得谨小慎微,谨防“祸从口出”之灾,大有人在。这种心态几乎化成了国民心理,化成了很多国 民的性格。吃饭毕竟是生存之大要,何况某大人物的的确确针对人性的这个软肋吐出了要命的三个字:不开饭!可这就是占领了意识形态的阵地了吗?如果懂得阵地 是人心,回答只能是:没有。不仅没有,适得其反。人心离你更远,这把“剑”依然不灵。

一种是边界不清的“严惩”。关键词:“严厉打击”、 “绝不手软”。有意思的是,凡是此类举措的倡导者,一不提供实例,即严惩的对象究竟说了什么,有何具体表现;二不阐明界线,特别是法律界线,如批评和“围 攻”,建议和“恶攻”等等,区别何在。这把“剑”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文革中的大字报和《公安六条》。他们完全是在和党中央依法治国的根本理念大唱反调,更不 懂得“严惩”的前提,一是确凿的实证,二是准确的法律依据;他们是在呼唤文革式的冤假错案卷土重来,给改革开放创造一个寸步难行的乱世。

有意思的是,此类言论的主角,千篇一律,都以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党的忠诚战士自居。我联想起上海一位作家的调侃。大意是,如果马克思忽然醒来,肯定大吃一惊,怎么我的主义变得这样的可怕!

是的,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经典理念,不仅与上述言论 没有任何类似的蛛丝马迹,并且完全相反。这就是我在近几年来多次引述的论断:在精神领域只能用“批判的武器”,绝不能用“武器的批判”来替代。所谓“武器 的批判”是指以权力进行强制性的干预,以暴力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对象只能是一切必须转换形态的物质,尤其是敌对的武装、你死我活的战争中敌方的肉体。所谓 “批判的武器”是指摆事实讲道理,对象是一切应当改变或优化的精神元素;追求的目标是理论的彻底性,以获得一种特定的效果,即,愈来愈清晰的真理进入愈来 愈多的人心——这才是货真价实的意识形态的阵地。如果一定要用“亮剑”这样的战争术语,“批判的武器”,是意识形态唯一有效的“剑”。惨痛的历史教训----无数的冤假错案告诉我们,不用此“剑”,执意要用“武器的批判”来对待意识形态的问题,一定的结果是害党、害国、害民。

当然,“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是两种完全不同 的能力。中国的政权是枪杆子打出来的,先天缺乏运用“批判的武器”的基因和能力,多的是“雄纠纠,气昂昂”的气度,擅长的是心要狠手要硬的惩治。所以,在 意识形态领域,我们有很多的失败;尤其在前三十年,人被打到了,甚至肉体也消灭了,但历史确证明,被“批到批臭”的恰是正确的香花;如今反而更加深入人 心。如胡适的言论,钱谷融“文学是人学”的论断,文革中张志新、遇罗克的观点。在共识网上,我看到陈有西先生的文章,其中两句话,应成名言。一句是:“反 右后期,文革后期,讲不过别人了,不占理了就开始以抓人的办法来管舆论。”(要补充的是:岂止是两个“后期”)一句是:“在思想理论界,我们用了一些庸 才,不学无术,尸位素餐,只懂得权术,搞阴谋,根本没有搞阳谋的水平和能力。”当我看到习总书记涉及意识形态的讲话,他指出要提高“质量”,要让人“爱看 爱听”,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转向合情合理的说服能力的提高上来,我的心里感到了热度和亮度。这就是“批判的武器”,这就是意识形态主动权之“剑”。

意识形态“阵地”的“后方”是什么?

既然将人心确认为意识形态的“阵地”,那么,必须回答它的“后方”是什么;常识告诉我们,没有后方的阵地一定无法占领,更无法守卫。没有后方,却声言要夺取和占领阵地,不是无知,便是欺骗。

我想,至少有三个元素,是意识形态的“阵地”的“后方”。

一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宣传主体的身体力行。

这是常识。一个怯懦者,提倡勇敢;一个奢侈者,提倡节俭;一个贪腐者,提倡清廉;一个特权者,提倡平等;一个独裁者,提倡民主;一个违宪者,提倡宪政;一个卖国者,提倡爱国……这样的宣传主体,未出师前已是人心丧尽,哪来的说服力,又怎么能大得人心,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习总书记所说的“打铁还得自身硬”,这就是夺取“阵地”的大“后方”。

二是某种意识形态能否在实践中捍卫人民的利益。

这也是“阵地”的“后方”。文革中所谓的意识形态就是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理论,其宣传之力度,堪称空前。应该说,一度占领了“阵地”,几乎让大众深信不疑。否则,文革怎能发动,有怎能持续十年之久。 但十年实践的结果是:经济濒临崩溃,冤假错案遍及中华,文化几如沙漠,史无前例地伤害了民族、国家、人民的利益。这样的“后方”,成为“阵地”失守的根本 原因;以这种理论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只能人心丧尽,这是“阵地”失守的根本标志。

三是某种意识形态之得与失,必须及时、公开、透明的总结。

意识形态的宣传主体,是人不是神;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有得有失,十分正常。有失时,人心还能不能失而复得,守住“阵地”,关键是能否以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及时、公开、透明地和人民一起,平等、坦诚地总结,担当起应负的责任。60多 年来,胡耀邦主持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虽因种种干扰,尚难彻底,但已堪称典范;为共产党赢得民心,张扬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意识形 态,重建了意识形态的“阵地”;为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是意识形态“阵地”最牢靠的“后方”。

弘扬胡耀邦勇于面对历史与现实,总结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优化意识形态,重建意识形态阵地的大后方的伟大精神,是我们今后能不能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关键!

2015/2/23
(陈思进)

(沈敏特,著名作家、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此文由沈教授特授权在我博客上发表。)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