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
2014-12-18 10:42:31
美国也反腐,有不少妙招。
为防止公款消费,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都在互联网上公示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差旅费和办公费在内的参议院开支。
这招够狠,无论你是普通网友,还是报社记者,都可以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假若某位议员不够检点,他浪费公款的细节将遭“人肉”,将在论坛上被公布,随之传统媒体跟进,这位议员可能会声名狼藉,名誉扫地。
其 实,信息公开一直是美国对付腐败的利器。美国一向注重保护隐私,如果你招聘时要求应聘者提供太多的个人信息,那么,对不起,你侵犯了个人隐私,如果对方把 贵公司告上法庭,你十有八九会败诉。然而,涉及到在职官员,可就大有不同了,在公众面前,官员是没有隐私的,会见外宾时收了什么礼物要交公,请客吃饭花钱 也不可随意为之,这不,连差旅费开支都要报账公开了。
信息公开可以为有效的实施公众监督提供依据。对于官员腐败问题的遏制,从技术上讲,不外乎自上而下的管制和自下而上的监督。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御史、言官、东厂西厂各种机构来监督官员,明太祖朱元璋处理一件贪污案便杀掉数万人,但贪官却是走了一茬又一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见,自上而下的机制不免迎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结果,属于事发后的被动应对,难免效果不佳。
和中国相反,美国奉行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属于制度上的约束。
美 国政府除战争时期外,一直有公开信息的传统。早在1966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信息公开法》(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对政府信息公开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并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学习和效仿的榜样。随后,该法案多次修改。1976年,美国又通过了《会议公开法》,该法 确立了合议制行政机关的会议公开制度,该法规定,合议制行政机关举行的一切会议,除可以免除公开举行的会议以外,都可以允许公众和新闻记者观察。
与 行政机关相比,美国国会的开放度更高,美国国会两院每次举行公开的会议以前,都会及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全国公布举行会议的时间和会议讨论的议 题。开会时,允许任何人,包括外国人旁听,当年国会对克林顿的弹劾审理是全过程公开的,我本人就曾到国会听过议员冗长的辩论。
在政府公开信息后,民间对这些信息合理、合法的使用,形成了民间监督政府的良性机制。
我 采访美国大选时,曾专门就大选黑金问题进行过访问,一家名为“政治反应中心”的机构收集大选期间的捐款信息,谁在什么时间捐款多少,给了谁,都一目了然, 这些信息都无偿拿到网上,供好事者进行研究;在明尼苏达大学新闻学院,老师们给我提供了美国政府各部委的财务信息,向我讲授如何用EXCEL对这些数据进 行分析,我说:“请告诉我如何得到这些信息?”他瞪大了眼睛,迷茫地看着我说:“那些都在他们的网站上啊!”
是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理论上说,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人都是主人翁,国家干部是公仆,但实际上,任何美好设想的实现都需要一些实用的工具,捕鱼需要网,吃饭需要筷子,往墙上砸钉子需要钉锤,同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也要知柴米油盐,看账目清单。
毋庸置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个帖子就可以把某个官员推上风口浪尖,这一方面是时代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发帖披露一些内幕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也是时代的悲哀。好多发帖者的谣言后来被证明是千真万确的消息。
这 说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虽然已于2008年5月1日起执行,但对信息公开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虽然上至国家部委、下至乡镇政府,都设立了网站,但这 些网站有些是摆设,做成了宣传的窗口,未能及时的发布相关信息,对财务等关键信息更是或讳莫如深,或语焉不详;而地方政府官员依然存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 心理,一出事首先想到的是控制信息流动,把媒体拒之门外,导致权威部门不说话、谣言流行的局面,所幸,近年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我 查遍各政府网站,找不到像美国国会一样公开议员公款消费细节的网站,我想,假如各级官员公车消费情况公布,差旅费、招待会公布,虽无法杜绝,但可以大大遏 制腐败的力度。我们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也需要用一些实际的数据来进行擦拭,如美国参议院议员信息公开的主要倡导者、俄克拉何马州联邦参议员科伯恩所 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公众了解议员们如何花纳税人的钱,并对议员们的开支进行监督。
“如果民众看到有什么可疑之处,可以进行问责,”他说。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