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聂广
在历代“本草”里,砒霜和雄黄都是大毒之品,而且二者都是砷剂,古人应该不会想到,当代的几个中国血液病医生竟然“化腐朽为神奇”,把它们搬到 了现代医学的舞台,成为战胜“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APL)的利器。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称:“三 氧化二砷(ATO)和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均已获得SFDA治疗APL认证,但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多来自于ATO。”有专家指出:“对于APL,采用三氧化二 砷为主的序贯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以获得完全治愈”。据报道,ATRA/ATO的联合使用,可以使APL病人的4年无病生存率超过90%。按照无病生存超 过5年可以认为是治愈的标准,APL有望成为可以被治愈的第一种白血病。
张亭栋与三氧化二砷
1971年,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下乡巡回医疗,发现东北林甸县一个公社卫生院的一位民间中医能治癌症,能让大肠癌、肝癌和食 道癌等患者“起死回生”,于是帮他改为针剂(时间是1971年3月,故而命名为“713”针剂或“癌灵”注射液,由砒霜、轻粉、蟾酥等中药组成)。后来, 省卫生厅派以张亭栋为组长的调查队前去考察,张亭栋与韩太云从1972年开始合作开展此项研究工作。他们首先从分析砒霜、轻粉、蟾酥的毒副作用入手,对这 三种中药分别在临床上进行了对照,做了一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确定治疗用量,并对砒霜、轻粉、蟾酥三味药进行筛选。
1973年,张亭栋、韩太云用“癌灵注射液”(“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主要用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 微量“轻粉(氯化低汞)”。发现6例病人症状都有改善,其中1例为慢性白血病发生急性变的患者,在使用中有人出现了蛋白尿、头疼、高血压等症状。这一研究 成果发表在《黑龙江医药》杂志上,是“癌灵1号”的开创性论文。
在以后的试验中,张亭栋发现轻粉中含有汞,可影响肾功出现蛋白尿,蟾酥具有升高血压和强心作用,注射后病人会产生难耐的头痛,因而把蟾酥和轻粉 都去掉了。结果单味药砒霜的疗效并不降低,由于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于是就直接使用,效果进一步提高。张亭栋说:“开始用的量少只有4毫克,当后 来用到6毫克的时候临床就表现出好的迹象,这样我们就有信心了。而且副作用很小,所谓的头疼、蛋白尿就没有了。”
到1979年,张亭栋等发现“癌灵1号”治疗后存活4年半和3年的两例病人,皆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于是张亭栋和荣福祥在《黑龙江医药》杂志 发表了题为“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研究论文,总结了1973~1978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55例。
进入80年代以后,张亭栋等将主攻方向锁定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上,并且发现对M3型白血病效果尤为显著。1992年,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的“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
1996年,张亭栋和陈竺一起去美国参加血液病年会,陈竺对大家介绍说,“请大家记住,在砷剂治疗白血病的道路上,请不要忘记这位同样来自中国 的中医专家,正是他的发现,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据说大会主席马上跳下来后要求合影,说这是一次伟大的发现,接着各国学者都相继对这一成果表示祝贺。
是年,世界著名学术刊物《血液学》(Blood)发表了由陈竺和张亭栋撰写的论文。该杂志点评认为,这是一篇创造性论著,首次发现氧化砷诱导白 血病细胞凋亡,这是继维甲酸之后,中国学者在血液学研究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世界著名杂志《科学》也发表了题为“古老的中医学又放出新的光彩”的述 评。著名血液病专家王振义院士评价张亭栋,“你的药把我给救了,咱们手拉手,打出中国的旗帜来,走上世界。”
张亭栋为人类征服白血病写下了新的一页。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美国杜邦科学技术创新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际发明专利奖陆续花落张亭栋,而且相关药品通过美国FDA特批正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