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如今“香港人”这个称号对于国人多少有些别扭,广东人 把他们叫做“港灿”,其他地方国人称他们“港人”,反正就是把前面的“香”字给省略了。其中广东人与香港人是邻居,同文同语,六十五年来风风雨雨,有时同 舟共济,有时相互攀比,光是相互的称谓就有十多种,随着感情变化而变化。记得“阿灿”最早是港人对粤人的蔑称,借用了一个香港电影中的“大陆人”丑化角色 的名字。80年代刚开始人民币兑换港币价位很高,但大陆人根本没钱,到了90年代港币随着美元走高,港人的地位和形象在国内也开始走高。正当其时,中英谈判风声很紧,香港人掀起了一股移民潮,向着各英联邦国家赶路,大陆同胞都在迷惑地观望。
改 革开放后,香港和广东既合作也竞争,双方都把对方看成是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总觉得要争口气把对方压下去,此起彼伏,相互多少带着一点恐惧和妒忌。香港回归 后有了很大改观,那些因恐慌而移民的香港人陆续回巢,有些人失去了原有的职务,有的人重新开启生意,而早先进入大陆的个别港人挖到了第一桶金。香港人相比 台湾人有些弱点,很多港人无法说普通话,一说就惹来讥笑,结果有些香港人成了大陆人群中的笑柄。大陆文学作品中的港人“不会讲话的傻帽”或“用钱买美女” 的“咸湿佬”不少。另方面,香港的歌星们却异常受欢迎,粉丝们并不在意他们是香港人。当时在南方各省唱广东话歌曲竟然也是一种时髦,林子祥、罗文、郑少秋、汪明荃、刘德华、张学友、张国荣、梅艳芳等歌星在广东乃至全国畅销一时。这种文化融合成为香港切入大陆的有力渠道。
许 多西方人对于香港人的印象是概念化的,也是蹩脚的,许冠杰歌曲中唱的“尖沙咀苏丝”那种形象便成了香港人在西方人眼中的样板。英国人说香港人没有文化,浮 躁而庸俗,其实指的是他们不具备英国绅士文化修养,所谓的“太平绅士”并非英国贵族,而是英国人赏赐给香港乡绅的一种安慰奖。英国的等级文化比中国的伦理 等级观念相去不远,港人在数十年殖民统治中养成了仰望英国贵族的习气,对于英国人由衷崇拜巴结的精英的确不少,而香港广大百姓只图生活自由,并不在意政治 权力,这两大类人中形成了“亲英”与“随英”的两种心态,两者既矛盾也融合,表面上并不明显,但却扎根于香港自我定位意识中。这种隔阂随着时间推移而减 弱,但如今有人忽然重新挑起那种记忆,虽然“亲英”是极个别的,甚至是扭曲的,但却隐约让国人神经战栗起来了。
正 因为香港文化是一种边缘文化,它具有相当的浮动性,更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商业文化混杂着三教九流的国粹文化,中华文化混杂着半桶水的英国文化,这让 香港人格外在意大陆人对自己的认同和看法,往往过于敏感而出现极端思潮和反馈。与台湾人相比,港人更多一些英国人的法治精神和专业操守,但却少了一些坚忍 不拔的霸气和拼搏精神,与韩日人群相比,也少了那种团队精神,却多了些对同胞的温情和同情。说香港人不爱国纯粹是无知,说香港人政治意识薄弱却十分准确。 港人用的是繁体字,说的是汉语古音(广东话),崇拜的是孙中山,绝少台湾民进党那种闹独立思想,而行为上模仿民粹活动仅限于少数年轻人群。
香 港核心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另个是与大陆文化融合的问题。香港那批在英国统治时期发家致富的大亨们如今都成了隐性红顶商人,而香港人正 经历这前所未有的高房价时代,铺租太高而难以经营,房太小却要三代人挤在一起,到大陆发展却受到不少自身文化和素质的限制,也受到大陆政策的局限。如今香 港年轻人一毕业就开始排队申请经济房了,根本没有其他选择。港人把经济困难归咎于贫富分化,希望进行根本性社会改革,而大陆官方认为这是一种意识形态挑 战,甚至说成是外国干涉内政,双方对话无法聚焦,各说各话,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却焦虑如何支付下个月的铺租,如此一来,这场闹剧无论如何结束都不会有赢家出 现,唯盼港人再次展现理性文明,恢复和平生活。
作者:那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