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电影《归来》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社会,连同这个社会的一段历史:从文革期间到文革结束后若干年。中国人都明白,这样历史题材的电影,不可能仅仅诉说,都有一些反思的成分。《归来》也不例外。
电影中的人物可以分成两类:受害者与迫害者。
受害者就是陆焉识和冯婉瑜。
迫害者有“方师傅”们、抓捕陆焉识的人们、李主任们……丹丹也属于迫害者。——整部电影就是因为她告发自己的父亲后引起的一系列故事。而且,她的告发显然是故意,并非一时冲动。
先说受害者。电影最能感动观众的,就是陆焉识与冯婉瑜无声的控诉。控诉成了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始终占据着观众观赏的最高点。这也是实情。在那种年代,知识分子小人物遭受的迫害和苦难,往往到了呼天不应,欲哭无泪的地步。那遭遇,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就演技来说,陈道明和巩俐实属绝配,这是我自《苦恋》以来,又一次看到如此哀怨绝伦的表演。他们把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情,那个时代的语言,演艺到 了真实的境界。我想,这不仅有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导演对角色的要求,对整个故事的理解,都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再说迫害者。电影中有两个直接的迫害者,女儿丹丹和“方师傅”,一个是亲人,一个是他人。对这两个人的处理,电影却显得肤浅、简单、脸谱化,甚至不如《芙蓉镇》结尾对李国香和王秋赦的处理。
丹丹为什么要告发父亲?就为了出演吴清华吗?方师傅为什么对冯婉瑜下狠手,一个工人(据说是一个老实人,一个好人)怎么会对一个中学老师有那么大仇恨?我们不知道。
还应该看到,丹丹告发陆焉识和方师傅殴打冯婉瑜,这两个情节都处在电影的结构点上,整个电影被这两个情节推动着发展,而非简单的点缀。导演应该对这两个 情节有交代。过来人都明白,把这两个人交代清楚,可以使电影的思想性更清晰。 但是,电影中的交代很浅,表面化,以至于浅尝辄止。
表现受害者的遭遇是控诉;表现迫害者的思想,才是反思。尤其在我们这样历经多次政治运动的国家,反思的标志应该是迫害者反省。
但是,《归来》为什么不能更真实、深刻的把迫害者的形象在荧幕上表现出来?
我以为,这与现实社会有关。虽说文革结束已近40年, 但是,社会对历次政治运动的反省,基本上以“控诉”为主,还没有对那个时代,对那段历史有深刻的、思想上的反思。也就是说,社会可以向导演提供遭受迫害者 的资源,丰富多彩;却无法提供迫害者的资源,即使有,也类似前一段那种文革“道歉”,闹哄哄的,更不用说提供反思资源了。
其实,迫害者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痼疾,才是这个社会的“短板”。
如果迫害者不站在历史审判席上诉说、辩解、自省,所谓的“反思”便无任何意义。
尤其像丹丹这种人,以我的经历理解,恐怕不是为了演主角就主动告发父亲,她从小受到的教育(阶级教育、仇恨教育),在潜意识中培育了什么?使她居然仇恨自己的父亲!
平心而论,表现这个角色有一定难度,因为她不是好人作恶,而是亲人作恶。但是,由于电影处理肤浅,就出现一个奇怪的逻辑:按照“解铃还须系铃人”的俗 语,冯婉瑜症结的解套人,应该是丹丹,因为一切都是她的告发引起的;但是,电影却自然走向由陆焉识来解套,似乎一切都是因为他被劳改引起的。
这种转换是很恶劣的!为责任人开脱,使受害人背负责任。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