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Jacques Puel和Ulrich
Sigwart在法国的Toulouse置入了第一例冠脉内支架(Wallstent),同时也意味着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转向成为经皮冠
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重要历史历程。至此之后,介入心脏病学进入了金属支架时代。
引 言
Dolf
Bachmann是一个在瑞士山村长大、饱尝艰辛的孤儿。步入中年后,一个灾难性的事件降临到他的身上。1977年,他被诊断为冠心病,在上世纪70年
代,介入心脏病学尚未启蒙的情况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会在承受着巨大痛苦与精神压力的煎熬中,慢慢逝去。不得不说Dolf
Bachmann是幸运的,他遇见了一位始终把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又勇于创新的Andreas Gruentzig医生。从那时之后,Dolf
Bachmann不但没有被心绞痛所击倒,却成为了一项伟大医学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第一例PCI,源于丰富的想象力
Andreas
Gruentzig医生于1972年至1973年发明并改进了血管成形术球囊导管。在租用血管成形术仪器之后开始尝试将球囊加到Dotter导管上。他四
处搜集材料,不断设计创新,并在自家的厨房里制作带球囊导管的原型。1975年,Gruentzig医生终于发明了带有氯化乙烯聚合物球囊的双腔导管,使
血管内介入技术发生革命性改变。1976年AHA会议上,Gruentzig医生公布了球囊导管动物实验的结果,但却遭到各方面的责难、怀疑以及压力。但
是Gruentzig医生没有放弃,而是把这些怀疑、责难转变了成完善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的意见。
1977年9月,他在瑞士苏黎世发现一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呈85%狭窄的患者Dolf
Bachmann。当Gruentzig医生向Bachmann详细地解释了他在血管成形术方面的早期工作情况,使Bachmann看到了治疗的希望,于
是决定请Gruentzig医生为他进行手术。
Gruentzig医生在手术时非常紧张,因为他根本没有失败的余地。Gruentzig医生不是一个保守的人,他要处理的问题非常困难,
但他始终把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如果手术失败不仅会有医院上司的压力,更加会有来自各方面对于之前责难、怀疑的肯定,还有这项技术的前景和作为医者的良
知。幸运的是,手术并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和情况,Gruentzig医生用球囊导管成功的开通了Bachmann闭塞的动脉。在手术当时患者可能倒是最镇静
的人,原因是被注射了镇静剂。
Gruentzig医生进行并完成了第一例人体血管成形术,当他将此病例在当年AHA会议上汇报时,所有当时的责难、怀疑和压力全部消失不
见,换来的是一片激烈掌声,经久不息。掌声的背后也预示着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正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手术成功后,Gruentzig并没有停下脚步,仍积极
投身于科学研究、临床工作和患者教育。他在瑞士苏黎世开设了培训课程,并延伸到亚特兰大,他率先用外科培训的方法来指导临床决策和提高操作技能,还采用手
术录像演示教学。医生在实际操作之前,在培训时就能了解技术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同时Gruentzig医生和Gary S.
Roubin共同发明的Gianturco-Roubin
Flex支架成为第一个获美国FDA批准的冠状动脉支架。8年以后,Gruentzig医生在一场飞机事故中不幸去世。
Gruentzig医生首次通过介入方法治疗心脏病,他的第一例患者至今仍健康地生活着,而他却因意外离世。Andreas
Gruentzig开启了PCI时代,他给全世界带来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掀起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在此,我们要向
Andreas Gruentzig这位介入心脏病学之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