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某日,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正酣。沪上球队连遭裁判杀手,一时纷争,场面混乱;某报一则报导称:“更激动的是记者身边的一名中年人,叫着‘兄弟们,阿拉一道去刮伊(打他)’。”这则报导将一句上海话掺和进来,忽然有一种久违了的熟识感,是这个城市的本土气息,和本土腔调。
“一名中年人”的群体和上海人、上海话,无意中被媒体在一个特定的场合提及,明知其俗,俗到煞根(沪语——到底,极致的意思),却在报导本体以外,特别令人关注的是语境。感受到一种语言的情趣,生活里你说我说他说的特定氛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上海人和上海话在进行很轻便、小规模的变化和创造,却凸现出上海在变。
我感受到的这些变化,已经不仅是在景观、建筑、道路等形态上,我说的是一种语境。许多年以前,一家人说话,大人训斥,骂山门(骂人);同学之间叫小名,起绰号;朋友聊天,邻里之间招呼,搭讪;公共汽车里的相骂……嘴巴里、耳朵里,都是上海话。现在不是了。
有许多时候,小人对大人,大人对小人,同学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官场,情场,职场,生意场,公车里,地铁里,电话里……普通话越来 越占据了主导,我们渐渐开始习惯听普通话,并习惯用普通话应对;习惯注意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习惯儿化音,甚至对小品里的“上海普通话”有了 更多的容忍,并且注意到,那些北方人编派出来的“上海普通话”的破绽,其实,正宗的“上海普通话”要叫上海滑稽演员来讲,远远的要比现在如此这般的幽默滑 稽。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