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中国人面临种种压力是不争的事实,看看国人那不断扩张的腰围、那一个个焦急彷徨的眼神和来去匆匆的身影,就不难发现中国人真的很忙、很急、很累。
单房子、车子、票子,就足以让现代人压力不堪。买房买车是上班族们必需的“目标”,而翻开全国各大城市的房价表,会发现大部分人几个月的工资可能才买得上一平米,很多人想做“房奴”而不可得。
物 价涨得比胡子还快但工资涨得比眉毛还慢,要想过得好,只有无奈地拼命硬干了。雷格斯的调查显示,“工作”、“个人经济状况”、“来自老板的压力”排在前三 位。谋求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份稳定不错的收入,是众人追求的目标。但这往往意味着要付出更多、承受更多,因为在人才济济的城市里,随时都可能会有人超越 你、替代你……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企业存在员工经常加班的现象,仅三成人能享受带薪休假,全世界最短。加班变成家常便饭,而相应的权利却得不到尊重,付出的与得到的严重不对等。中国已超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一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超60万,仅有百分之十几的人认为自己完全健康。
为了不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出局,人们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甚至不惜透支自己的身体,年轻人事业未成身先衰,患上了“初老症”。除了身体素质的下滑,现代人还要在竞争中承受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预计,中国患抑郁障碍的人群可能达到6100万,且绝大多数从未就诊。
现代人的压力源于生活现实,但更多的是膨胀的欲望与现实的差距。看到别人拿着高薪、住着大房子、开着名车,一种不平衡感油然而生。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神话屡次上演,并借助现代传播工具无限扩散,财富新贵们光鲜亮丽的生活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欲望,成很多人追求的目标。
日本著名经济战略家大前研一说:“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缺乏思考的社会现象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病。”显而易见,被“GDP主义”裹挟是现代人的一大特征,这是货币化社会产生的原因,以物质为核心的单一化评价标准,让一切都可以转化成货币进行衡量比较。
膨 胀的欲望和严酷的现实急剧增加了现代人的压力,将其细化就是,赚钱要趁早、出名要趁早、升官要趁早,相互攀比、你追我赶的社会已然形成。正如论者所说, “如何最快、最多地获取物质资源成为人们背负的最大压力。”这样的压力让中国人等不及,并因此变得浮躁、焦躁、暴躁,火气大,一点就着,一点小摩擦就能大 打出手。
“未老先衰”
巨大的生活、生存压力,让年轻人“未老先衰”,患上“初老症”。
“如果你的年龄在30岁上下,时时感到烦心,对新鲜事失去兴趣,不爱凑热闹,总觉得自己落伍,那么你可能患上了一种全新的现代病种——‘初老症’”。网上流行关于“初老症”的测试,不少年轻人上网对照这些症状后,发现和自己的情况“八九不离十”。
“初老症”一词源自台湾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网上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年轻人心理年龄往往比实际年龄大,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心态消极,并且身体开始出现衰退迹象。
这个产自台湾的词语,引起年轻人的强烈共鸣,一时颇为流行。在新浪微博发起的投票中,“只要坐下来,小腹就有一摊肉”居榜首,66%的网民都选择了这一“初老”症状。这一条极具指标意义,现代社会,无论工作、学习还是娱乐,最常用的一个动作就是“坐着”。匮乏户外生活和体育锻炼,几乎是他们的一个通病。
上班族压力太大、工作太忙,他们早已忘掉了理想;学生族天天宅着泡网,就连吃饭都叫外卖,他们趁着在校多半选择挥霍时间,就这么混着把日子过了。
网上流传着50条关于“初老症”的症状,仔细端详可知,“未老先衰”实则是一种心理病,亦是一种社会病。30岁左右,本该是青春靓丽、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可事实上,而今青年人的理想比股市还熊。
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求知的欲望空前高涨,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生于那个年代的今天的年轻人却“未老先衰”。年轻人似乎更现实,亦更无奈,不得不用对身体的透支缓解生活的压力。过高的房价、高涨的物价、昂贵的生活成本等,消磨了青年一代的斗志。
除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沟壑,风靡社会的攀比风、奢侈风更是刺痛了众多年轻人。“高富帅”赢着通吃,而“屌丝”只能暗自垂泪。那些得“初老症”的人更多是 现实生活中的“夹心层”,升上去很难,但掉下来很容易。年轻一代“未老先衰”值得反思,某种意义上,这似乎已经是这代人的特征。
对城市生活的惶恐
一份内容为“月薪多少会让你在相应的城市生活不惶恐”的调查显示,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需9000元左右,而成都、大连等二线城市则在5000元上下浮动。
客观讲,单纯地用月薪来衡量生活水准有些许偏颇。但这组数据还是撩拨了众人敏感的神经,毕竟生活太现实,月薪不能说明一切,亦不能解决一切,可不能否认收入的多少最能反映生存状态。逼仄的生活,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都足以让我们感到惶恐。
城市,让生活很美好,更让你“亚历山大”。单说住房、医疗、教育这几大块就挤占了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绝大部分收入。一套房就可以将一个普通家庭未来二三十年的生活质量降低至少一个档次。与此同时,还有子女教育费用、老人赡养费用、不断上涨的物价……仔细算算,即便月薪9000元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未必能摆脱焦虑和担忧,过上好日子。
问 题是,仅解决衣食住行远远不够,还要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生活变数。人有旦夕祸福,谁都不敢保证一辈子不生病,而活生生的现实是,大部分家庭将基本生活开支一 除,房贷一还,一个月的月薪所剩无几。一旦遭遇生病等生活上的变故,在经济上往往难以承受,甚至因此导致负债累累或破产。
除却城市生活的现实,人们的惶恐还源于对未来的忧虑。中国已经“未富先老”,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85亿人,占到总人口的13.7%,到2030年,中国老龄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养老是一件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的事,《公益时报》与搜狐公益联手推出的“益调查”显示,90.83%的网友担心自己老无所养,超过八成的网友自己或身边人都遇到过养老问题。养老还得靠自己,需要有前期准备,养老真的“要趁早”,否则白了少年头以后,只能空悲切了。然而现实生活已让实际的收入捉襟见肘,筹划养老对很多人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论是对现实的无奈还是对未来的担忧,说到底是因为缺乏生活安全感。感到惶恐与否和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抗风险能力紧密相关。高房价、高物价、上学贵、看病贵……每一项都可能会削弱普通家庭抵抗风险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欠缺会直接让人们丧失生活安全感。
要消弭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惶恐,需要创造一个具有安全感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对生活的观感,源于自身的内心期待,正如网友所说,“钱是永远没个够的”,有一种合理的期待固然重要,可完善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体制等“硬保障”才是根本,这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而要疏解中国人的压力,需要每个人压缩膨胀的欲望,关注自己精神与心灵的满足,切勿舍本逐末,让沟壑难填的欲望剥夺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
当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从更大的宏观层面着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想见,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理想若能逐步照进现实,人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增强,对未来不再焦虑,一个免于惶恐的时代即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