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阿彭 //www.sinovision.net/?174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药姜黄的发展前景(二)

已有 1637 次阅读2013-9-23 11:01 |系统分类:健康养生| 姜黄素, 产品, 天然, 网站, 植物 分享到微信

       三,目前市面上或网站上买到的姜黄素产品能不能治这些病?
  
  这是一个不容易简单讲清楚的问题。第一,姜黄素可以算是一种药物,但同时它又是从一种植物或食物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物质,所以也可被视为是一种食物。市面上或网站上买到的姜黄素产品都把自己归属于膳食补充品(Dietary 
supplement),所以从食品和药物管理的角度讲,目前能买到的姜黄素是属于食物,而不是药物。政府机构对这类产品的监管归食品类标准。一般只须证明产品符合“好的制造产品”标准(Good Manufacture Product, GMP)和安全就可以
了。消费者不用处方即可在药店或超市买到。这个道理很简单,姜黄素以食物的标准进入市场的门槛很低,所以生产厂家都这么做。但同时政府机构对这类产品也有严格的广告限制,规定不准说该产品有某种治疗作用。如果你要声称你的产
品是可以治病的药物,那你就得符合药物监管的标准。在美国,一个声称可以治病的药物上市前光临床试验就有四个阶段,通过上一个阶段的严格评估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试验,每一个阶段都须要有大量和坚实的数据来证明产品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的投入。由于姜黄素以膳食补充品的身份进入市场,如同某些维生素,鱼油一样,所以目前尚没有一个权威的结论来指导临床医生可以用姜黄素治某一个特定的病。第二,那么,上面所讲述的这些姜
黄素的治病作用,是从哪里来的呢?那是基于论文和论文中的实验数据。但是如果你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论文中的实验绝大多是体外细胞或组织培养实验,只有极少数才是整体动物或人体的实验数据。换句话说,大量的数据仅是理论上证明
姜黄素可以治这些病,但真正用到病人身上来对付各类疾病,情况就复杂多了。因为人体是一个动态环境,一种药物被服用后,面临着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的命运。姜黄素在服用后,在吸收这第一个关口上,就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姜黄素本身是一种粉末,这种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一些食物油,溶解度大约每毫升油仅可溶化20毫克左右姜黄素(2%)。姜黄素倒是能溶于一些有机溶剂,如甲醇,丙酮,二甲亚砜等等。显然,这些有机溶剂不能加在口服制剂里面。所以,
目前市面上或网站上能买到的姜黄素产品基本只有粉末制剂,为了便于服用,常把姜黄素的粉末装入胶囊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试图测定正常人服用姜黄素粉末后血浆中浓度,由于当时实验室装备的分析仪器一般是高压液相仪,尽管
这种仪器能测到每毫升几个微克(1克的百万分之一)的水平,但研究人员在受试者的血液里基本上还是无法找到姜黄素的痕迹。到了2000年以后,人们开始使用更灵敏更精确的液相-质谱仪来分析,这才发现,正常人一次服用2克姜黄素粉
末后(约4颗大胶囊),血浆中姜黄素浓度仅仅是10纳克/毫升左右,这个量是一克的亿分之一。基本常识告诉我们,一个药物能不能起作用,首先要看这个药物在服用后能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吸收入血的药物经由血液循环携带到病变部位
才能起作用。当然,还要看血中药物的浓度是不是足够高,维持的时间是否足够长,等等。上面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个事实:目前市面上或网站上买到的口服姜黄素粉末制剂,吸收率极差,用专业术语来说,生物利用度非常低。因此对很多疾
病,姜黄素粉末制剂基本难以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但这也不排除,姜黄素粉末也有可能可以对它能直接到达病变部位的疾病起些作用,如口腔,直肠和皮肤等等的疾病。
  
  于是,问题就到了世界各国的药剂学家手中。科学家们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能不能研究开发出一种能提高姜黄素吸收率,更有效的姜黄素口服制剂来,已经成了决定姜黄素今后命运的关键。
  
  四,姜黄素制剂的研究和发展:
  
  现在,我们知道了姜黄素的问题和症结所在,相信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下介绍几种各国正在研究的姜黄素新剂型:  
  1,溶液或乳化液剂型:
  
  既然姜黄素的固体(比如粉末)很难被吸收,寻找一种无毒,可以服用的溶剂,将姜黄素溶解,做成溶液或胶液状的制剂,以提高姜黄素的口服吸收率,这理所当然应是首选。目前美国,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很多实验室都在加紧步伐
做这个工作。今后究竟谁能拔得头筹,大家只能拭目以待。  
  如果溶液剂型暂时还没有,也可试用乳化液剂型。这是先把姜黄素溶解在食用油里,再把溶有姜黄素的油做成乳化液剂型,做成乳剂是为了便于吞服,直接喝油是难以接受的事。但由于姜黄素在油中溶解度非常低,如果每次需服用500
毫克的姜黄素,意味着同时要服用大约25毫升的食用油。所以一次口服的剂量能否达到足够的姜黄素的总摄入量,可能是乳化液剂型难以克服的困难。  
  2,纳米化剂型:  
  把姜黄素粉末微粒化,小到纳米的等级,无疑也能提高姜黄素的吸收率。这个技术,不是将姜黄素放在磨具里磨细成纳米颗粒,而是通过姜黄素在液相和固相的转换过程中得到纳米颗粒,同时需要用某种成囊材料将纳米颗粒包裹起来才
行。目前这个研究已有论文发表,但产品面世,相信还有很多技术细节要解决。而且制造这个剂型的工艺比较复杂,希望今后产品价格不要太贵。另外,国内有个时期,很多人滥用“纳米化”这个词,什么东西都说成是纳米。有些产品难免
有名不副实(即时下称“山寨”)的嫌疑。  
  3,姜黄素粉末与卵磷脂的结合物:  
  卵磷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有着既能与水亲近又能与油亲近的特性,所以表面活性剂往往能帮助有些难吸收的物质被身体吸收。这个剂型的原理就是将姜黄素粉末与卵磷脂做成一种结合物,从而来增加姜黄素的吸收率。国外
有一家公司已经做成了产品,也有论文发表用该产品临床来治关节炎。  
  4,姜黄素粉末与胡椒碱(Piperine)的混和物:  
  由于姜黄素在体内很容易被肝中的一种酶代谢,形成葡萄糖醛酸化物或硫酸化物,然后很快被排出体外。而胡椒碱可以抑制这种肝酶的活性,从而阻止或减少这种代谢反应的发生,使姜黄素能在血液中保留更长的时间。有些产品是姜黄
素粉末,但又声称自己具有高吸收率,往往就是这种姜黄素粉末加胡椒碱的混和物。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姜黄素粉末与胡椒碱粉末混和,那本质上其实没有对姜黄素的剂型作改造。如果是在对姜黄素的剂型作改造后再加入胡椒碱,不失是一
个值得考虑的思路。  
  5,改变姜黄素的化学结构:  
  如果能合成一种新的姜黄素的同类物(Analogue),既保留了姜黄素的药理活性,又改变了姜黄素的物理性质,使它能做成更容易被吸收的剂型,这是很多实验室目前在做的事情。但问题在于如果姜黄素的化学结构被改变后,就不再是
天然物质了,今后产品就要走药物监管标准的路。如果没有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或大制药公司的参与,只能是实验室里的一种设想。  
  其它还有将姜黄素做成脂质体(Liposome),滴丸,混悬液,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由于姜黄素潜在的药理活性是实实在在已被证明了的东西,仅仅因为口服吸
收差和容易被代谢等原因,这些药理活性目前在临床还没有被很好地表现出来。所以可以预料,在今后的几年里,各种改进后的姜黄素新剂型会不断地涌现出来。无疑,这些新剂型都会有自己的技术亮点来提高姜黄素的吸收率,都会说自己是
高吸收率的姜黄素产品。那作为一个消费者或病人,如何才能从这些眼花缭乱的产品中判断哪一种的吸收率更好,更适合自己而不花冤枉钱呢?这个问题对专业人士来说不难,只要找一找有没有关于该姜黄素新剂型的论文,比较一下该剂型
的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的参数,比如说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最高血药浓度峰值等等就清楚了。但对一个老百姓,又哪能弄懂这些很专业的术语呢?最简单,可能也能管点用的判断标准可以有三条:第一,姜黄素在制剂里
是溶解状态还是未被溶解状态,溶解状态是指溶液或乳液(乳液是因为姜黄素已溶在油里)。如果姜黄素在制剂里未被溶解,那就要看固体颗粒的大小如何了,是纳米粒,微粒还是普通颗粒?第二,所标示的一次口服的姜黄素剂量是否足够?
这两点的道理很简单,就象喝鸡汤和吃鸡肉,喝鸡汤要比吃鸡肉更容易吸收蛋白质或氨基酸,吃剁烂了的鸡肉应该比生吞大块的鸡肉更容易消化和吸收,但同时也要考虑如果光喝鸡汤,里面有没有足够的蛋白质可供摄入。一种理想的姜黄素
新剂型,应该是既是溶液状,但又包含有足够姜黄素的量。第三,合理的价钱。这是因为姜黄素作为膳食补充品,可能要消费者或病人自己掏腰包。  
  五,对中药和中药研究的一些联想:
  
  对姜黄素的研发工作还在深入和继续,因为人们对很多东西还未了解透彻。但从整体上说,已开始了剂型改造的阶段。一般来说,这已是一个药物开发的较为后期的工作了。如果姜黄素的剂型改造能成功,能研制出一种吸收率很高的剂
型,从而使姜黄素在临床上发挥出显著的疗效的话,姜黄素确能成为又一个天然药物发展的典型的例子。从广义上来说,毫无疑义,姜黄素的研究和发展,象青蒿素一样,应归于生药学(Pharmacognosy)领域,而不是仅仅归于狭义的中药
学。但正象人们今天在论文里综述姜黄素的时候,既会提到姜黄素与印度的调味品有关,也会提到姜黄素来源于一种中国的古老的中药姜黄。所以,无论对姜黄素还是青蒿素,中药都是这二个药的无法割断的一段历史。
    青蒿素的发明让人想到,一个科研人员的成功,有时看起来是一种偶发事件,
但套用一句老话,偶然之中有必然。这个必然的因素之一,就是她(或他,或一个研究团队)的知识结构。屠呦呦先生早年毕业于北医药学系,她一定上过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或中药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等一系列的药学系课程。
这些知识结构让她对中药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的热稳定性对各种溶剂的性质等其他药学知识有非常敏锐的体会,这些必然的因素让她获得了成功。在她成功的那一刻,我们恐怕无法来说她的成功只与她的其他的现代药
学知识有关,而与她的中药学知识无关或少有关系,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她知识结构中的任何一环都无法分割。任何一种成功,都可视为整体结构或一个系统的成功。而失败,往往也总能在这个系统里找到某个小缺陷。青蒿素在中国的研制
成功,就是因为整个研究团队里有中药学这一环知识结构的原因。而美国当年也化巨资找抗疟药物未果,除了我们未知的原因之外,他们团队里的知识结构有缺陷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近几年来,中国国内对从中草药里面研发新药开始走上了科学和正规的道路。先从中草药中提纯,分子结构测定,然后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其他方法做药理实验,以及药代药效动力学实验,动物模型,剂型设计,临床试验,等等,一步一
步地在做。目前,象这类从中草药中提纯出来,化学结构明确,已在进行各种药理和其他实验的化合物,可以举出几十种或更多。已经从中草药中提纯出来,化学结构也测定明确,但还没有进行各种系统的药理和其他实验的化合物,更可以
举出几百上千种。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尽管国内在这方面的进步举世瞩目,但对从中草药中研发新药的研究力量,无论从人才团队还是仪器装备都还很薄弱(近年已大大改善),加上科研制度等人为因素,这些都会影响研究的进度。在药学
界,人们都知道现在要研发一个新药是何等的艰难。这需要有各种人才的配合和各种先进仪器的装备才有可能,当然,还要有大量的资金。从姜黄素的研发中我们就看到了这种艰难。姜黄素是全世界上百个先进实验室花了几十年时间,发表
了几千篇论文(可以想象该是花了多少资金),才刚刚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所以,我们似乎也不应该对国内从事中药和中药研究的科研人员有着苛刻的期待。象研发青蒿素那样集中全国力量搞大会战的模式是不可能再重现了,唯有靠科研人员
十几年或几十年默默地脚踏实地耕耘,今后才有可能拿出象样的产品。除此之外,别无他路。然而,这也是世界上所有的科研人员正在走的艰难的道路。  
  笔者认为,中国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和从古至今沉积下来有关中药的大量信息,中国人理应有比其他民族更为便利的条件来运用这些资源和信息。毫无疑问,这些信息之中不可避免有不科学,属于糟粕的东西,但如果能正确地分析这些信
息,还是可以开发出如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这些有效的药物来治病救人。笔者为发明青蒿素的屠先生获奖的消息而由衷地高兴,并祝愿中国的科学家们共同努力,从中药之中发现出更多有用的药物,如青蒿素,姜黄素或其他各种“素”来,造
福于全人类。
(转载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