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大奖
已有 1108 次阅读2013-7-19 15:14
|系统分类:健康养生分享到微信
屠呦呦,生于1930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拉斯克奖”被看做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
“拉斯克奖第一次花落中国本土科学家,是我们大家应该庆贺的事情,也终于给了屠呦呦应有的肯定。”9月1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表示。
发现青蒿素的重要功臣
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据了解,屠呦呦已经赴美参加9月下旬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典礼。
早在此前,饶毅发表博文介绍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和发现砒霜中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治疗作用的张亭栋。文中指出:“肯定张亭栋和屠呦呦等,不仅是对于他们迟到的感谢,也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
其实,屠呦呦其人其事沉寂多年后才逐渐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
为什么屠呦呦得到的认可远低于她本人的实际贡献?“其实,屠呦呦在中医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获得的荣誉也很多。”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屠呦呦的朋友
明廷华说,“那是一个‘突出集体,不要突出个人’的时代,青蒿素当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奖的是6个合作单位,屠呦呦就是第一个单位的课题组
长。”
失败190多次后提取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调节功能。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美国政府称,1967年~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5·23”。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
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但历史记载认为青蒿确实可以治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屠呦呦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她改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她是一个执著的人”
几十年后,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再次点燃了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因为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拉斯克奖确实是国际大奖,有些人认为它是诺贝尔奖前奏,有些人更认为它比诺贝尔奖更准确。目前,拉斯克奖委员会的学术水平,肯定高于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饶毅表示,“我希望张亭栋和屠呦呦能够合得诺贝尔医学奖。希望他们健康长寿。”
屠呦呦获奖也引发了科研人员对发现青蒿素这一段过往历史的关注。
在当时特殊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一群非顶尖的科研人员为何取得重大性的原创成果?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协作攻关;任务导向,没有论文考评指标;利用中药
优势,承古融今……答案不一。在明廷华看来,屠呦呦个人能力不能否认。“她是一个执著的人,业务基础好,获奖是名至实归。当时做青蒿素的时候她自己也没有
把握,但非要攻下来不可,亲自到海南岛疟区恶劣的环境里搞实验,经历了多次失败。无论外界环境重视不重视中医,她自己都坚持做下去。”
明廷华说,屠呦呦也经常感慨,说现在很多人做科研不踏实,不愿坐冷板凳。她不仅批评科技界追求功利的浮躁之风,对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更是深恶痛绝。
明廷华说,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还指导几个研究生,虽然已是80岁高龄,仍思维清晰,也经常参加学术活动。他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米勒和苏新专推荐屠呦呦参评时,屠呦呦已经很坦然:“得不得的上没关系,我用平常心对待。”
近日,米勒和苏新专撰文称:“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颇耐人寻味的是,获此殊荣的屠呦呦仅有大学本科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两院院士头衔。
外媒关注中国屠呦呦获美国医学大奖
美国期刊杂志《细胞》日前发表的标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文章指出,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从上个世纪
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3日以《中国疟疾研究人员获得美国医学奖》为题报道:一名80岁的中国研究人员在传统药物中找到了治疗疟疾的方法,并且从那以后拯救了世界上千百万条生命。
她遍查中国古典文献,希望从青蒿中发现和分离青蒿素。上世纪70年代初,她的工作促使抗疟新药诞生。现在这种药物已经是非洲和亚洲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
(本报综合《科技日报》、《新京报》、新华网等)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