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
陕北的逻辑
历史是一条去向远方的河,千百年来兀自流动着,裹挟着我们所历经的一切,一去不复返。
历史安静地流经我们的生活,如果你不留意,它也许永远不会惊扰你。而现实到底潜藏了多少诡异,历史又怎样解读未来,我们却浑然不知。
我们常在现实的泥潭中扑腾着未来模糊的景象,而对历史的解读又常常迷失了方向。
直到有一天,我们无意中读到另外一种答案,才恍然明白历史的真谛。而这一天不见得人人都会遇到。
去年夏天,像许多朝圣者一样,我来到延安,参观了领袖们的故居,也像许多人一样心里充满了感慨,感慨共产党人当年如此简陋的生活环境,感慨他们能在如此闭塞的大山里腾挪出中国革命的另一种气象。这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但其中的逻辑绝不仅仅潜藏在那些简陋的窑洞和大山褶皱中。到延安,与其说是去朝拜那些山和窑洞,不如说是去寻觅共产党人的思想轨迹。只是那些思想的光芒在简朴的大山掩映下似乎迷离了许多,不容易一眼看清。
《论持久战》无论写于窑洞还是写于高堂,都不会遮蔽它思想的光辉。不论在延安还是在别处的山洞里,毛泽东始终是毛泽东。但延安窑洞确乎是成就毛泽东的一级重要台阶。红军一路长征,辗转大半个中国,到最后就是在寻找一处安稳的窑洞。延安最终收留了他们,给了他们一处安稳的处所,给了中国革命一孔遮风挡雨的窑洞。从这个意义上,延安窑洞就是共产党人的圣地,这种说法并不过分。
但是,怎样在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中保存了这几孔珍贵的窑洞?却是我们今天需要汲取的历史。在延安革命博物馆里,我找到了其中的逻辑。可以说,没有刘志丹,没有谢子长,没有陕北军民的浴血奋战,就没有这几孔珍贵的窑洞。没有这几孔窑洞,共产党人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得更久一些。这种沉甸甸的感受在我见到刘志丹女儿刘力贞之后更加深切了。
说起父亲,80多岁的刘力贞还是那样激动。也许是经常听人说也常跟人说的原因吧,父亲在她心里依然是那样鲜活,“很亲和”,是她对父亲最简洁的评价。黄埔军校毕业的刘志丹除了“很亲和”,还很能征善战。屡败屡战之后,终于打出了陕北、陕甘边区这么一小块坚固的根据地。不久,这里成了朱毛中央红军的落脚点,成了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所以我想,今天无论怎样评价刘志丹们创建陕北、陕甘边区根据地的伟大功绩都不过分。因为这是历史的逻辑。
历史写在教科书上,更写在人民心里。行走在黄土高原上,行走在秦的风声、唐的明月里,你能确切感受到历史厚重的底蕴,感受到朴实的陕北人民那无言的含忍。当今日西安恍若昨夜长安,当浮华如眼前云烟,我知道有些东西很快会随风而散,有些东西会沉淀下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追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