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黑郁金香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16395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珍宝岛事件”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已有 6349 次阅读2017-2-4 22:30 |个人分类:军事历史|系统分类:军事| 俄罗斯, 苏联解体, 历史学家, 毛主席, 乌托邦 分享到微信

  “珍宝岛事件”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_图1-1

  以下由黑郁金香编摘

  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前,毛主席是二个拳头出击,既反苏又反美,斗志昂扬。

  珍宝岛事件之后,毛主席又过高估计了战争形势,领导人紧急蔬散,全国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此后,毛主席调整了对美政策。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这标志着毛主席以来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毛主席以来,被封闭的国门终于有限的打开了。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抓住机遇,促成中美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结束了强权之下的乌托邦,对人类的危胁。俄罗斯从此衰落。

  而今的中国正逐渐与世界并轨,共同向大同迈进,尽管前进的道路相当曲折。还有历史学家称,中国融于世界可能还需数百年的时间。这是寄希望于,改革最好縁起体制内的觉醒,否则代价太大。

  附:1969年珍宝岛事件真相

  作者:李丹慧 本文根据作者在三味书屋演讲录音《珍宝岛事件真相——1960年代的中苏边界关系考察》整理。

  1969年3月2日和3月15日,中国和苏联的边防军人在珍宝岛(俄语中称为达曼斯基岛)发生了流血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流血事件引起全世界关注。

  40年前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段,究竟发生了什么?其根源是什么?至今为止,所有相关的历史记忆、当事人的陈述、研究者的分析——也包括局外人的冷眼观察,都未能让我们清晰地拼凑出一幅完整、真实的历史图景。难道说,某些真相永远只能尘封吗?

  珍宝岛:冲突记事

  珍宝岛是中国黑龙江省与苏联远东地区“界河”乌苏里江上的一个小岛,长1500米到1800米,宽600米到700米;乌苏里江退潮时,该岛整个变成一个半岛,明显属于中国。按照国际法以及中俄之间签署的条约,国界应以河流主航道划分,但是,沙俄利用清帝国的衰弱,占据了乌苏里江的大部分;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50年代末,两国、两党出现分歧和矛盾,领土问题成为影响中苏关系的重大因素。

  对于珍宝岛事件的原委,中苏双方曾各执一词,互相指责对方;自然就形成迥然不同的版本。我国多数相关论著都将珍宝岛冲突定性为:中国军民抵抗侵略、正义的自卫反击战;反过来,苏方则认为是中国边防军人对苏方边防军主动发起进攻。尽管与我国方面的立场和论述迥异,但参考苏方和第三方的说法,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也会相映成趣。

  按照苏方说法,3月2日事件是中方蓄谋发起的主动袭击,使苏军造成伤亡。3月1日深夜到2日凌晨,大约300名中国军人登上珍宝岛,在岛的西岸的灌木丛中潜伏下来,伺机发起袭击。他们都穿着白色大衣,与周围的雪融为一体,大衣下藏着武器;身上没带任何证件,苏军观察哨并未发现。

  “珍宝岛事件”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_图1-2

  中苏两军在珍宝岛交战时的态势图

  早上10点40分左右,苏军边防部队接到报告说,从中国军队的工事中有30人向珍宝岛方向移动。苏军军官И。斯特列尔尼科夫立即集合部队,乘坐装甲车(有边防部队的摄影师并带着摄像机、相机),到11点10分左右,向中方“挑衅者”抗议,要求他们离开苏联领土。一名中国人大声喊了句什么,随后就响起了手枪枪声。第一队人闪开后,第二队人用冲锋枪对斯特列尔尼科夫猝然发起扫射,斯特列尔尼科夫等人当场被打死。中国人抢走摄像机,但是没发现照相机。

  这时,岛上猫耳洞里的中国伏兵也开火了,造成多人伤亡,剩下的人退到结冰的湖上,成为活靶子,多数被打死,只有根纳迪·谢列波夫奇迹般生还(后来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这时,驻扎在珍宝岛北边十七八公里处的В。布贝宁上尉带了20人乘装甲车赶来增援。布贝宁在战斗中也受伤了,但他摧毁了中国军队的一个指挥所,中国人被迫撤退;但布贝宁的战车也被击毁了。

  3月7日,苏联塔斯社和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称,3月2日冲突中,苏方阵亡31人,14人负伤。此外,还有一名士兵阿库罗夫被中国军队俘虏,后来交还给苏方,但此人因伤重很快死去(关于阿库罗夫为何被捕,有两种说法:有说中国军队误以为他是军官;还有人认为,他被当成中国士兵)。中方伤亡大约在 100人到150人之间。

  3月2日事件之后,中苏双方都在边境加强了力量。在离珍宝岛几公里处,苏军增派一个摩步师;中方也增派一个团,约5000人。

  3月14日大约下午3点时,苏军边防部队接到命令:从珍宝岛撤防(但是,至今俄罗斯学者认为,该命令极为蹊跷、诡异:命令的逻辑不明,是什么人下命令也不清楚);苏军撤走后,中国军人立即以10到15人为一组登上该岛;苏军予以回击,中国军人撤到岸边。

  3月14日晚8点,苏军边防军又接到命令:占据该岛。到0点之后,苏军指挥官杨申率60名边防军人乘4辆装甲车登上该岛。

  3月15日早上9点左右,中方安置了高音喇叭,要苏军离开中国领土、“放弃修正主义”,等等;苏军也安放了高音喇叭,称:“趁现在还不晚,好好想想吧,你们面前是将中国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的那些人的儿女。”随后,陷入寂静。10点,中国炮兵开始轰炸小岛;同时,中国军队开始冲锋,战斗进行得很残酷。到12点时,苏军一辆装甲车被击毁,20分钟后,又一辆被击毁;有四五百名中国士兵试图攻击苏军后方。

  中、苏军队激战时,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出国了,勃列日涅夫在前往匈牙利的火车上,当地时间是凌晨,勃列日涅夫还在睡觉。中午12点,才得以向勃列日涅夫汇报、联络;勃列日涅夫考虑近一小时后,要苏军动用一切手段,将“侵略者”赶出去。苏军动用了炮兵、摩步师,下午5点,苏军炮兵对中方阵地实施打击,中国军队开始撤退。此后,中国军队几次反击都被击退。

  珍宝岛冲突其实是一场准战争,双方都动用了正规军,尤其是苏方甚至动用了火力强大的“冰雹”式火箭装置。在3月15日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伤亡大约800人,而苏军士兵伤亡60人(有数字说,中方损失在1500人到3000人之间)。苏方称,是中国人发起了进攻,被苏军守军击退。

  3月3日,中国和苏联都对对方发出抗议照会;同一天,1万多中国民众在北京的苏联使馆附近示威;3月7日,10万苏联民众游行示威,并袭击了莫斯科的中国驻苏使馆,砸碎玻璃,投掷墨水瓶。

  作为第三方的观察和分析,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3月2日的枪战可能是双方巡逻队的偶然相遇而爆发的枪战,苏方坚持是中国设下埋伏,“以掩盖他们(苏军)失败的事实”;同时,“苏联人滔滔不绝地描述细节和义愤填膺的程度”使人生疑,因而,这多半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行动”。

  对于3月15日的冲突,中方指出,3月15日凌晨,苏军大批坦克攻击了中方的巡逻部队;按照剑桥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看法,这也像是苏军设伏诱使中国军队来进攻。

  “珍宝岛事件”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_图1-3

  我方纵深炮兵主要靠85毫米反坦克炮对苏军装甲纵队实施拦截射击

  冲突原因的探索

  关于珍宝岛冲突,应该首先明确当时中苏关系的大背景。1957年苏共20大之后,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已经显露;60年代初,中苏矛盾加深且日益表面化,苏联催逼债务、撤走援华专家,使中国陷入困难;到1964年,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双方都召回大使。

  边境地区成为双方宣泄不满的平台。1960年代里,中国政府指责苏联侵入中国领土等行径,而苏方也指责中国挑起冲突。从1967年到1969年间,中苏之间的边境冲突不断,常常出现对骂、肉搏等滑稽情形。俄罗斯资料说,这种肉搏常常以苏方占上风而告终,为此,中方甚至特意从少林寺请一些武林高手参与。

  在整个1960、1970年代里,中苏论战和相互指责成为政治生活中的惯常。双方都在边界囤积重兵;两国学者配合形势,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长期论辩。许多年之后,邓小平曾说过:中、苏两国都说了许多空话;俄罗斯论者(如曾担任宣传部长的谢皮罗夫)也强调了苏联领导人(如赫鲁晓夫)在中苏关系恶化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1969年是中国“文革”的第四年,中国国内经济崩溃,文化、科技衰退,迫使中国政府急于转移视线,将一切问题归咎于苏联侵略者;而苏联领导人似乎也有类似需求,因而中苏冲突对双方都有好处:毛泽东想让中国人相信:国家处于被包围的状态,必须“勒紧腰带”;而苏联政府则想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政策的“侵略性”。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解释是:可能是中国军队指挥官试图向上级表明其重要性;中国政府对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感到震惊,希望警告一下苏联;当时中国高层的权力斗争,外国的军事威胁可使林彪地位稳固和上升;等等。

  苏联在蒙古、中亚、远东、东南亚方向对中国全面实施战略和军事压力,这种态势持续了将近20年,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末期才结束(中国强烈要求苏联消除影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从蒙古撤军;从阿富汗撤军;令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如此长时间的对抗也使其国力受到很大牵制。

  1965、1966年中苏两党关系、两国关系越来越恶化,到1966年1月,苏联和蒙古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互助友好条约。这样苏联就不断地向苏中边界地区增兵,造成了我们说的百万大军压境,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我们马上就给他戴上一个“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这个时候,中苏边界冲突事件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在次数上,规模和形式上、范围上都发生了变化。次数上增多了,从1964年10月到1969年3月,一共是4160多件,比原来大约增加了一倍半。形式、规模上也有了变化,原来是口头骂、推搡、棍棒式武斗,发展到1968年、1969年,苏联边防军出动坦克、装甲车驱赶上争议岛屿的边民,还轧死了中国边民,苏联的边防军向中国巡逻队巡逻的方向点射,这样严重的事件。范围都集中在黑龙江流域的吴八老岛、乌苏里江流域的七里沁岛、珍宝岛。随着中苏边界事件的不断升级、发展,可以说中国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克制和忍让的过程。

  1968年周恩来指示,在中苏边界斗争上是要有理、有利、有节,不斗则已,斗则必胜。所以当时沈阳军区把十六野战军调上来,准备在绥芬河地区打击一下苏联。绥芬河是在吉林、黑龙江省交界的地方,为什么选择绥芬河,因为绥芬河是路界,苏联的炮楼、哨所比较大,打它,苏联会疼一点。但是,周恩来指示不能动火器,就是不能开枪。十六军于是成立了棒子队,准备和苏联打。

  其实到这时候中苏边界的解决方案还是有三种。第一,最好的方案,双方边防军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然后通过政治手段和平谈判。第二,我们就是搞棍棒式的武斗,不要动火器。第三,就是开枪,不惜发生战争。当时中国国内强烈的反苏氛围,中国方面选择了第三种方案。1969年1月25日,黑龙江省军区提出一个在珍宝岛地区的反干涉方案,计划投入三个连的兵力,部分兵力上岛潜伏。2月19日,总参批准,外交部批准,后来报毛泽东也批准。所以,在珍宝岛事件之前,中国是做好准备了的。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地点?时间定在3月,是因为4月要召开中共第九次代表大会。中共都是通过代表大会公布大政方针,这也是毛泽东运用非常娴熟的政治策略,就是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枪口一致对外。这样不但可以平息国内文化大革命造成的非常混乱的局面,也可以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

  因为在1969年2月份,毛泽东就安排四位老帅,就是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陈毅讨论国际局势问题,包括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

  所以就选在3月打击苏联。选择珍宝岛这个地点是因为它是位于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而且在枯水期,这个岛就和中国大陆连在一起。而且是在1964年中苏谈判时,苏联已经同意给中国了,所以在这个岛上反击苏军,苏联不至于为这个岛而拼命。还有就是1947年时,苏军就派人在岛上巡逻了,苏方也比较重视这个岛。如果在这儿打一下,既有一定的安全系数,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再有一个考虑就是为什么选择水界,因为在那儿苏军不好调动机械化部队。当时周恩来说,在西伯利亚地区,苏军就没有建立后勤补给基地,如果要打起来,苏后勤补给就无法跟上,要是选择在新疆,就很难控制冲突规模,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战争了。所以就选在了珍宝岛。当然也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在1969年6月,勃列日涅夫要组织世界工人党和共产党代表会议,3月末就要召开筹备会,不排除毛泽东想给他捣下乱:让你再去当什么国际共运的领袖。

  3月2日,珍宝岛武装冲突爆发,东北还是冰天雪地,我们的士兵都披着白色斗篷,苏联巡逻队过来,看到的都是白茫茫一片,我们跳起来就用匕首刺杀他们。根据当时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的回忆,第一枪也是我们先开的。通过事后苏联向东德通报情况上看,苏军死亡的士兵多是从背后近距离被刺死的。然后在3月15号,发生了规模更大的战斗,这时候苏军已经缓过神来了,把坦克、装甲车都调上来,和中国打。中国当时前线指挥部是设在虎林,前线总指挥是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萧全夫。中国用炮火还击苏军,15日战斗打得很激烈。17日第三次战斗,中国的军队没有上岛,因为在15号,苏联有一辆坦克沉到了乌苏里江,苏军想把坦克给拖回去,所以17号又上岛。中国方面用猛烈的炮火把苏军给赶回去了,坦克被中国给拖回来了,就在中国的军事博物馆展出,作为新沙皇侵略中国的证据。不管怎么说,我们事先做了埋伏,开了第一枪,但这毕竟是在中国境内,是在中国的领土上。这个事件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这个事件之后,双方又进行了哪些较量呢?

  当时的苏军完全就被打懵了,3月2日,苏联边防军马上向莫斯科汇报,结果最高领导人全都不在,勃列日涅夫出国,国防部长也出国了。要不然第二次战斗也不会拖延十几天以后。之后,苏联非常愤怒,先是提抗议照会,接着召开记者招待会,组织示威游行,向西方投诉,向东欧国家通报情况。向西德领导人诉说这件事情完全是中国挑起来的,苏联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时华约国峰会3月底在莫斯科召开,勃列日涅夫提出来是否采取集体措施制裁中国,但是没有成功,华约其他国家也存在分歧。还有就是进行核威胁。再有就是1969年6月份,世界工人党和共产党的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有69个国家参加。勃列日涅夫在这个会议上提出一个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思路,就是要遏制中国在亚洲的扩张。

  那么中国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呢?核心的一条就是利用这个事件做文章。先是组织示威游行,在不到10天里组织了4亿多人次的示威游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题目就是《打倒新沙皇》,完全就把苏联和沙皇划到了一起。再有就是中共九大召开,4月1日,林彪做政治报告,这个政治报告是经毛泽东审批的,提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修正主义的口号。号召建立统一战线,反对苏联和美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谈国际问题时,谈美帝国主义的篇幅很少,因为没落的帝国主义走下坡路了,而谈到苏联时长篇大论,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当时对苏联的防备态度。4月28日,九届一中全会,毛泽东提出要准备打仗,说打起来还是放他进来好,让他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九大之前3月15日,召开中央文革碰头会,在听珍宝岛事件的汇报时,毛泽东提出,大敌当前,动员一下有利。主张让苏联打进来,占领牡丹江,国际社会就知道了。还说中国和苏联打起来,给美国人出了一个好题目,美国人可以做文章了。接着,中国方面晾着苏联。3月22日,苏联利用中苏之间还有的热线联系,给中国打电话,说苏联的总理要跟周恩来谈话。我们的接线员说,你一个修正主义分子,社会帝国主义者,有什么资格和我们周总理谈话,啪的一下,就把电话给挂了。当然这个接线员受到了周恩来的批评,但当时还是通过外交部通知苏联驻华使馆,我们之间已经发生武装冲突,再通过电话联系已经不适合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就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接下来3月28日,4月中旬,苏联就不断地发照会,发声明,希望赶快进行第二次边界谈判,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中国方面都不加理会。直到4月底,中国才答复,说,你着什么急啊,我们会答复你的,稍安勿躁。拖到5月24日,中国政府才发布了关于边界问题的声明,申明中国政府历来主张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问题。后续措施又没有了。

  莫斯科方面是满腹狐疑,觉得中国是不是在和西方搞政治调情?就很紧张,想,我得给你施加一点压力。一个就是核威胁,通过《真理报》、《消息报》发表文章,宣称苏联核武器如何强大,中国核武器还是处于比较低级阶段。苏联的外交官还与美国进行接触,说我们想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打击,你们是什么态度?当时美国表态不同意。苏联通过西方媒体不断发消息,传达苏联要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了的信息。

  第二个威胁就是采取军事手段进行报复,1969年8月13日,在中国新疆塔城裕民县铁列克提,苏军出动300多军人,在坦克、装甲车、直升机的护卫下突袭并全歼了中国的一支巡逻小分队,中国是吃了大亏了。苏联对中国施加的压力对中国还是奏效了。

  怎么奏效了,我们来看一下。中共中央当时对中苏的战争做了一个过高的估计,8月28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一个命令,说边疆省份的居民都要进入战备状态,从那时起中国的战备就进入一个超常规的状态。另外还是想要缓和中苏之间的紧张局势,9月初同意周恩来和苏联的总理柯西金进行会谈。9月初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去世举行葬礼,柯西金出席葬礼时对中方表示他希望在返回苏联过境中国时和周恩来举行会谈。9月4日,葬礼结束,柯西金返回苏联,当飞机飞至塔吉克首府杜尚别时,苏方收到越南方面转来的消息,说周恩来总理愿意和柯西金在首都机场进行会谈,说以前之所以没有同意,是因为翻译在传达信息上有误。柯西金随即就让飞机飞往伊尔库茨克,由那儿再飞北京。

  1997年时,我们和俄国学者有个国际学术讨论,参加的有一个库里克,当时就陪同柯西金在飞机上。柯西金一听说这个消息就很高兴,现场就准备要谈的内容。9月11日,周恩来和柯西金在首都机场举行了一次非常著名的会谈。在这次会谈中,达成双方军人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等四点临时措施的口头协议。在会谈中,周恩来说,如果你们要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打击的话,那就是战争。可以看出,中国对苏联的核威胁还是十分忌惮的。柯西金还提出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建议,比如贸易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通讯关系,建议恢复正常发展。周恩来说我无权答复,只能回去汇报。

  9月11日的机场会谈结束之后,中国方面就从这次会谈看出,苏联不想把事态扩大化,想缓和局势,所以中国方面的态度就发生了微妙变化。机场会谈应该是发布信息的,本来是“中苏双方在友好、坦率的气氛中进行了会谈”,结果中国方面通知苏联说“友好和坦率”不能要,就说中苏两国总理进行了会谈。苏联方面很纳闷儿,当时就问外交部的乔冠华,你们是什么意思?乔冠华耸耸肩膀、指指上面,表示我也不知道,意指这是最高层的意思。苏联也通过这次会谈摸清了一个情况,就是中国对于苏联的核威胁还是很重视的。面对中国态度的反反复复,莫斯科决定再给中国方面施加点儿压力。1969年9月16号,通过一个叫维克托?路易斯的记者在伦敦的《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正在讨论要对中国罗布泊的核设施进行打击并打算在中国国内扶持反毛势力,这两个信息发出来了。而维克托原来是苏联人,实际上是有克格勃的背景,后来跑到西方,西方一直认为他发表的东西就代表苏联官方的态度。

  这篇文章发表后,9月18日,周恩来就给柯西金写信,信里建议说中苏双方都应该做出不使用武力、包括核武器的承诺。9月26日,柯西金给周恩来回函,说我们可以签订一个中苏互不侵犯的专项协定。这表明在中苏边界很紧张的时候,苏联明确表态说我是不会和你打的。柯西金表示,机场会谈的四点临时措施虽是口头达成的,还没有书面认定,但是我们的领导人已经指示军队从争议地区撤离,脱离接触,不会再跟中国进行边界上的武装冲突。

  那么在这之后,中国方面会做哪些反应?因为苏联已经强烈怀疑中国在向西方献媚了,苏联方面就是想息事宁人。毛泽东这边又做出两种反应:一个是缓和,1969年10月1日,毛泽东接见朝鲜的人大委员长崔庸健说,中苏分裂,美国高兴,我们不愿意和苏联打仗。因为朝鲜和苏联的关系不错,就是通过崔庸健把信息传达给克里姆林宫。还有中国开始同意第二次边界谈判,其后中苏第二次边界谈判开始。

  另外一个反应是,当时毛泽东过高估计了战争形势,认为苏联方面利用谈判来释放烟雾,然后再进攻我们。所以就有了紧急疏散,包括国家领导人疏散,异己分子、牛鬼蛇神的疏散。10月17日,林彪指示:全军进入一级战备。10月18日,总参谋长黄永胜以林副主席1号命令的方式发出了指示,边界地区进入临战状态。所以可以说,1962年我们把中苏定性为敌我矛盾;1964年在国家安全防御战略中把苏联作为敌人;1969年中苏之间发动战争,毛泽东要调整对美政策了,要联美抗苏了。这是60年代中苏关系发展的第三个关键年份。在珍宝岛事件之后,69年到71年间中国就调整了对美政策。

  1969年10月的第二次边界谈判也反应出一个迹象,在谈判过程中,中方的当事人有一个突出的感觉,说每次谈完之后周恩来都不关心这次谈判怎么样,而是问,你们知道美国有什么反应?再到了1973年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全国大挖防空洞。

  中苏同盟关系在1964年就已经破裂了,到了1969年已是名存实亡了。这就是珍宝岛事件。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