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白露为霜霜满天 //www.sinovision.net/?16328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

热度 12已有 16776 次阅读2016-7-7 09:47 |个人分类:浪及天涯|系统分类:时尚天地| 巴黎, Catacombs 分享到微信

我小的时候和别的孩子不大一样。老邻居总说我那时有点忧郁,心事重重的。其实我是在想一些我不该想的事情,比如“我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类问题。也不仅仅是思考我个人的生死,还包括人类会如何消亡 (是灭于核战、环境恶化、外星人入侵、还是机器人反叛),以及我们所在的宇宙最终毁灭 (Big CrunchBig Freeze还是Big Rip)。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题目,但思考它们不会让你成为开心的小女孩。


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不死的方法 - 不吃饭。因为大人们一直说:你要多吃饭,这样才能长大。反过来,如果不吃饭,你就长不大,就不会变老,当然也就不会死。我觉得这个方法理论上讲得通,虽然实际操作有困难。在发现我的方法不可行之后很是郁闷了一阵子,我有点愤怒,这些大人怎么就像没事一样的继续过日子,难道不知道自己是会死的吗?还不赶紧想办法。


中国人对死亡一向很忌讳。季路有一次问孔子,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不懂得生,如何懂得死”(未知生,焉知死”)。夫子的意思似乎是先搞清生的意义,然后才能懂得死,但他这种躲避的态度却影响了后代。死亡在中国文化中成了避之不及的题目,最后连“死”这个字都不能提。儒家对死亡避而不谈,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这为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生死观提供了空间。外来的佛教至少为死亡提供了一种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个进步。

 

骷髅墓

 

巴黎有“光明之城”(City of Light)的美称,1200万人居住在这里,热闹非凡,即使是半夜也是灯火通明。但较少为人知的是巴黎还有一座“黑暗之城”,600万亡灵最终的休息地,这就是世界最著名的藏骨堂 - Catacombes des Paris。我其实更喜欢它的旧译名:“骷髅墓”。后来有人怕刺激了国人脆弱的心脏,将译名改成了“巴黎地下墓穴”,反而失去了原名的生动。


Catacombs的前生是一座石灰矿。中世纪的工人在巴黎的郊外开挖了数百公里的矿道采掘石灰岩用于房屋建设,后来城市扩大,这些矿的所在地也被市区吞并,成为巴黎的地下迷宫。到了1780年,巴黎的死人同活人争地的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巴黎市政府下令将城里各大墓地的遗骨一并移到废弃的石灰矿里。17804月开幕式开始,巴黎最大的公墓Les InnocentsCatacombs 的入口之间的大道上每天晚上都有教士们带领着黑布覆盖的车队通过。这样花了两年多时间才清空巴黎的大多数公墓。最后统计,有600万人的遗骨被存放在此。


巴黎骷髅墓的入口在赛纳河左岸的Avenue du Colonel Henri Rol-Tanguy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绿屋里。我们在开门前半个小时到达,发现已有很多人排队。不多久,排队的人群就增加到数百人,以年轻人居多,其中不乏美国人。10点钟开门之后队伍移动很缓慢,后来才知道管理人员一直在控制进入地道的人数,在同一时间不超过200人。


游客从入口走下一个很长螺旋楼梯进入狭窄的矿道。这里的寂静只偶然被排水管的滴水声所打断。在昏暗的灯光照射下,游客们跌跌撞撞地向前行。这样走了大约1.5公里,人们来到一座石门前,门框上用法文写着“停止,这里是死亡的帝国”( Arrête! C'est ici l'empire de la Mort)。骷髅墓到了。


在来之前我有点担心看过骷髅墓后会夜里做恶梦,后来才感觉到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刚进入墓室时的视觉冲击是难免的,但过后很快就会平静下来。墓道里无数头骨和胫骨被整齐堆成的五英尺的高墙,骨堆的深度有的地方达到80英尺。这种存放的方式给原本阴森恐怖的墓室平添了几分美感。墓道时常可以看到拉丁文或法文书写的墓碑,督促访客反思自己不可避免的结局。一块是这样写的:“幸福是那些在死神永久的注视下完成每一天当做的事的人们。”另一块则更加直接:“我们就是你,你将来也会是我们这样。


从生死观上来看,基督教文化的确比中国文化更加坦然和豁达。成为基督徒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从容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亲爱的,我们死后要去天堂。”天堂在哪里?“天堂是个很美的地方,比这里好多了。”圣经上说:“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要将这事放在心上”。这是为什么许多西方绘画上都绘有钟表,提醒人们时间不多了,赶紧认罪悔改。罗丹的“思想者”原来是“地狱之门”( The Gates of Hell)的组雕之一,坐在地狱的门口长考生与死的意义。


一个小时以后,游客们从墓道里爬出,面色煞白,鞋子上沾着白色的石灰的痕迹,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人肯定在地下傻傻地看骨头。”回到地面后还有最后一站 纪念品店,买一个画着骷髅的茶杯,或者写着“保持平静,记住你也要死的”T恤,你的Catacombs之旅就算完整了。

 

巴黎生与死

 

即使你不是印第安那-琼斯,或者是古墓俪影(Tomb Raider)的劳拉,你一生也绝对应该去一次巴黎骷髅墓。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对更多的人来说,访问骷髅墓给他们一个思考人生最永恒的命题的机会。


生和死永远是相辅相成。没有生自然就没有死,而死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后代腾出地方,造物主就是这样设计的。假如某种生物达到长生不老,这其实未必是件好事。新的生命就无法出现,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没有新的生命,也就没有了生物进化,这个物种离灭绝就不远了。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事实上很多人需要先懂得死,才能明白生。人只有接受在某一天要离去这一事实才能将死亡放下,才能将有限的时光活的更有意义。这是人生的一个大秘密。

 

以下照片摄于2016年5月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1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2

门口排队等待的人群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3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4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5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6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7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8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9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10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11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12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13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14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15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16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17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18

出口处的纪念品店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19

写着“保持平静,记住你也要死的”T
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_图1-20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1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回复 mrasiandragon 2016-7-9 09:21
白露为霜: 到真的有。第一张照片骷髅上有写“JR+EP",这是洋人的initial.
看来我是应该多食洋葱了。
回复 guanln 2016-7-9 02:53
人生是短暂的,但活的有价值,才是“救赎”,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生物载体没有了,但它的思想依然“活”着。
回复 白露为霜 2016-7-8 14:12
mrasiandragon: 确信无人留言“到此一游”
到真的有。第一张照片骷髅上有写“JR+EP",这是洋人的initial.
回复 mrasiandragon 2016-7-8 10:44
确信无人留言“到此一游”
回复 mrasiandragon 2016-7-8 10:42
子曰:未知死,焉知生。
我谓:明白死,始贪生。
回复 红酒不过夜 2016-7-7 22:32
去年在布拉格也特意选了一座同样以死为主题的教堂逛了逛,醒脑提神了一次。
回复 红酒不过夜 2016-7-7 22:27
死法未能挑,生活可选择!
回复 藜夫园主 2016-7-7 22:00
许久没有读您的文章了,读了此文从中又领略了人生经常要思考的生死问题。人应当像文中骷髅墓中留下的文字那样去信仰,坦然面对或迎接必然到来的那个日子。谢谢您的文字!问好!
回复 rosejyy2000 2016-7-7 11:43
很特别有趣。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