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0|||
我一直想去看斗牛,自从读了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之后。那时我刚出国不久,在大学里上了一门“美国文学”的选修课。文坛巨匠海明威的作品也是课堂阅读之一。《太阳照常升起》讲述的是一战结束后几位美国和英国文学青年的故事,他们到西班牙的潘普洛纳(Pamplona)去看斗牛和参加“与公牛同跑”(Running of Bulls)的狂欢,由此还引出了一段四角恋爱。我喜欢海明威简洁硬朗的文风,无花哨啰嗦的嫌疑,充满阳刚之气。还有一点是他的用词和句子结构都比较简单,同我当时的英文水平比较相配。
海明威的作品含有很多隐喻和象征(symbolism),而公牛和斗牛是小说中最关键的两个主题,也是上课讨论的重点。尽管没有谁看过真正的斗牛,大多数人都同意,公牛象征热情,强壮,精力和自由。至于斗牛象征着什么却有着不同的意见。如果说公牛象征自由,那把牛杀死就象征独裁?这好像不大对头。这时,某位同学,也不知他从哪里看来的,提出他的看法:牛与斗牛士的互动象征着“性行为”。你看,每个斗牛的过程都包括诱惑,欺骗,操纵,和最后的穿刺,斗牛士和观众因此都获得巨大的快感。
我承认这个假说挺有意思的,但觉得比喻并不确切。性爱的结果通常是新生命的产生,而斗牛的结果却是死亡和毁灭。从那堂课起我就有了要去看斗牛想法。我想知道为什么有人认为斗牛是最纯净最高尚的艺术形式,我要感受一下斗牛到底有没有性爱的感觉。
看斗牛去
很多年过去,直到今年暑假才有机会进行西班牙之旅。出行之前我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因为看斗牛不在旅行团的行程表上。我还听说西班牙的一些地方,比如巴塞隆纳,已经禁止斗牛。当到达马德里后导游Jack问有谁对看斗牛有兴趣时不禁喜出望外。“我想看,我想看”,赶紧举手。Jack解释到,在马德里的斗牛只有周末才有,而且经常销售一空,如果想看赶紧把钱交了他好去订票,但不能保证一定能买到。
随后旅行团在马德里市区游览。无论是在西班牙广场还是plaza de mayor,我一直有些心神不定:导游能买到票吗?也是相当幸运,按照导游的说法,今天一位著名斗牛士生病,所以很多懂行的本地人都不去,我们才顺利买到票。
斗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在那里人和动物的角斗被当成娱乐和竞赛。西班牙风格的斗牛开始于1726年,Francisco Romero通常被认为是最早的现代斗牛士。传统,激情,刺激,血腥和危险,交织在斗牛这一西班牙最有标志性的文化传统中。是“去”还是“留”,一百多年来争议不断。
到达马德里的Las Ventas斗牛场(Plaza del Toros)时大约是六点半,这座新穆德哈尔(Neo-Mudéjar)风格的建筑在夕阳下奕奕生辉。黄色和红色的西班牙国旗飘扬在塔楼上。几辆旅游大巴将游客带到斗牛场的门口,人群开始开始向大门移动。周围的小贩们忙着兜售饮料,帽子,还有其他旅游商品。
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找到自己的座位。抬起头来才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场地,有点像古罗马的角斗场。看客们鱼贯而入,工作人员正忙着整理准备斗牛的场地。除了主席台下的区域之外,斗牛场实际上还有很多空位。观众中也有不少亚洲面孔,包括一些从中国大陆来的游客。
暴力,死亡的美
上世纪20年代初,海明威作为“多伦多之星”(Toronto Star)报的记者驻扎在欧洲。1923年,他在西班牙观看了第一场斗牛之后就迷上了它。斗牛成为海明威终身的爱好,也给了他写作第一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灵感。
海明威写到:“斗牛不是一项运动,从来都不是。斗牛是一个悲剧。一个非常伟大的悲剧。”
就像任何好的悲剧一样,斗牛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对公牛来说,斗牛意味着注定的死亡,除了极少数的牛因为特别勇敢而被赦免。斗牛也常常导致马匹被挑死或重伤。对斗牛士来说,死亡的威胁也时刻存在。Las Ventas斗牛场门口就有一尊雕像记念一位死去斗牛士José Cubero Sánchez。斗牛士在表演时要让公牛的尖角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说他故意让自己离死亡只有英寸之遥。好的斗牛士迟早都会严重地受伤或者更糟糕。因此,海明威又认为斗牛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斗牛是唯一艺术家需要面临死亡的艺术,其表现的辉煌程度取决于斗士的荣誉。”
人们对斗牛的反应相当两极的,有些人恶心想吐,完全不能忍受,我们的这场斗牛开始没多久就有人退场,一看是一个印度家庭,当时那牛还在左冲右突。而另一些人则不受影响,甚至能体验到美感和快乐。海明威猜想这也许同文化有关。他注意到西班牙人,特别是卡斯蒂利亚(castile)地区的人,喜爱斗牛是因为他们“一定对死亡很有兴趣”,而英法文化则没有这样的元素,所以他们对斗牛不大感冒。那怎样解释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中也有些喜欢斗牛的?海明威的理论是他们对死亡有同样的迷恋。
除了《太阳照常升起》之外,海明威还写过一本非小说:《下午之死》(Death In the Afternoon),详细地介绍西班牙斗牛的仪式和传统。这本书成为任何自称为斗牛爱好者必读的“圣经”。西班牙的潘普洛纳也因此而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海明威在《下午之死》中承认,自己对自杀很着迷,这或许能解释他对斗牛的痴狂。1961年6月2日,海明威用心爱的双筒猎枪朝自己开了一枪,如果你相信象征意义的话,在这一瞬间,海明威终于成为了斗牛士– 他杀死了公牛。
午后的非正常死亡
七点钟声响起,人和大自然的生死博斗再次上演。号角已经吹响,充满活力的“斗牛士之歌”响彻角斗场,勇士们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盛装登场。每场斗牛表演通常要杀死六条牛,由三名斗牛士完成,每人两条。走在队伍前面的是三名斗牛士(matador),身着满是金色刺绣,人们所熟悉的斗牛士服。他们后来跟着的是几位斗牛士助手。再后面是叫picadors的骑手,骑在马匹上,手持一根长矛。
海明威将斗牛称为“三幕悲剧”(Three act tragedy)。第一幕是公牛与骑手的对决。公牛挑战马匹和骑在马上的骑手,骑手则用长矛刺牛来保护自己。在海明威的时代,马匹没有保护,所以常常被牛挑死。现在有重甲保护,但也不是绝对安全,牛可以连人带马都挑起来。第二幕是斗牛士助手们用勾枪(banderillos)刺向公牛。这些甩不掉的勾枪让公牛很困惑,背上的刺痛使他暴跳如雷。第三幕是公牛之死。 在杀死公牛之前,斗牛士必须首先用一块餐巾大小的红绒布(muleta)完成一系列动作。在绒布的引诱下,公牛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冲来,尖角离斗牛士的身体只有几寸之远,一次又一次地错过。这时,公牛在他的身边呼啸而过,斗牛士的身体变的凝重而缓慢,夕阳下如同一座雕像。即使是对斗牛一窍不通的人也会感受到,这或许就是斗牛爱好者所称的“美”。
只有在这一切完成了之后,斗牛才能进入最后的高潮。《太阳照常升起》对斗牛士将牛杀死一瞬间的描写非常细致,堪称经典。
“公牛向他冲过来,Remero[斗牛士]等待着,红绒布摆的很低,他顺着剑瞄准,脚尖绷紧。接着,没有向前移动一步,他与牛融为一体,剑的高度在两肩之间,公牛随着低摆的绒布冲来,Remero向左一闪,剑消失在牛的肩胛上,一切都结束了。”
我唯一的抱怨是海明威把杀牛写得好像很容易。事实上重达1500磅的公牛此时余威尚在,斗牛士经常是一击不中,不得不再来。有时即使准确地刺中,牛好像也不受影响,继续狂奔。这时斗牛士举起一只手,嘴里念念有词,彷佛在对牛施展魔法。公牛的脚步有些迟疑,突然,它的前腿跪下,接着哄然倒地。
“Olé”,全场欢声雷动。
好几分钟后,我才在目瞪口呆中回过神来。真正的斗牛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包括我自己的反应。不过我可以负责地报告,斗牛同性爱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写文学评论的人是在胡扯。有一点我很同意导游的观点,人一生中至少看一次斗牛,你不一定会喜欢斗牛,但这样的体验不应该错过。中国文化对死亡非常恐惧,其实有时候需要直面死亡的眼睛才悟出活着的意义。
以下照片摄于2015年夏
白露为霜: 武松是文学人物。
Lmd: 不喜欢屠杀牛!
shengdanhua: 我强烈反对这项运动。
我不反对直面暴力、血腥还有死亡。但是我反对非正义的无必要的杀戮。
假如敌人(不管是牛还是人)来入侵,我会以暴制暴,你死我活。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