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国学明星与算卦先生
2007-03-12 |
(网上转)
我读书的时候,选了一位名人的课。当然,那时候国学还不时髦,资讯也没有今日发达,所以该名人之名,只是局限在一个不大的圈子,外加海外媒体的时常采访。
话说该名人上课有个特点,每次坐下之后,先要介绍一下昨天哪家海外媒体专访了他,他发表了如何惊人的观点。随后开始授课,两只手一刻不闲。这倒不是因为要用手势以壮讲课的气势,而是把面前的教案和茶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移来移去,其速度之快,每每让我怀疑他是天桥耍活儿出身。此人的治学思路与之类似,总之是天花乱坠、激动人心,假如你读书不多,就很容易成为他的粉丝。
不过,我写这篇文章倒不是为了批判国学明星们的国学水平。就像科学昌盛,却仍有人喜欢花钱听算卦先生忽悠一样,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听说书到底比听说史轻松得多。问题在于,既然是算卦先生,就不要冒充上帝;既然是说书大师,就不要假装学术大家。此乃基本的职业道德。至于那些整天给说书大师披上学术外衣的人,在我看来,如果不是脑子糊涂得可以,就是别有所图,打算混水也摸一把鱼。
有个相声,说算命先生巧舌如簧,总有办法算得准。你要问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他就说:“桃园三结义不能孤独一支”。如果是独生子女,那就是“桃园三结义不能,孤独一支。”如果是哥俩,这话就解释成孤独出去一支,还剩两个;如果是哥三,这话就变成“桃园三结义,不能孤独一支。”如果你有基本的国学知识和逻辑能力,就知道那位讲《论语》的明星,跟算卦先生有一拼。在我看来,央视的“百家讲坛”基本上就是国学版的“曲苑杂谈”,其受欢迎的程度不取决于学问的高下,而是取决于谁说书的水平更高。所以你看这个讲坛以讲历史为主,但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反而很少出现。名气大振的,不是中文系耍嘴皮子的二流学者,就是搞包装策划的炒作高手本来此事就此完结,不想这篇论文被我导师看到了。我那导师乃是陈寅恪的再传弟子,讲究考据严谨,是个死心眼的家伙。他一见这篇文章,便火冒三丈,唠叨了半天治学之道,还差点怀疑我的智商。这说明我导师没有做国学明星的潜质,所以到现在退了休,除了学术界的教授们尊敬他之外,既没有海外媒体的采访,也不是名人。
关于我那位名人老师,还有后续。据说他后来不再整天接受采访,开始专心治学,搞出来的东西也不是天花乱坠。这说明我就读的那所学校虽然不是什么名校,但是要在里面混混,总还得有些让专业人士佩服的东西才行。
学问这种东西,跟买白菜不一样。假如你没有专业功底,就不容易看出学问的高低。如果非要用人民群众是否喜闻乐见来衡量学问高下,那我国的大师们都该被扫入不齿于人民的狗屎堆。因为象陈寅恪那样的家伙,当初在清华授课的时候,只管自己讲自己的,下面的学生根本听不懂。按照人民群众的逻辑,我认为我国的国学大师首推单田方,其次还有刘兰芳、田连元之类。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历史知识,而且喜闻乐见,人人爱听。如果他们不是国学大师,岂非没有天理。由于我每次都被他的杯子和教案晃得头晕脑涨、昏昏欲睡,所以上了两次就不再出现。但此人记性奇佳,居然在路上看见我,问我为何不去上课。出于顺利通过课程的考虑,我只好继续观看他的手艺,同时为了消除他对我的不良印象,还照猫画虎地按照他的思路鼓捣了一篇论文,果然其心大悦,赏了我一个“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