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节目起初是没有广告的。电视广告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一开始只是在节目开始之前播出少量的广告,后来在节目当中也插播广告,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把节目搞得支离破碎,以致有“在广告中插播节目”之讥。现在有个地方卫视为了政治和地方形象不播广告了,又成了新生事物。
20年前我初到美国时,当时国内电视还都是通过天线收看的,只可以收到几个台,也还没在节目中插播广告。而美国已有了有线电视,有几十个频道可供选择,但是广告也多,每大约15分钟甚至更短就要插播一次几分钟的广告。为了迎合电视直播时插播广告的要求,美国篮球比赛分成了4节,每节12分钟,而当时其他国家的篮球比赛都是分上下两场(现在当然也都实行美制了)。也有个别频道不插播广告,但是要额外收费,例如收费电影频道HBO。
但是有一个频道,公共电视台PBS,却既不收费也不插播广告(只在节目开始前有赞助商的简短广告),而播出的节目又以科普、教育、纪录片、新闻调查等精品为主,很符合我的口味,成了我收看最多的一个频道。特别是其中的科普节目,制作更是精良,比商业化的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的节目都更为优秀,只可惜这些节目都没有被中国引进。
既不插播广告,又不收费,PBS的收入从何而来?一部分(约15%)来自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也就是联邦税收;一部分(约25%)来自地方政府和公立大学的资助,也就是地方税收;剩下的部分(约60%)属于私人捐助,主要是观众捐款(约25%)和企业赞助(约15%),还有基金会的资助等。观众交会费的形式的捐款成了PBS最大的一笔收入,因此每年有一段时间,PBS就会中断常规节目,以播出特殊节目的形式进行募捐。
收入的来源决定了电视节目的取向和品味。以广告收入为主的电视台,由于广告费与收视率挂钩,必然一味地追求收视率,力图吸引最广大的观众,会导致过度商业化和低俗化。PBS就没有收视率的压力(在2010年之前其节目甚至不参与收视率排名)。它虽然从联邦政府拿资助,但是美国《公共广播法》禁止联邦政府干预或控制节目内容,只是要求对有争议的内容必须做到客观、平衡报道。因此其节目的内容和质量主要影响到了观众的捐助,而愿意交会费的观众属于受过较好教育、较为富裕的人群,相对来说欣赏品味也比较高。PBS之所以能保证节目的质量,能播出一些在商业台无法看到的高品味节目,其原因就在于既避免了商业化,又必须对有较高欣赏能力的观众群负责。
中国电视台的收入基本上以广告收入为主,节目成了商品,为了推销出去必然要迎合最广大观众的口味,低俗化难以避免。即使是所谓“科教频道”也有低俗化的倾向。不播广告的电视台则全然由政府资助,必然要符合政府官员的意志,节目又成了宣传品,难以被观众接受。中国电视能否走出商业化和政治化之外的第三条路,PBS也许能给予启发。
2011.8.10
(《新华每日电讯》20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