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广州日报
一年中始终在舆论风口浪尖 网络既成就了他 他也在推动着网络的影响力
颁奖词
从2010年5月开始,直至眼下的今日,身兼“打假斗士”和科普作家头衔的方舟子,在网络上的火力没有一刻的消减。从肖传国到唐骏,从李一到地动仪,从郑渊洁到周立波……他运用微博作为阵地,一次次把战火从网络烧到现实。他不仅是网络热点中出场的面孔,他本身还是网络热点线索的来源。
在这一年里,方舟子收获了空前的粉丝数量,更收获了空前的网络影响力。从中国第一代网民,到如今网民眼中的“大神”,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用新锐的平台进一步成就了方舟子,而他也何尝不是用自己看起来多少有点孤独的斗士形象,推动着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
“还真改得很快,再次见识微博的力量。”12月25日22时许,方舟子回复网友关于新任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百度百科简历已修改的消息时,这样说。12月23日才被教育部宣布任命武汉大学校长的原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当日18时许被方舟子质疑其官方简历中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历,据网友称数小时后已作修改。
这就是方舟子正在产生的影响力。无论是他的盟友或者敌人,或者是与他素无交往的陌生人,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能真的不在乎他在微博上说了什么。截至昨日,方舟子的微博粉丝数逼近47万,人气榜上越过大批娱乐明星的重围。
在方舟子以读者最高票数当选本报“2010年度网络面孔”之后,本报记者赴京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解密他一年来轰动世人的网络生活;另一方面我们想探寻,即使阵容强大的“方粉”们都未必清楚——这位自称“对真相有洁癖”的斗士,在网络之下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真相。
文/图 本报记者邱瑞贤、武威
“方式”感言:
微博平台作用出乎意料
从创办《新语丝》网站开始,方舟子在打假之路上已经跋涉10余年。连他自己也承认,2010年他打假的“动静”迅速被放大,完全是平台的作用。
记者:网络一直是你打假的主要阵地,今年微博是不是特别“给力”?
方舟子:目前,微博可以说是我和读者沟通的主要渠道。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开始发微博,发现这个平台的互动性很强,真正让我重视其传播力度的是7月份唐骏“学历门”。
说实话,我“打假”没有什么计划性,很多时候都是有读者给我提供了一些信息,然后我去调查,求证。但是对于我来说,目前主要的平台还是《新语丝》,因为微博只在传播信息上具有优势,只能展示一些简单证据,但是微博的读者群比较杂,他们只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而《新语丝》的读者以学术界人士为主。
记者:我们看到,你经常会在微博上解答粉丝的问题。有人质疑,难道什么问题你都有研究吗?
方舟子:不少人会通过私信来向我发问,我会选择,一些关于保健品是否有效,很简单的问题我会回答;但是很多关于得了什么病怎么治的问题,我不会回答,我不是医生,我不能误导患者,我只能谈一些结论很明确的健康问题。这么多患者来找我发问,其实这也反映了现实,很多患者其实并不信任给他提供治疗的医生,而宁愿找我这种不是医生的人来求助。
记者:这种互动性,也有不少人会用来攻击你吧?
方舟子:大家都看到,我的博客是关闭了评论功能的,倒不是因为我受不了这种攻击,而是我的博客因为有科普内容,很多孩子会来看,有一些人攻击的言语太不堪,有家长来找我说,这样对孩子有负面影响,所以我只能关闭了。
记者: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你的打假也通过这个平台获得很大推动。作为中国的第一代网民,你怎么评价?
方舟子:在这一年里,我打假的“动静”加大了,确实是因为这个平台的作用。当然这不是从数量上来算,我们每年的打假案例都在100多起左右,不过今年取得的反响确实特别大。
微博传播迅速、及时,受控制较少,相对自由,虽然也有一些审核,但是力度远低于传统媒体;但另一方面,微博谁都可以写,缺乏鉴别机制,其可信度相对较低。缺乏过滤本身就是双刃剑,微博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事实上,今年几起影响广泛的公共事件,都是先在微博上被传播,然后传统媒体作了跟踪报道才扩大影响力的。
“方式”总结:
不认错比认错代价小太多
从今年5月份被方舟子轰然推入“学历门”开始,新闻主角唐骏就在微博上三缄其口。时隔半年,12月10日,唐骏忽然连发数条微博否认学历造假,这被称为高调“复出”。对此,方舟子说早在他意料之中。
记者:被你质疑过的唐骏高调复出了,你的感受如何?
方舟子:这其实在我的意料之中。其实,在打假的案例中,很多都是这种最终不了了之的。因为,不认错比认错的代价小太多了。只要脸皮够厚,只要邀请他的人“品味”有问题。
可见,在我们目前这个社会里,诚信真的不被看重,很多人痛恨的不是不诚信,而是没有用不诚信获益的机会。
记者:那你会感到失望吗?
方舟子:如果以结果的满意度来衡量,我会失望的。事实上,我们绝大部分的打假都没能引起关注,一年100多起,能得到关注的只有10%左右,能处理的也就几起。不过我只是想告诉公众真相。
记者:你曾经说过,你其实希望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科普之上。
方舟子:是的,我的主要精力还是会放在科普上。学术作假过去一直无人关注,后来媒体关注后开始承认这个问题的存在,科技部也成立了办公室,即使目前来看是表面功夫,也总比不做好。
当然,目前学术作假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因此,我能感觉到作假的人数在减少,作假行为也有所收敛。我还是相信以后会变好的。
“方式”人生:
学术和生活绝不可混为一谈
未与方舟子谋面,估计不少人在心目中都有对这位“斗士”的想象。而坐在记者面前的方舟子,极为平和。
记者:你说过,有一些名人其实是很不适合网络生活的,比如周立波这种。
方舟子:其实唐骏这种人也不适合(笑)。网络是一个很公平的平台,很多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人,容易产生一种幻灭感。在网络上很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比如周立波这种心理素质,就不适合在网上发言。
记者:从我和你接触聊天来看,我觉得你在现实中的形象和网上也有很大不同,你给我的感觉特别温和。
方舟子:我认为自己还是很适应网络生活的。在网络上,只是表现出了我作为斗士的一面,但是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总是像个斗士一样。
记者:你面对的是很多名人,这么多年来没有人找过你“公关”吗?
方舟子:直接的“公关”,我还真没碰到过。这也是因为我打假从无计划,都是得到举报再查证的,对方没办法准备。当然期间,也有一些人和一些公司试图来接触我,但是我从不见他们,也不接电话。
记者:《新语丝》或你的博客、微博,有过撤稿吗?
方舟子:从1993年以来,我自己在网上发出的东西,从来没有删除过。我认为放到网上的东西,本来就是向公众公开的,应该慎重,不管是利用什么平台。
《新语丝》有撤过稿,都是应作者的要求撤掉的,有时候他们觉得自己的文章有误,或者其他原因。
记者:有没有想过,你打假为什么往往能一击即中?
方舟子:一般我都会寻找事实和逻辑上的毛病,其实有时候也很简单,通过网络搜索就能发现问题。现在互联网就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比过去简便多了,还可以通过网络工具联系各方做调查。
“方式”宅居:
每日上网很适应网络化生存
充当“导火索”,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今年在引发巨大反响的同时,方舟子也遭受了也许是打假以来最为危险的一次报复。
记者:遇袭之后,很多人都关心你现在的生活状态。
方舟子:后怕不能说没有,能逃脱是一种幸运,但是我不会因此留下心理阴影。因为从一开始我就很清楚,我在做会得罪人的事。这与我的性格有关,我从来都是一个看不惯不说出来就不舒服的人。
当然,我这个人也比较理想化,还带点英雄主义色彩(笑)。我没有太多顾虑,但我并不是不顾一切,我知道,需要有一定的保护自己的措施。
记者:这么多年来做一个斗士,会感到孤独吗?
方舟子:从来不感到孤独,很多人在支持我,虽然我没有一个正式的团队,但是我相信,支持者会和我得罪的人一样,越来越多。
记者:你的生活,算是一个“宅男”吧?
方舟子:可以算是。我每天在家看看书,写写东西,所以对我来说,网络是一种很适合的生活方式。我不管去哪,一般都只有一个要求:能上网。基本上,我每天都会花大概4个小时用于网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