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科幻片《Gattaca》(国内怪异地翻译成《变种异煞》或《千钧一发》)上映时,我还在美国研究分子遗传学。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和我的专业有些关系的故事。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人们在计划生小孩之前都要由遗传学家来控制,人为地设计、操纵,只选择父母喜欢的最好的基因遗传给后代,生下完美的“合格人”。而那些自然怀孕的人因难免有各种缺陷,被称为“瑕疵人”,只能从事当清洁工等“下等”工作。一个“瑕疵人”为了实现当宇航员的梦想,买下了一个“合格人”的身份、血液、尿液等,混进航天公司,故事由此展开。
这部电影的票房非常失败,却深受好评,逐渐成为一部经典科幻片。它受重视的不仅仅是其艺术,更重要的是其主题,是首部反映所谓“基因歧视”的电影。著名的科学杂志英国《自然》当时曾发表影评,建议分子遗传学家都去看这部电影,以了解普通人对基因改良人种的看法。以后在讨论关于遗传工程、人种改良的话题时,这部电影经常被提及。去年一月份,美国宇航局把它评为历来最靠谱的科幻电影。影片中涉及的生物技术当然有经不起专业眼光挑剔的地方,但与其他科幻片相比,它的确是很科学的。
这部电影放映时,人类基因组计划还未完成。还要再过三年,在历时十几年、花费了约30亿美元之后,人类基因组序列才被全部测定,人类才拥有了第一份全基因组“文本”。除了同卵孪生子,每个人的基因组都不一样,“文本”也都不一样,每个人都要分别测序才能了解自己的基因组序列全貌。近年来全基因组测序的技术突飞猛进,价格直线下降,现在不到1万美元就可测定一个人的基因组全序列,许多人(包括乔布斯)都把自己的基因全测了一遍。再过几年这个费用将会降低到不到1千美元,到时候测定基因组全序列有望成为常规医学检查的内容,人人都可以拥有一本自己的基因之书。
于是有人觉得我们即将进入《Gattaca》描述的那个世界,遗传学家很快就可以用遗传工程改良人种了,并忧心忡忡担心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担忧为时过早。假如你现在花上1万美元把自己的基因组序列测定,获得一本属于你的基因之书,翻开它,你会发现那是一本用G、T、A、C四个字母写成的天书,看不懂。向遗传学家请教吧,他们能告诉你的也很少。虽然媒体经常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破解了人类“遗传秘密”,其实只是用测序的方法把一个人的遗传信息记录下来而已。至于这些遗传信息都是什么意思,大部分都还不清楚。要把遗传信息全部破解,不是在“不太遥远的未来”就能实现的。
即使有一天把人的遗传信息全部破解了,也不等于就可以用这些信息来改良人种了。这还需要用到基因筛选的技术。一种是负面的筛选,发现胚胎携带有我们不想要的基因(例如某种遗传病基因),就终止其发育。这是比较简单的技术,目前就可以做到。另一种是正面的筛选,像《Gattaca》描述的那样,把父母中最好的基因挑选出来,综合在一起。这就要困难得多,目前无法做到,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也不太可能实现。
即使哪一天我们不仅破解了全部遗传信息,而且有了根据这些信息来设计后代的技术,也会遇到来自政府和民间的阻力,不会轻易让它获得推广、应用。《Gattaca》原先有一个结尾(放映时删掉),出现爱因斯坦、林肯和乔伊娜(美国田径体育明星)的画像,然后告诉大家,如果在他们的时代有基因筛选的话,这些人都不会生下来,因为他们都有遗传缺陷:爱因斯坦患有读写困难,林肯患有马方综合征,乔伊娜患有哮喘。基因筛选可能会把天才筛掉,这是反对改良人种的常见理由。但是爱因斯坦等人的成就并不是因为这些遗传缺陷导致。如果基因筛查技术能让未来的爱因斯坦没有读写障碍,林肯没有马方综合征,乔伊娜没有哮喘,让他们少受点痛苦,那不是更美好吗?
《Gattaca》在宣传期间,摄制组曾以一家公司的名义在《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一则虚假广告,声称该公司能改变人胚胎的基因,列出了一些能够改变的基因并留下电话号码。成百上千的父母把这个电话号码打爆,要求这家公司改变他们未出生的子女的基因。自古以来人类就有追求完美宝宝的美好愿望,尝试了各种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基本上都不靠谱。如果人类终于拥有了精确地设计完美宝宝的技术,必然会有很多父母乐于尝试,不管道德家如何地反对,也只能暂时地阻挡前进的步伐。
2012.4.11.
(《新华每日电讯》20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