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白塔寺附近的鲁迅博物馆。这里曾经是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也是那个著名的“老虎尾巴”的所在地。
说到“老虎尾巴”,这是鲁迅的自嘲。在那个狭小的四合院内,住着鲁迅的母亲、元配夫人和两个弟弟。如此拥挤不堪的情形,让鲁迅只能在最北边的一间小房内,开辟了自己的卧室兼工作室,这就是“老虎尾巴”的来历。
站在幽静的小院内,北京的深秋已经让人感受到阵阵凉意,心中也平添了些许伤感。记忆中,鲁迅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今天,我们生活在没有鲁迅的年代里。
年轻时,对鲁迅的杂文很喜爱,也时常吟诵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诸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些佳句,反映了鲁迅的思想和情感,也时时震撼着自己的心灵。
鲁迅有傲骨,鲁迅敢讲真话,鲁迅的杂文更是入木三分。他的那些文字,有深邃的眼光,有一吐为快的豪气和胆气,大凡社会、人生乃至灵魂深处的那些东西,都在他的笔下暴露无遗,都被他剖析的淋漓尽致。所以,人们说鲁迅的杂文是“投枪”和“匕首”,他所留下的那些文字,既是蘸着心血写就,也让人把那纷繁复杂的世界和芸芸众生看个明明白白。
毛泽东一生崇尚鲁迅。尤其在他晚年,当风雨如磐的政治斗争令这位从不服输的老人犹感心力交瘁之时,鲁迅的杂文成为陪伴他的“精神伴侣”,也带给他莫大的慰籍。毛泽东和鲁迅都是这个世界的探索者,他们都用自己的“笔杆子”,去力求揭示这个世界的真谛,同时也让自己坦诚的面对这个世界。然而,当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问他,如果鲁迅还活着,他将会怎样呢?毛泽东默然不语。因为,这个问题的结论已经不言而喻。
毫无疑问,鲁迅是革命年代的“宠儿”。那样的年代需要鲁迅,也造就了鲁迅。他的那些言论,为冲破社会黑暗和荡涤一切污泥浊水,起到了警世和唤醒民众的作用,他的铮铮硬骨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但“革命年代”毕竟不会永驻,新制度一旦取代旧制度,“和谐”势必要代替动乱和纷争。此时,鲁迅留下的文字也就变成了“文化”,后人能够感受到的只有那种“鲁迅精神”。
文章千古事,得失两心知。今天我们重读鲁迅的杂文,也只能用心去感受,去领悟那种“文化”和“精神”。在鲁迅看来,“老调子”已经唱完,但又还会继续唱下去,这就是历史。革命的年代喜欢讲陈胜、吴广的故事,提倡“造反有理”;改革的年代要谈商秧、吴起,意在借鉴法家“变法”的经验教训;和平建设的年代则要提倡国学,从孔孟之道寻求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千百年来的一定之规。于是乎,笔者有所顿悟:今天我们生活在没有“鲁迅”的年代,亦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