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田一枫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15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东亚共同体”梦碎东瀛?

已有 1975 次阅读2010-6-5 11:13 |个人分类:战略评论|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鸠山走了。他带走了当初上台执政的理想,也带走了短暂执政期内的诸多愧疚和遗憾。然而,由鸠山倡导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是否也会因为斯人的离去,成为一场难圆之梦?

20099月,上台伊始的日本新任首相鸠山,在出席联合国大会时,正式提出按照欧盟模式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当年10月,鸠山在北京第二次中日韩首脑峰会上,又进一步强调建设“东亚共同体”问题,并得到中韩两国的支持。这次峰会发表的《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明确将建设“东亚共同体”作为三国合作的重要内容与目标,使这一构想开始具有了现实意义。

毫无疑问,东亚的经济重心在东北亚。中日韩三国的GDP合计已达7万多亿美元,占世界的16%,占亚洲的70%,人口则接近全球的四分之一。正因如此,建设“东亚共同体”,中日韩责无旁贷,也是推动这一构想逐步实现的主要力量。过去,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也曾提出“东亚共同体”理念,中国的许多学者亦在这方面做过不少研究,但这些都没能成“气候”。直到鸠山执掌日本政权,出面倡导“东亚共同体”后,这种构想才得以上升到国家层面,并进入中日韩合作的议程。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倘若分析一下有关各方的情况,不难做出回答。东盟主导东南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要建设“东亚共同体”,离开中日韩的支持,东盟显然力有不逮。中国固然有实力在东亚“挑头”,但“韬光养晦”方针限制了对外战略,因而很难在建设“东亚共同体”问题上走在前面。韩国倒是愿意“出头”,可他在中国和日本面前却难以托大,加之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持续不断,这些也制约了韩国的作为。相比之下,日本的有利条件居多,它也有心借此夺回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因而鸠山倡导建设“东亚共同体”,不仅顺应时势,而且得到中韩两国的积极响应,东盟也是乐见其成。

当然,“东亚共同体”只是一个远景构想,甚至是一个美好的“梦”。鸠山作为富有理想的政治家,无论其执政能力如何,对其“政绩”如何评价,但在倡导“东亚共同体”的构想上,他功不可没,也值得赞许。鸠山看到了东亚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也深知解决有关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非常艰难,他希望借鉴欧盟的经验,通过经济上的高度融合,最终找到有可能和平解决争端的有效途径。这种愿望是好的,这种尝试也是积极的,虽然建设“东亚共同体”的未来前景难以预料,但东亚国家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终归比采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要有利。

建设“东亚共同体”,现实障碍当然很多,有些问题短期内也难以解决。诸如台湾海峡的两岸关系,朝鲜半岛的南北关系,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都很大,对东亚一体化进程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此外,美国是否参与和怎样参与“东亚共同体”,这对中日韩来说,都将是一个挑战,也很容易造成彼此的分歧。东盟虽然不致干扰“东亚共同体”建设,但其未来的定位和如何发挥作用,现在尚未可知,同时也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正是由于存在着上述情况,人们对东亚一体化进程并不乐观,甚至认为“好梦难圆”。

一种新的国际构想的提出,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自然要看这种构想是否符合实际且具有现实需求,同时也依赖于强有力的推动。就“东亚共同体”构想而言,鸠山不仅是积极倡导者,而且也是身体力行的推动者。这种构想能够从理念走向实际,中韩两国的支持固然重要,但鸠山的热心推动可谓影响甚大。现在,鸠山挂冠而去,他的继任者能否“萧规曹随”,一如既往的推进“东亚共同体”建设,笔者不好妄言,也需要作进一步观察。

诚然,去年发表的《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为建设“东亚共同体”奠定了重要基础,今年举行的第三次中日韩首脑会议,对加强三方的务实性合作,也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举措,这些都是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有利因素。但要看到,时下日本新领导人所面临的重振国内经济、协调日美关系以及解决棘手的“普天间基地”等问题,似乎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在此情况下,离开了日本的积极参与,“东亚共同体”建设难免会后劲不足,这个冷战结束以来东亚最具想象力与亲和力的构想,究竟还能走多远,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