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田一枫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15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人何须自贬“中国模式”

已有 2142 次阅读2009-12-26 07:30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时下,关于“中国模式”问题,在国内外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国外多是“热捧”,国内则不乏自贬之声。

莫非这是中国人的“伟大谦虚”?但仔细看看那些否定“中国模式”的言论,却又并非如此。其本意还是认为中国尚未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更进一步说,这个问题还与“韬光养晦”有关,似乎一提“中国模式”,就有“出头”之嫌。

所谓“中国模式”,无非是对中国改革和发展方式的形象说法,是泛指在中国特定的条件下,为解决生产关系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办法和经济、政治措施。中国改革开放搞了30年,也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目共睹,而“中国模式”亦从无到有、从模糊走向清晰,这是一种客观事实。

国外看中国,是对比自己的情况和世界其它国家情况,透过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看到了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找到了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式。所以,他们津津乐道于“中国模式”,内中既有赞许,也有羡慕,当然也带有很大的企盼。

中国人自己看中国,却总让人感到难以琢磨,各种看法往往莫衷一是。当然,这也不奇怪,“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现在的问题是: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是否客观存在着“中国模式”?抑或是为了“韬光养晦”,现在不便谈论“中国模式”?

毋庸讳言,中国是从“苏联模式”中走出来的,这使它难免带有旧模式的痕迹。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又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现代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也在中国的发展中打下烙印。因此,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兼收并蓄,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的“创造”,也带来中国数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应当说,这就是“中国模式”产生的基础,也是“中国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有人说,所谓“中国模式”就是没有“模式”,这当然有一定道理,因为中国的发展的确是立足国情,博采众家之长。但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任何事物都贵在综合,而综合又会带来事物的质变,促进事物推陈出新,“中国模式”即是如此。

过去,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效仿“苏联模式”。而今绝大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早已“全盘西化”,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他们不可能具有自己的发展模式。相比之下,中国并未放弃社会主义,但又逐步摒弃了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但又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也和前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可比性,所谓“中国模式”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实例。

“中国模式”有没有自己的特征?当然有。概括起来说,这种改革和发展模式就是:坚持国家和政府对改革的主导地位;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改革目标;坚持先易后难、稳中求进的改革方式;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相对某些国家而言,“中国模式”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俄罗斯全盘接受西方的“休克疗法”,造成经济和社会陷入极大混乱,至今被视为一场“浩劫”。许多发展中国家盲目实行“资本市场自由化”,结果引来金融危机,使不少国家的经济不进反退。相比之下,中国也遇到不少困难,但没有出现大的动荡,“中国模式”经受住了多次考验,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

事实证明,“中国模式”既产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必然体现。这种模式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照搬当然不行,但却不失其借鉴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模式”才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和兴趣,才热衷于观察和研究这种现象。相比之下,许多中国人对此并不认同,他们更多的是从“体制”的完善性和“模式”的普遍意义上看待“中国模式”,而不是将其作为具有特性和借鉴性,且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的改革和发展方式来认识。

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国外有关“中国模式”的热议,许多人认为是别有用心,是对中国从“棒杀”转为“捧杀”,是要把中国“放在炉火上烤。”因此,他们主张中国要保持清醒,要继续“韬光养晦”,不能上当。这种看法的动机无疑是好的,但笔者以为,国外论及“中国模式”的言论,客观、善意的观察研究居多,大可不必上升到“政治用意”来认识。同时,“中国模式”问题,是中国的发展成就引发的客观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这与“韬光养晦”也扯不上关系,无非是思想认识有所不同罢了。

今天的中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改革开放任重道远。“中国模式”在中国取得了成功,但这一模式是否代表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方向,是否能成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仍然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要由历史来回答。但是,中国不应自我贬低甚至根本否定“中国模式”的地位和作用,这无益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也无助于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