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6|||
如果评价近十年来中国的对外战略,人们较普遍的看法是逐渐变得强势,“韬光养晦”似乎渐行渐远,而“有所作为”的姿态则愈益凸显。
对于中国的“强势”,外界主要关注着三个方面:一是以“井喷式”的速度发展海空武器装备,包括航母这样的战略兵器;二是在东海、南海维权力度不断加大,各种军演频繁举行,“人工造岛”更是引人注目;三是在不同国际场合,更加重视中国的话语权。
客观的说,以上这些都是事实,中国也未加掩饰,这种“强势”和“有所作为”的努力,无疑反映出中国对外战略近十年来所发生的重要变化。但从长远发展看,这种变化是否会成为战略上的新常态,则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这也是如何看待中国对外战略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近十年来中国表现出的“强势”,不是因为中国逐渐变得强大了,对外战略开始滋长“霸气”,并且热衷于“秀肌肉”;恰恰相反,中国是被逼迫出来的,是在外部压力下做出的必要反应和反制。这种状况的存在,决不意味着“强势”会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新常态,中国也决不会重走某些超级大国的老路。
回想这些年,中国始终未放弃“大市场”战略,始终未改变和平发展道路。但伴随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强大,外界的猜疑和防范也在增大,各种压力纷至沓来,中国努力营造的和平环境与合作氛围屡遭破坏,中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用强势的姿态来加以应对。
人们清楚的记得,从中美南海撞机撞船、美国航母进入黄海,中国已经感受到美国的压力。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鼓动和纵容下,又相继发生黄岩岛、仁爱礁事件,直至中日在钓鱼岛冲突的白热化,中国对来自美国的压迫和对海上争端的忧虑与日俱增,这也促使中国被迫加速国防发展和加强海上维权斗争,中国的“强势”正是外部压力不断增大带来的必然结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强势”的状态,可以说都是逼出来的,在战略取舍上也非常艰难。抗美援朝自不待说,在决策中印边境反击作战时,毛泽东看似大手一挥说“扫了它”,而实际情况却决非如此轻松,他已经为此“忍了三年”。中国在东海和南海又忍了多久?从改革开放算起,已有30多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长期受到别人算计和欺侮,如果再不“强势”,再不“有所作为”,又何谈国家尊严?
由上可见,中国的“强势”并非其对外战略的本质属性,而是对不断增大的外部压力的客观应对。如果把这种阶段性的“强势”,误以为是今后中国对外战略的“新常态”,那就是对中国的重大战略误判,或者是有意对中国进行抹黑。
中国战略传统的重要内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几千年来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历来重视“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更不会“恃强凌弱”。最近,中国领导人公开宣示,凡是搞穷兵黩武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这就表明,中国不仅反对“穷兵黩武”,而且也不会搞“国强必霸”,坚持和平发展依然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不会轻易改变这条道路。
时下,中国的一个重大动向,即清晰的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相比过去的“大市场”战略,中国在国家层面上将实行更加广泛深入的对外开放,并且希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让中国与“一带一路”所在国家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这种战略举措,无论对于中国还是相关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契机,关键在于能否很好的把握。
同时,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的对外战略势必要做新的调整,“强势”的一面将有所缓和,提升对外亲和力将逐步加强。中国近期相继改善与日本、越南、印度等国的关系,积极推动一些热点地区的降温,就是着手调整对外战略的重要步骤,其目的在于减少周边和地区内不稳定因素,为“一带一路”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对外战略的这种调整,既是适应中国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谋求与相关国家合作共赢的体现。中国主动迈出了这一步,当然希望外界有良好的回应,这就是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而不要错误的将“一带一路”视为中国企图进行“对外扩张”,从而对中国施加新的打压甚至围堵。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强势”,并非中国对外战略的本质使然,而是对外部压力做出的必然反应,这是正确认识中国和善意与中国打交道应当把握的一条重要规律。
落实到当下,如何对待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对相关国家都会是一个重大考验,中国希望实现美好的愿景,同时也需要做好两手准备。尤其是那些经常误判中国和“屡犯错误”的国家,在这个重要历史机遇面前,应当变得清醒起来,不要再重犯对中国越压越强、越逼越反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