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3||
再过几天,就是“九一八事变”发生83周年。
对于这场事变的大致情况,人们基本上都了解,但有些历史细节,却未必尽人皆知,同时留下的教训也颇为深刻。
在这里,笔者根据有关著作提供的史料,将这些历史细节简要的记述如下,供大家阅读和思考。
细节之一:“小人物”策动的大事变。当年“九一八事变”的策划和直接实施者,并非是日本军方的大人物,而是关东军的两个佐级军官。这两个人,一个是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军衔是大佐;另一个是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军衔是中佐。石原比板垣小4岁,军衔也比板垣低,但整个事变的策划都是板垣跟着石原走,这两个“小人物”成为“九一八事变”最主要的策划者和推动实施者。当然,日本军方高层的默许和支持,对事变的最终发生,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细节之二:炮轰北大营的大炮从何而来?“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关东军并没有配备重武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日本陆军省高官永田的协助下,石原悄悄从国内运来两门240毫米口径的野战重炮。这两门重炮,被拆成一堆散件,连同不多的炮弹,从神户港运抵旅顺,然后秘密送到驻沈阳日军独立守备队,并在那里重新组装起来。石原对手下说,沈阳城外东北军的北大营很大,我不要求你们一炮打死多少人,只要把炮弹打到北大营里,就算完成任务。炮轰北大营,就在这悄然之间做好了准备,只等石原一声令下。
细节之三:爆破柳条湖铁路有何玄机?发动“九一八事变”,必须寻找一个借口,石原把目光投向南满铁路的柳条湖段,这里距北大营只有800多米,便于嫁祸东北军。石原对实施爆破任务的河本提出要求:爆破后,必须保证这段铁路还能顺利通过火车。在石原看来,炸铁路原本就是个借口,炸完了还得修,那不是犯傻?河本按照石原的要求,经过仔细估算,使用了42小包黄色炸药,爆破后只是把这段铁路的枕木炸毁,铁轨轻微弯曲。20分钟后,从长春开过来的火车,虽然震动了一下,仍然安全通过。然而,随着柳条湖爆炸声响起,一场重大事变也拉开帷幕,关东军随后以南满铁路被炸为借口,向北大营发起进攻,“九一八事变”就这样发生了。
细节之四:2万关东军何以打败20多万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关东军的正规部队也就一万多人,加上南满铁路上的独立守备队等满打满算只有2万人。东北军有多少?正规军20多万,沈阳附近就有6万多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双方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日军仅以伤亡24人的代价,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占领沈阳,并且缴获东北军300余架飞机,此时距柳条湖爆炸还不到12小时。在日军攻打北大营时,张学良正在北京前门的戏院看梅兰芳的戏,得知情况后,经过与部下紧急商量,张学良作出了决定:按局部事件处理,以免给日本人扩大冲突的口实。这种决策的实质就是“不抵抗”,如此一来,不仅丢掉了沈阳,而且让日军很快席卷东三省,张学良的东北军全线撤退到锦州一带。
细节之五:弃守锦州最终铸成历史大错。“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把辽宁省政府和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迁到锦州,20多万东北军也系数部署在锦州周围。面对这种形势,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担心东北军一旦抵抗,很可能让兵力处于劣势的关东军吃大亏,因而连下四道命令,要关东军马上住手,别再妄动。但此时石原和板垣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们把东京的命令扔在一边,决心继续在锦州冒险赌一把。不幸的是,这两个狂徒居然赌赢了,尽管当时主政南京国民政府的孙科明令张学良指挥东北军进行抵抗,不得再放弃锦州,但关东军用缴获的飞机刚在锦州扔了几颗炸弹,张学良就决定弃守锦州,把20多万东北军全部撤进山海关。这位少帅的理由是:缺少武器和中央的支持,不想作无谓的牺牲。
看过这些历史细节,笔者不禁产生扼腕之叹: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居然就是关东军的几个“小人物”,凭借那么一点兵力搞起来的大事变,他们的狂妄和诡计固然可以得逞于一时,但归根结蒂还是由于中国军队的软弱和不抵抗。试想,依靠20多万军队和300多架飞机,东北军倘若进行坚决抵抗,日军不至轻取北大营和沈阳,更不至扬长进入锦州,最终导致东三省全部沦陷。对于这种历史性错误,张学良难辞其咎,但与那个时代政治腐败、军事羸弱和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无疑也有很大关系。
“九一八事变”不仅使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获取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战略依托和重要的资源保障,而且极大地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敢于“蛇吞象”的狂妄政治野心。其后发生的“七七事变”,正是“九一八事变”的必然延续,倘若没有中国人民的奋起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将很可能是另一种前景。
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教训中,我们应该更加坚定一种信念,那就是对今天日本右翼的挑战,决不能有任何妥协和退让。“不抵抗”只会导致其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唯有进行坚决斗争,并敢于应对各种不测事件,我们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正是“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教会中国人的有益的东西。
(注:本文资料来源于《抗日战争的细节》 著者:魏风华)
阿彭: 本文看后知道东北三省的丢失是张学良的不抵抗,在西安事变中又是他兵谏蒋抗日,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