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田一枫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15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调纪念“甲午”并非意在雪耻

热度 2已有 4319 次阅读2014-7-30 05:13 |个人分类:战略评论|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中国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媒体也进行了大量报道。相比之下,日本却显得较为低调,官方色彩的纪念活动更为鲜见,这种现象颇为耐人寻味。

有海外媒体称,当下的东亚充满“历史悲情”。也有文章认为,中国是在借纪念甲午鼓动“民族主义”,是要强化对日本的“雪耻意识”。

这样的一些看法,显然是非常主观和片面的,是对中国纪念“甲午战争”的错误解读,甚至是别有用心的曲解。

中国高调纪念“甲午”和日本鲜谈“日清战争”,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并非是一场“争霸战争”,而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作为被侵略并且付出重大代价的一方,不可能忘却这段历史屈辱,更需要从历史的教训中获得应有的借鉴。

诚然,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中国割地赔款,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之殇,也是中国的国耻,这段历史给中国人留下“剜心之痛”。

但需要指出,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耻辱,早在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就得到洗刷,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打赢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而且也是中日两国的民心士气和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的重大历史转折。

今天的中国高调纪念“甲午战争”,决非是出于“历史悲情”,也用不着强化什么“雪耻意识”。中国老一代领导人提出中日永不再战,这不仅是源自八年抗战最终赢得胜利的高度自信,也是从中日两国长远发展的大局考虑问题,这样的自信和大局观至今依然没有改变。

那么,中国为何又要高调纪念“甲午战争”?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是甲午战争中的被侵略一方,这场具有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为何没有取得应有的胜利,反而蒙受巨大的耻辱?对于这个问题,教训可谓是多方面的,许多文章也进行了很好的分析和总结。尽管“甲午战争”的耻辱早已洗刷,但这段历史却不能淡忘,中华民族需要从甲午战争的惨痛历史教训中,进一步总结那些有益的东西,以史为鉴推动今天的改革和发展,这正是中国高调纪念“甲午战争”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甲午战争是日本由此走向军国主义化和开始全面侵略扩张的起点,从中日黄海之战到美日太平洋大战,日本经历了一个狂妄侵略扩张直至被彻底打败的过程。对于这段历史,日本至今不愿意做出深刻反思,反而极力掩盖历史真相,甚至蓄意美化侵略历史,这就促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必须揭开它的“历史疮疤”,让它在重新感受“历史疼痛”中学会必要的反思。

第三,进入新的“甲午年”,中日两国再次走到紧张对抗的状态,中国人虽然不相信“历史宿命”,但却不能不面对严酷的现实。日本右翼势力蓄意激化钓鱼岛争端,公然解禁“集体自卫权”,在外交和军事上不惜与中国为敌,这些都让人们对中日爆发新的“甲午战争”产生严重忧虑。在此情况下,中国高调纪念“甲午战争”,就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警告和敲打,也显示了中国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的坚定态度。

时至今日,日本的某些人仍然津津乐道“日清战争”的胜利,并且放言中日一旦开战,将会重新演绎当年“甲午海战”的情势,这无疑是一种新的狂妄。且不说今天的中日力量对比早已发生重大变化,今日之“甲午”远非昔日之“甲午”,就从中国高调纪念“甲午战争”的举动来看,中国已经变得更加成熟和清醒,以史为鉴所产生的积极成果,足以转化为遏制和反击日本右翼挑衅的强大力量,中国为此所进行的必要准备更不需在此多言。

中国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强大而纪念“甲午”,也是为了捍卫和平反抗侵略而纪念“甲午”,这样的纪念决无“悲情”而是充满激情,虽无“雪耻”之意,但也决不会让历史的耻辱再次重演。正确看待历史和反思历史,将会使一个国家和民族吸取更多的正能量,中日两国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巨大差别,也正是表现在这个地方。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