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田一枫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15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对话战略先哲之九:“陆权”与中国的未来发展

热度 2已有 2358 次阅读2012-7-11 05:35 |个人分类:理论探索|系统分类:军事| 未来, 战略 分享到微信

对话人:麦金德  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地缘战略的创始人。曾担任牛津大学第一任地理系主任,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院长,英国下议院议员。他提出的“陆权”思想,百余年来影响深远,是与“海权”思想的鼻祖马汉齐名的战略思想家。

笔者:前不久,刚刚拜访过“海权论”的提出者马汉,今天要会见的哲人叫麦金德,他是“陆权论”的创始人。通过和他的对话,我们将会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地缘战略的奥妙。你瞧,他就在那,先打个招呼吧。您好,麦金德先生!

麦金德:(转过身来,似乎感到有些突然)喔,你找我?

笔者:是的。不久前我和美国的马汉先生曾经有过一次对话,他提出的“海权论”现在热的很,而您是主张“陆权”的,我想听听您的看法,这也是一种比较吧。

麦金德:嗯,这样的比较也许是有意义的。所谓世界历史,也就是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不断斗争的历史,这是我过去的观点,现在的情况是否依然如此?

笔者:您的观点没有过时,今天的世界仍然存在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的斗争。我是中国人,我能感受到这种斗争正方兴未艾,而像中国这样的陆权国家,正承受着来自海权国家的巨大挑战和压力。

麦金德:你指的“海权国家”也许是美国吧?在我生活的那个时代,美国已经取代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但那时“冷战”刚刚拉开帷幕,我预感到美国的主要对手将是苏联,现在转到中国了?

笔者:“冷战”持续了将近40年,苏联已经解体了,包括您在内的西方战略思想家们长期忧虑的所谓对“大陆腹地”的威胁,已经大大减轻甚或不复存在,美国的战略重点开始转到太平洋,中国变成它主要的防范对象。

麦金德:这种变化有些出乎预料。在我看来,欧亚非可以合称为“世界岛”,位于这个“岛”顶端的欧亚大陆,则是“大陆腹地”,其地位异常重要。所以,我当年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现在,世界的重心莫非已经转移?

笔者:呵呵,您的这几句名言,可谓流传甚广,也是后人认识您的“陆权”思想的精辟所在。其实,您的论断揭示了地缘战略的内在规律,它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形势的改变,而失去其理论指导意义。

麦金德:哦?你不妨谈谈具体的看法。

笔者:在您所处的那个时代,“大陆腹地”的地位毋庸置疑,也是列强争夺的重点。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爆发,也是以欧洲为主要战场,东欧更是首当其冲。即便是二战后发生的“冷战”,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峙,同样是在东欧展开。“冷战”结束以来,无论是北约东扩还是反导系统的部署,也没有脱离东中欧这个重点范围。可见,“大陆腹地”的地位丝毫没有降低,依然是大国博弈的战略重心所在。

麦金德:的确如此。作为一个英国人,我们当年时刻关注着“大陆腹地”,始终警惕德国和俄国企图控制东欧,进而控制整个欧亚大陆的野心,这也是“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斗争的必然反映。英国和美国携手建立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就是你们后来称之为“北约”的军事联盟,目的就是要确保“大陆腹地”的安全。事实证明,这样的战略安排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达到了预期目的。

笔者:有一种现象是先生当年没有预料到的,那就是对于“边缘地带”的争夺,后来表现得非常突出。那时,欧洲“大陆腹地”是“冷战”的主战场,而“边缘地带”则是“热战”频发之地,“二战”后几乎所有的局部战争,都集中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我们东亚地区就先后发生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所以,有的美国学者提出了“边缘地带”决定论,这也是对地缘战略思想的一种发展。

麦金德:任何战略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展,“边缘地带”学说的出现,反映了“冷战”时期的客观斗争形势,这种战略思想当然有其重要价值。但我认为,这种学说并非“陆权”思想的重点所在,“大陆腹地”的战略地位也不会因为对“边缘地带”的争夺加剧而有所削弱,反而是对它的战略补充。欧洲存在的长期武装对峙,总是要在其它地方寻找“能量”的释放点,而“边缘地带”就是这样的地方。

笔者:我完全赞同先生的看法。当年,中国曾经与美国和前苏联的关系都很紧张,中苏边境地区也一度剑拔弩张。对于美苏的战略重点是否会从欧洲转到亚洲的问题,中国领导人也一直很关注,但经过反复观察和研究,最终做出了美苏战略重点仍在欧洲的战略判断,这对于中国的战略选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缓解了针对中国的全面战争迫在眉睫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陆权”思想影响了我们的决策,尽管我们当时并不认可所谓的“地缘政治”学说。

麦金德:前面你曾经提到,现在你们感受到“海权”国家也就是美国的压力,这是否意味着你们认为美国的战略重点,已经开始从欧洲转到亚太尤其是东亚地区呢?

笔者:形势的确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美国提出了“战略东移”的构想,军事部署调整也基本到位,所以美国人说,“我们回来了”。这种情势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欧洲大局已定。德国是“北约”的成员国,前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短期内无力挑战西方,加之“北约”东扩基本完成,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大陆腹地”不会再有安全之虞。相反,中国这些年发展很快,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防力量也有了很大提升,这对于危机意识很强的美国来说,自然会视为是潜在的“挑战”,它要防范中国也是势在必然。

麦金德:在我看来,中国离欧亚大陆“腹地”或者说是“心脏地带”很远,这个国家也不具备像德国和俄国那样的地缘条件。你们和美国人如果有冲突,恐怕还是美国的“海权”思想和“边缘地带”学说在起影响作用,它害怕你们这样的“陆权”国家会挑战其“海权”,会企图控制东亚地区这个“边缘地带”。说到底,你们和美国人的斗争,还是“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的斗争。

笔者:您的观点很有意思,也启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其实,中国是个陆海兼备的大国,过去我们背靠欧亚大陆,比较注重向西向北发展,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古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现代一度实行的“一边倒”战略,也可以看作是历史观念的延伸。中国以往忽略了海洋,但现在的情况则大有不同。时下中国的海外贸易、运输在经济上举足轻重,沿海经济左右国家大局,“海权”问题已经非常现实的摆在面前,何况海上领土争端也是一个日益凸显的矛盾,中国不能不发展自己的“海权”。

麦金德:这种情况很实际。历史上,“海权”国家要控制世界,必须取得“陆权”,而“陆权”国家要达到相同目的,也必须取得相应的“海权”,这就是“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争斗不休的重要原因。你们是否也会面对同样的情况呢?

笔者:从现象上看,也许是这样,但本质上却有根本不同。中国不称霸,不争霸,没有“控制世界”的欲望,但中国又不能不走向海洋,不能不争取相应的“海权”。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下海”面临的阻力很大,挑战也非常现实。是迎难而上,准备承受最大的战略风险,还是退居其次,在用好“陆权”优势的前提下,有限度、有步骤的争取“海权”,这关乎中国的战略抉择,也关乎中国的未来发展,因而意义非常重大。

麦金德:这个问题的确很要紧。但你们不是像英国甚或美国那样的“岛国”,在“陆权”和“海权”之间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审时度势是上策。美国取得海上霸权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你们即便不想成为“挑战者”,但如何化解美国的压力,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还尚不具备这样的战略实力,而积累这样的实力需要时间。所以,扬长避短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相信你们有智慧解决好这个问题。

笔者:谢谢您的忠告,也感谢您能和我进行如此坦诚的对话,有机会还会来拜访您,再见!

 

对话感悟:

地缘政治或地缘战略,这是我们以往长期排斥的一种战略思想,原因是诸如德国这样的一些国家,由此派生出“生存空间”的侵略扩张理论,所以我们一直将其拒之门外。

其实,政治也好,战略也好,都很难避开“地缘”因素。一个国家处在何种地理环境之中,对其生存和发展都会带来直接影响,当然也就会影响其战略思想和战略选择。

“陆权”思想的提出,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特征。因为欧洲既是经济和财富中心,也是大国争夺的重点,所以“大陆腹地”和“心脏地带”的理论油然而生。但是,“陆权”思想也揭示了内陆国家发展的普遍规律,即如果不能取得基本的“陆权”,不能维护国家的基本安全,也就不可能解决国家生存和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也就谈不上去争取其它的那些权利。

对于中国这样的陆海兼备的国家而言,长期的封闭状态,决定了“向陆”是其唯一选择,“向海”则是往往容易被忽略的选项,何况历史上的中国自认为是“世界中心”,而“天朝”无需向大海去讨生活。

新中国建立后,也有忽视海洋的问题。尽管意识到外敌入侵都是从海上来的,但由于长期受到海上围堵,加之漫长的陆地边境又不得安宁,所以战略重点始终放在“向陆”的一面,“向海”则成为一种长远的向往。

世界形势变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打开了国门,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开始“下海”。海洋让中国圆了成长为经济大国之梦,但取得“海权”的能力却相对滞后,这就使得海上安全问题成为难以承受之重,应对海上挑战缺乏有力、有效的手段和办法。

然而,中国不可能再倒退回去,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在尚未取得必需的“海权”,尚未取得应对海上压力和挑战的必备实力之时,忍耐是必要的,反制也只能是有限的,中国需要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时间,也决不能因此而关闭“向海”的大门。

“陆权”是中国的优势,也是安身立命之本,“向海”的热望不应成为忽略“向陆”这个固有优势的理由。中国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首先是要把“向陆”的事情办好,这绝不是说要重走“封闭”的道路,而是要主动回避或推迟某些挑战,通过“向陆”来扬长,同时弥补“向海”之短,这是未来中国发展之大计。

向东是大海,那里是中国最终成为世界性大国必去的地方,但不要期望一蹴而就;向西是大陆,那里是中国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之地,中国不能失去这个依靠。立足于取得强大的“陆权”,同时逐步加强“海权”,中国应当做出这样的抉择。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