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田一枫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15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对话战略先哲之六:“三分天下”战略新解

热度 5已有 3902 次阅读2012-5-9 03:59 |个人分类:理论探索|系统分类:军事分享到微信

对话人: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其名扬天下的《隆中对》,提出了一整套图谋中原的战略构想,其后协助刘备建立蜀汉国,形成蜀、魏、吴“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也留下“三顾茅庐”的历史佳话。

笔者:咦,远处那位仙风道骨、羽扇纶巾之人,莫不是孔明先生?(欣喜万分,赶紧走上前去拜见)孔明先生,您好!在这里遇到您,晚生感到非常高兴。

诸葛亮:抱歉,刚才正独自沉思“六出祁山”的成败得失之事,兴汉大业毕生未竟,实乃愧对先帝重托啊!

笔者:先生何以如此自责。您对蜀汉已经竭尽全力,“天命”无眷顾,何叹人事乎?您自勉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语,足以成为您一生的写照,这种精神也无时不在激励着后人。晚生曾经不远千里,专程到成都武侯寺和汉中武侯墓游览,就是要表达对您的仰慕之情。

诸葛亮:那就多谢了。你来找我有何事?

笔者:您在后世眼中,是智慧和谋略的化身,一篇《隆中对》,倾倒多少后来人!“三分天下”之势,固然是通过您的雄才大略得以实现的,但内中所包含的丰富战略和谋略思想,历经千年而不失其光辉,对今天仍具有启迪意义。晚生此番而来,就是要在这方面求教于您。

诸葛亮:天上方数日,人间逾千年,真是令人感叹不已!回想当年,刘使君“三顾茅庐”,我与先帝焚香品茗,倾心交谈,纵论天下大势,共谋兴汉之策,这才有了后人所称的《隆中对》,此情此景,恍若昨日。

笔者:是啊!在后人看来,您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莫非是有“先知先觉”?

诸葛亮:不可这样看。世上并无“先知先觉”之人,但因时、因势而做出合乎情势的战略预测或预见,却是可以做到的。我虽栖身草庐,“躬耕陇亩”,但每每用管仲、乐毅来鞭策自己,也很注重分析和研究天下大势。所以,刘使君来找我时,在策论问题上我已是成竹在胸。

笔者:能具体谈谈您当时的战略见解么?

诸葛亮:可以呀,不过时间已久远,我只能择其要点而述之。就那时的形势而言,豪杰并起,群雄逐鹿,汉室式微。曹操战胜袁绍后,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当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雄居江东,握有地势险要之利,且国家富庶,因而对其只能施以援手,不能另有所图。这就是说,无论曹操还是孙权,刘备暂时都无力与其相抗衡,必须先图自身安稳和强大,再考虑如何与之周旋。

笔者:那您对刘备提出了哪些建议呢?

诸葛亮:概括起来有三条:一是先取荆州,此地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个适合用兵的好地方,因而必先谋之;二是再取益州(今成都),那里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可以用来作为根据地和大后方;三是充分利用占据荆州、益州之利,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笔者:先生此计果然妙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通过灵活务实的外交,把周边搞稳定,寻求必要的结盟关系,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从而应付主要对手。

诸葛亮:可以这样理解吧。

笔者:那先生能否再具体说一说,为何要实行“联吴抗曹”的方略呢?难道“联曹图吴”不行吗?因为后来张飞、关羽都是亡于东吴之手,刘备不听您的劝告,为了复仇执意要和东吴开战,结果招致“火烧连营”和“白帝城托孤”的后果。

诸葛亮:这些情况自然都是后话。但就当初形势而言,曹魏大军已经兵临城下,演绎了赵子龙“长坂坡救主”的悲壮之事。此时,蜀汉只能和东吴联手,才能共同抗拒曹操的进攻。正因如此,我才只身前往东吴,游说孙权“联刘抗曹”,最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由此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笔者:看来,这也是形势所迫,势在必然之举。如果就中国的谋略思想而言,这是“联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思想的具体运用,但您把这种谋略思想运用的出神入化,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像“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以及“巧借东风”等,在后世可谓是妇孺皆知。

诸葛亮:呵呵,这些事情有些是真实的,有些则带有文学色彩,像“借东风”之事,主要还是凭借天文、气象知识,决无“呼风唤雨”的本事。不过,你前面所说的与东吴交恶的情况,的确值得后人深思。在已经取得“三足鼎立”的形势下,由于先帝战略决策的轻率和失误,导致蜀汉与东吴反目,破坏了“联吴抗曹”的有利局面,也使蜀汉失去了成就霸业的机会,真是令人扼腕啊!

笔者:从先生的谋略思想看,是否可以理解为“三分天下”只是一种力量的相对平衡,力量偏弱的一方始终要把握好维持均势的“度”,并始终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应对力量较强的对手方面?您在重新与东吴修好之后,“六出祁山”,全力伐魏,也许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吧。

诸葛亮:是这样的。我受先帝之托,要振兴蜀汉,自然不能偏安一隅,只有“北伐”才是正途。无奈何,天不助我,六次“北伐”均是无功而返,最后我也病逝于五丈原。

笔者:是啊,这也是后人为您感到遗憾之处。曾有诗为证:“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足见对您痛惜至深。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先生。在成都武侯寺有一付著名的楹联,其中一句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这也许是对您“七擒孟获”的感悟吧?

诸葛亮:大概有这个意思。这付楹联写得很好,“攻心为上”、“上兵伐谋”等,都是中国古代兵家谋略思想的精要,善于“攻心”和“伐谋”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战略特色。但是,也要防止以偏概全,当年我收服孟获,曾有过“七擒七纵”,没有“擒”也就不可能最终让他信服和归心。也就是说,对有些对手,你必须把他打服了,打怕了,“攻心”才会收到效果,否则只能是一相情愿之事。

笔者:谢谢孔明先生!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我会好好体会先生的谋略思想,用以思考今天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再见!

 

对话感悟:

《隆中对》的战略思想,是出自对形势的客观分析和正确判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三分天下”是形势造成的,但能否真正实现“三足鼎立”,那就有赖于采取恰当的战略和策略。

在诸葛亮的战略谋划中,先取荆州,再取益州,这是建立“根据地”思想的运用,舍此就难以站稳脚跟。利用上述条件,对内求发展,对外谋安定,方可实现富国强兵,这也是图谋“霸业”的基础。

“三分天下”是一种“势”,但这样的局面坐等不来,要靠努力去创造,甚至还要准备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实现。没有“赤壁之战”的胜利,没有遏制曹操一统天下的势头,“三足鼎立”也不可能实现,所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显得非常重要。

“天下”也是一种力量格局,没有相对平衡,不能形成力量均势,就很难保持战略态势的稳定,也无法维系自身的发展和利益。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或迟或早都会成为强大一方的打击对象,因而“弱弱联手”是被迫的、也是必然的选择,否则很难摆脱被各个击破的命运。

利益冲突对于强弱之间是如此,对于“弱弱”之间也是如此,在强大一方的势头被遏制后,“弱弱”之间的矛盾也可能上升。此时,能否着眼大局,始终把联手对付强大一方摆在首位,妥善处理好“弱弱”之间的关系,对于各自都是关系重大的问题。休戚与共能两利,反目成仇必双输,对此决不可有任何短视和意气用事。

从战略守势转变为战略攻势,必须戒急用忍,在弱势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力量对比没有出现重大变化之前,急于打破平衡,只能是适得其反,也必然会劳而无功,甚至会带来颠覆性的后果,这应视为战略谋划中的大忌!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3

雷人
2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小月 2012-5-9 11:22
失街亭,纸兵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后辈泪沾襟。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