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北京颐和园边上有个青龙桥,这里开了一家名为“红色经典激情岁月主题餐厅”,此处虽说不上火爆,但每日里也是宾客盈门。
人们来到这里,除了吃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听红歌,看红舞,享受红色文化。中午开店之前,一群身穿老式绿军装或红衣红裤的青年男女,伴着过去那个年代的红歌,充满激情的跳着那些动作简单又不失美感的舞蹈,这也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
笔者路过那里,听到那些年轻时代所熟悉的旋律,也忍不住要驻足倾听和观看。有些路人和游客甚至加入到舞蹈行列中,从她(他)们颇为熟练的舞蹈动作中,可以猜想到这些人年轻时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培养和熏陶。
那个年代,文化是大众的文化,艺术是大众的艺术,老百姓就是文化艺术的主体。记得在中学时,我们那个班就成立了一支宣传队,以往能歌善舞的同学,都成为内中的骨干,同时也是类似我这样缺乏文艺细胞之人的老师和教练。这支宣传队不仅参加过各种会演,而且在下乡“学农”时,像模像样的给老乡演出,那种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时光洗去了当年的那些政治“尘垢”,留下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精华。笔者在公园里遛弯,曾经听到过在手风琴伴奏下传出的红歌声,估计那是当年“兵团”的战友们在一起聚会;也曾看到过在一把二胡和口琴伴奏下合唱红歌的情景,那是朋友们游园时的自娱自乐。这些熟悉动听的歌声,这些其乐融融的场景,让笔者心中涌起几分激动,也难免生发出一些感慨。
红色文化为何历久不衰,为何在今天仍然得到老百姓的喜爱?这种现象印证了一个道理:凡是民族的,都是大众的,而凡属于民族和大众的文化艺术,必然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会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享受艺术带来的美的感受,而且也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出人们的生活。
每个时代的文化艺术,固然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条件的影响,但文化艺术又具有自身发展规律,那些美好的旋律不受政治支配,却会像生活一样永远长青。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人们对于文化艺术也会产生不同的欣赏眼光和艺术感受,当年抗战结束后,重庆的民间访问团到延安,对于那些“土得掉碴”的文化艺术颇不以为然,认为那“不是艺术”,但他们并不能体味到,这些来自人民大众又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文化艺术,在鼓舞人民和教育人民方面,曾经发挥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并留下“延安文化”的不朽篇章。
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尽管需要否定的东西不少,但历史毕竟不是少数人创造的,而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艺术。那些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社会主义、歌颂美好生活的文化艺术,在今天的某些人看来似乎是“狂热时代”的产物,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感悟到那些文化艺术带给人们激情燃烧和奋发向上的作用,正因为这些文化艺术置根于人民大众之中,所以至今历久不衰,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红色文化”。
现如今,文化艺术园地自然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人们可以各取所爱。中国的、外国的,阳春白雪的、下里巴人的,都尽可以展示自己的风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也要看到,在时下的中国,“主旋律”还是不可偏废的,老百姓在文化艺术上欣赏什么,往往也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我们这个时代在文化艺术上将会留下什么,这恰恰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