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诗人梅梅 //www.sinovision.net/?15109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艺----美丽的诗文像一朵格桑花,静悄悄地绽放在你心上!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谷雨笋子肥(七律)

热度 1已有 794 次阅读2022-5-14 19:11 |个人分类:古典诗词|系统分类:文学| 考古, 古典诗词, 墨竹, 苏轼, 墨竹, 墨竹 分享到微信

谷雨笋子肥(七律)_图1-1


谷雨笋子肥(七律)

羅金海//攝影/繪畫

 

山水怡然石筍生,雲仙迷漫竹枝迎。

墨君歸隱投詩卷,賢士行游立志名。

考古文書相勝引,畫圖妙筆道功成。

人間追往清風月,萬古銷魂竹簡聲。

 

 

           春雨“滴吧、嘀吧”的下着,下了一夜又一夜,地里的笋子长了一寸又一寸,它们争先恐后的从泥土里冒出一个尖尖的小脑袋,看见了世界的一片光明。“这个世界真好,人类能够完全地拥有。”一棵肥壮的水竹笋子说,遮天的毛竹笋叹了一口气,说:“唉,世界的另一边正发生战争,美好的天地间,只看到一个狭小的范围罢了,炮火带给地球的摧毁越来越严重了。”“啊,如果导致第三次世界战争爆发,核武器将把整个地球炸毁,不会留下一点生机。”“那自然物质的世界没有了?”“没有了,地球将会变得寸草不生。”“太让人心寒了,资本帝国的霸权统治将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毁灭!”一颗颗小笋在竹林里议论纷纷,让它们难过不是看到生存中的和平力量,而是更多炮火摧毁后永久侵蚀性伤痛与伤疤。黄莺在竹林里穿来穿去,完全把刚刚听到的议论当成耳边风,它唱着歌,寻找着每一份食物,“我的两只小黄莺肚子饿了,正等着我的食物。”黄莺自言自语,嘴夹钻入叶丛中,叼出一虫子,飞快的回到窝边,给小黄莺喂入口中,两只小黄莺争抢着食物,欢快的叫声回荡在竹林之间……

 

     世界正被改变着,而这是人类生存危机的开始。从古至今,笋子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无论是大竹笋,还是小竹笋,都成了艺术家吟诗画作的重要题材,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水墨不可替代的国画思想意境!古代文人因爱竹而种竹、赏竹、咏竹、画竹。以至于“身与竹化”。苏轼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竹子成了人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单是给人自强不息,顶天立地、坚忍不拔的富贵精神,更重要是给人带来生命能量的补充,让很多人文艺术家独有情钟。唐代李商隐在食笋中写道:“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作者对笋子的爱全都洋溢在诗句中,鲜嫩可口的笋子得到人们的喜爱,但诗人却不忍心面对被剪的笋子;新生竹笋壮志凌云之气势,与作者胸怀大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赴京“应举不第”的残酷现实面前,满是诗人怜悯之心和悲痛之情。从小生活在平江大山里的我,对笋子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情感,屋前旁边是一片小竹林,屋后是一片大竹林,一年四季,都在我眼里充满了盎然的生机与绿意,浓浓的情意就在每根竹叶上尽情飘展着。每当一阵风吹过,随风摆舞的竹叶,耳鬓厮磨,相互间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是一种极美妙的音乐,好听极了……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地里的小笋子渐渐长了出来,祖母将笋子剥壳,切碎放入油盐,放入大锅,烧上柴火,连同饭一起蒸;,当一碗新鲜的小笋子出锅,吃上一口,鲜嫩可口的美味油然而生,让我懂得了自然物质的珍贵,也懂得了食物季节性的重要,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更好保证自身体魄之健康、正直与刚毅。唐代白居易在《食笋》中写道:“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作者写出食笋的天然美味,并完全替代了肉的味道,长期居住在洛阳城,完全融入到食笋的宴席中。诗中“此味常不足”代表诗人对食笋的爱恋之心,可见笋子这道美食已经完全深入作者灵魂,或许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道更美味的食物了。古代文人吃笋子是非常有讲究的,唐代诗人陆龟蒙一句:“盘烧天竺春笋肥,琴倚洞庭秋石瘦”道出了春笋盘烧的做法,肥而嫩是代表食春笋最佳季节。在湖南谷雨前后,一场场雨水悄然而至,山上的笋子长得更加旺盛,破土而出的是密密麻麻的水竹笋。在茂密的竹林里,深不可见竹子底下,全都是参次不齐的小笋子,有的三尺高,有的二尺高,有的才长出一、两寸高,不到一小时,我就能采上满满的一袋子,一泥一脚,一笋一尺,陶醉在竹林丛中,自然生机的乐趣油然而生。东坡先生一句:“多生味蠹简,食笋乃馀债。”道出了对笋子的怜爱,从竹简开始的读书朝代,再到造纸术,可谓竹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文明演变,文化的承传也就从这一片片竹子开始,到经典的古诗词,到诗文相结合的国画艺术,在东坡身上展现出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及崇高思想圣境的精神文明文化之传承!  

 

     当我看亲眼到东坡先生一幅幅与竹有关的水墨画时,心中完全被一片片意气风发的“神竹”所感动,竹叶在于它的轻舞飞扬,在于它的小巧玲珑,在于它的生机盎然,在于它的生生不息,再读诗人笔下的诗文,思想灵魂完全融入到诗画的情景之中;独是画中有诗,诗中呈画的双重展示,给人带来艺术视觉盛宴的同时,将写竹文人之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诗画情景交融相融为一体的思想意境,表达现实中坚贞不屈的文人精神,一面方是诗歌文化的经久不衰,另一方面是“天人合一”之思想超脱,让国画之文人艺术精神百世流芳!《苏轼手卷》:“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虵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这首诗作于东坡先生手卷中,浓浓墨竹在手卷中飘逸,如同蛟虵在游走,引人入胜,字、诗、画成三绝一体,文人艺术精神交流在《苏轼手卷》中得到重要展现,据独立考古学家王正鹏先生鉴定:“《苏轼手卷》,为苏轼(10371101)代表作,纸本水墨,横27.5厘米,纵36.0厘米。画一枝低垂而又半月形倔曲低垂的墨竹。用凝重圆浑的中锋画竿,节与节虽断而意连;小枝用笔迅疾坚挺,左右顾盼;竹叶则八面出锋,挥洒自如,浓淡相间,在叶尾折转处提笔露白,以示向背之势,聚散无定,疏密有致,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力。墨色为黑中带靛蓝色,浓淡有度,显示了作者用墨的深厚功力与技巧,展示了文人画坚贞的信条,有与北宋墨竹的代言人文同(10181079)写《墨竹图》之妙趣,画中的一枝墨竹,竹叶和竹枝从左上方垂下,再往右方微印而上,寓屈伏中隐有劲拔的生机。苏轼与文同,传之说为湖州写竹有此技法,宋之后有许多能写竹者,以赵孟昶、管道升两夫妇有盛名,广为传之以清代郑燮之写竹,趣味最浓。文人写竹始于北宋,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著名的“胸有成竹”'是石室先生的理念,表达的是中国传统书画手法和意识的观念论,即'意在笔先'的思想概念,这种胜券在握的绘画理念甚至引领了后世数千年的画竹潮流,其重点在于诗、词、书、画相结合的艺术境界。苏轼在《丹渊集》中提到,文同乃“诗、词、书、画”为四绝。文同以善画竹著称,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文同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文同画竹的思想。此《苏轼手卷》画不但是客观观察与笔墨技巧的呈现,也是士大夫人格与节操的隐喻。苏轼写竹之状,为寄情于竹,借竹之荣、枯、丰、瘠,抒写人的悲、欢、穷、达。”

 

    无论是在故乡平江,还是在张家界,每到吃笋子的季节,街上摆满了一捆捆的笋子,肥而不腻的笋子让我独有情钟,特别是对于小笋子的喜爱,几乎达到痴迷程度,一道笋子炒酸菜成百吃不厌的美食。平江人世世代代勤劳、朴实的生活,能从家家户户晒“笋干”上得到很好的验证,不单是保存美味的最佳方法,而且是传承美食的极品境界。每到春天,人们会进山挖笋子,剥去笋衣,切去老蔸,经火煮熟、沥干、压榨等繁琐程序,十多天后汁液压干后,拿出来暴晒,直至成笋干。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将笋干拿出来浸泡,煮烂,再切成笋丝,做成平江宴席“十大碗”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因此,平江“笋干”是一道名贵的家乡菜,只有真正懂得生命中“清、淡、素、雅”的人,一生都保持着生命最为可贵的正人君子之品性!在跟随王正鹏先生考古期间,我记住了喜欢画竹子的苏轼、文同,还有郑燮的《墨竹画》,图中六分半书法及墨竹写法达到顶峰时期,加之对墨竹宗师的赞赏语,应是郑板桥绘画作品中的绝佳品。郑燮(16931765),有《板桥全集》,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代表画作为《兰竹图》,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皆亦以画法行之,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诗曰:“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郑板桥先生从栽竹到画竹,再到咏竹,再到写竹,用饱含一生之生命情恋去感受竹林之天然画景,成就诗、书、画相结合为一体的古文化艺术!这幅《墨竹图》一直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深,墨的浓与淡相交映,从乾隆己卯年至今,经历将近三百年的历史,画中竹子栩栩如生,虚怀若谷,坚仞不拔,掩映相照中,衬托出生命世界的顶天立地,清风亮节,浑然一体,成天地间“至真、至善、至美”之崇高思想圣境!

 

     人的生命时间是宝贵的,无论是在大山里采竹笋、吃竹笋、还是赏竹、画竹、写竹,都有着妙不可言的乐趣,在屋前屋后的竹林丛中,都有着我对竹与笋的痴如与热爱;有了它,能让生命容光焕发,满是自然世界的朝气蓬勃;有了它,能让生命长青不老,满是百园春景之盎绿;世界有了它,能让诗画成一体,独是人文艺术的意气风发;有了它,人生贵有胸中竹,独是竹简留下的万年文明与文化!宋代陆游写的:“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这比东坡:“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更加痴迷与热爱,只要看着这一片片竹林,顿觉人生都精神饱满了,十年不出门,也能忍受这样的饥饿,这是何等崇高的人文自然主义精神,在诗人眼里是溪竹的真、善、美,独与生命灵魂融为一体!跟随王正鹏先生长期考古鉴赏中,我一边学到了古文人艺术文化,一幅幅古艺术品之字画让人沉醉不已;一边跟随王正鹏先生如何画竹子,不单用浓墨、淡墨,还有用朱砂,两者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继承传统文化同时,带来文艺创新,成为考古鉴赏文化之最新亮点!獨曰:“石筍抽時萬仞間,竹枝飛舞百尋環。長青不老春風意,待我年年仿古攀。”

2022510日于紫竹阁

谷雨笋子肥(七律)_图1-2谷雨笋子肥(七律)_图1-3谷雨笋子肥(七律)_图1-4谷雨笋子肥(七律)_图1-5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