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诗人梅梅 //www.sinovision.net/?15109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艺----美丽的诗文像一朵格桑花,静悄悄地绽放在你心上!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化需要传承

已有 2440 次阅读2014-3-7 04:43 |个人分类:画家作家|系统分类:杂谈| 罗金海, 画家, 文化, 艺术 分享到微信

文化需要传承_图1-1

文化需要传承

罗金海/文/图

 

       什么是文化?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中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粱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粱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在结构上体现了“一”与“多”的统一,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是“一”,吸收各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是“多”;历代统治阶级“独尊儒术”是“一”,兼取儒、道、法、墨各家治术和容忍儒、道、佛三教并存是“多”。它们既构成中国文化整体,又各自独立存在,既包含成体系的理论形态,也包含以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民族感情、民族心理。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精神与精力是有限的,可是对整体素质的人陪养,是要国民达到一个全方面的提升,在精神品德方面的教育,在艺术文学方面的提升,是目前传承与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迫切的问题。

      诗歌是为了“言志”,兴、观、群、怨,事父事君;绘画是“助名教而翼群伦”;音乐的作用就更被重视,因为它“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从初中到高中是学生学习与成长最重要阶段,可学生与家长心里在乎的是成绩的高低,只在乎语、数、外重要课程的学习,而真正能通读古典诗书的人越来越少,玩手机,打游戏成了学生的通病,从小学代替学生的课外兴趣便是学习英语、舞蹈等一些通俗的艺术,完全失传中国特色的古典文化。我们所欣赏的墨笔字体继承者越来越少。满街都是印刷品的代替,文化越来越没有价值了,被繁华和富丽掩盖的一切,都找不到文化的最初品味。时下创作的艺术品还会是那样具有其思想价值?资本家与收藏家只会去炒作,越是稀罕之物,越是他们重视收藏,对于越来越轻浮的艺术家们,时下追求名利成为他们最终选择目标。

           古时候的人往往在艺术领域界是通行的,不是精通一项,而是多项全能全精,现代很少有艺术家能做到。第一,挑油灯看书吃苦精神没有了,相反代替的是学习机和电脑,更缺乏忘我的精神去学习研究,老师所教的往往是书本上古板的知识。第二,朗朗的读书听不到了,相反是枯燥的课堂知识,要学生死记硬背。很多艺术是在课堂上不具备有的,像古诗往往是一篇两篇来背诵,往往达不到吟诗所需的条件。第三传统的手艺越来越失传了,所有的都是用机器来代替,一个模子出来的物品,失去了所谓的艺术精璨。如篆的雕刻,很少看到这样埋头苦干的雕刻青年。第四,课外越读时间越来越少,学生思想越来越庸俗,智力开发越来越低下。在校很多大学生整天通宵的玩游戏,把赚钱当成毕业最终目的。从不把钻研学问放在第一位,而一旦结婚成家,更为了赚钱而赚钱,在价值精神上没有取向,为六十分的毕业证奋斗万岁。越来越有钱的人,选择更多的是让孩子去留学,究竟孩子能学到怎么的知识,估计是连孩子自己都不知道,更多的为了出国这个名校来炫耀自己的身份,达到知识水平越来越浅薄。为什么中国培养出来的大师越来越少,满腹经伦的更是找不到,文化不再是人们创造生活的首选条件。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题保留至今,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文化中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精髓之一。如书法的墨香渐渐在老去人的手里失传,看看书法家名人们孤独一身的生活,手下几乎没有陪养接班人,集于一身的传统书法艺术根本没有传给下一代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都不以此为然。笔者曾拜访过著名书法家任伟全先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为任伟全先生书写了“求真务实”的感慨言,曾获得过很多奖章和证书任伟全先生说过一句名言,他说:,“我们是用脑袋记文化,现在的年轻人是用电脑记文化,这就是我与年轻人的差别”。书法艺术真是到了穷山穷水的地步么?还是看穿了艺术在社会基根下达不到自己想要实现的价值,寒酸的书法艺术家让人深感到艺术已经在全民眼底下越来越贬值。所以孩子们根本不愿意学习父亲的知识,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是吃不到饭的,而且是没有价值的。基于这样一样观念,没有一个孩子来学习和继承父亲的书法,像任伟全老一辈的书法家艺术文化走到这里,没能更好的培养下一代,也都将就失去了最后的接班人。

       看一看读古诗的人,又能写古诗的人,在现代社会里能找到几个像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一样的真正诗仙?那些大诗人确确实实地正在努力做这项中国诗词研究会,可是能让更多的人来吟古代诗歌吗?一些学美术的画家,能像古代的画一样在上面作一首诗吗?还是能像吴昌硕大师一样在艺术界全能行通吗?诗、书、雕、画全方面的发展,那些单是几句语言不通的词组摆在诗刊上,或是自己掏腰包出书就能能说出自己是一位作者、诗人。一窍不通的诗句越来越让人读不懂,看不明白,能全部读到所艺术所释放的能量么?艺术不能全面发展的人才,无法在传承与发扬上实现全能人才,也无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昌盛。社会越来越重视经济的发展,工业上的发展,农业上的发展,可是没有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的陪养越来越庸俗,精神完全达到一种低能的壮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腐败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毒的食品,都是人思想教育的失败,官与民的勾结就使这个社会满目琳苍,越来越多的人思想满是拜金主义。

       政府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应该是值得一件高兴的事情,因为走在社会里的人没有了文盲。可是满世界望去,不是压在工厂里干活,就到地里种田,形形色色的商人,拥拥挤挤的上班族,辛辛苦苦的打工族已经是整个社会,人们越来越觉得现实的意义是让自己更有舒适的生活,越来越觉得富裕就是所谓的幸福生活。为房为车已经是沥尽心血,再也没有精力从事艺术领域的取向了,所以更多的人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宝,除了要学书本上的知识外,没有人去教中国文化传统的知识。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孔子的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精神支柱和道德源泉,富有和强大又能意味着什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价值观方面的丰富精神财富,诸如天下为公、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崇德重叉、仁爱胸怀的道德情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争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宽容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澹泊明志、君子慎独的自警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超越功利、崇尚节俭的生活态度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希望在青少年身上。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下承传五千年,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因此,在时代今天的我们,就更应该努力传承传统文化,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文化需要传承_图1-2

梅梅创作第一副水墨画《春日》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