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laowantong203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4980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带一路”国际舆论中的美国谋略

热度 2已有 1737 次阅读2019-2-22 05:39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一带一路”国际舆论中的美国谋略
10月26日,奥巴马的故乡肯尼亚直飞纽约的航线开通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了该国总统肯雅塔。
记者同志很快就把话题引到了中国贷款上,希望肯尼亚领导人痛陈中国的“债务陷阱”(debt trap)。
但这位总统先生跟他谈笑风生,说我们的确是找中国借了钱,可也同时找你们美国借了钱啊,还有日本和法国都借了,你们媒体怎么就只盯着中国呢?
(CNN:肯雅塔总统称要把肯尼亚带入新的层次)
无独有偶,11月2日,德国前联邦议院议长诺贝特·拉默特访问纳米比亚,见到了总统根哥布,同样向其表达了对中国在当地影响的担忧。
然而根哥布当场对中国投资表示“欢迎”,还提醒德国人“不要低估我们的智慧”。
(根哥布总统说不要小看我们的智慧)
西方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一直就有报道和评论,但是今年(2018)以来,西方的智库、媒体和政客似乎突然对其中的“债务”问题有了特别的兴趣,他们经常诉诸表达的一个词就是“债务陷阱”。
“债务陷阱”从何说起
回溯一下国际媒体的报道路径会很有启发意义。美国媒体最早开始关注上述“债务问题”。
比如在2016年,自由亚洲电台发表过一篇老挝找中国贷款建铁路的报道,提及某匿名老挝官员声称对“债务风险”表示担忧。只是在当时的报道中,债务问题只是一个非常小的话题点,没有得到今天这样的密集关注。
(自由亚洲电台:“他没有说金融危机和高债务的风险,项目完工之后,这类风险将在老挝蔓延。”)
2017年12月20日,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布拉玛·切拉尼教授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债权帝国主义》的评论文章,称中国贷款给多个国家、推动基建项目,中国迫使这些国家为避免债务违约,痛苦地选择让中国控制本国资源,并丧失本国主权,如同落入“陷阱”。作者将中国描述成“一个新帝国巨人,用天鹅绒手套隐藏着铁拳,压制着那些小国”,惊呼“从阿根廷到纳米比亚再到老挝等许多国家陷入债务陷阱”。
“债务陷阱”一词随之滥觞。
3月4日,位于华盛顿的美国智库“全球发展中心”发布报告《从政策角度检视“一带一路”倡议中债务的影响》,提出巨额债务在项目落地国家导致的金融风险等问题。
(全球发展中心:《从政策角度检视“一带一路”倡议中债务的影响》)
3月5日,CNN进行了跟进报道,搞了一个“大新闻”,称中国的计划就是让小国欠中国的钱,好对它们施加控制。
(CNN:“一大担忧就是,如果有国家偿债困难,中国就处于有利地位,可以影响该国战略决策,或者甚至控制重要基础设施。”)
3月6日,时任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访问非洲,并发表演讲,将中国在非洲的作为批判一番。
蒂勒森说中国虽然在非洲有很多投资,但是“这些投资没有能力填补非洲的基础设施差距,却会导致堆积如山的债务,只能创造很少的工作岗位,如果有的话”。中国在非洲的项目“鼓励依赖,利用不透明的合同,掠夺性的贷款和腐败的交易,将当事国淹没在债务中,削弱它们的主权”。
(美国之音:蒂勒森称中国在非洲的作为“鼓励依赖”)
久违的“大国竞争”
3月7日,美国之音针对蒂勒森访问非洲、美国的非洲战略等问题发布评论文章,调子定的很高,将中美(还有俄罗斯)在非洲的经贸竞争放在了“大国竞争”(great power competition)的背景下端详。文章将中美的贸易冲突定性称“路线斗争”,中国以投资和贷款作为武器,绑架非洲国家,扩张自己的影响力,同时试图阻止美国介入非洲。
(美国之音:美国在非洲面临来自中国、俄罗斯的越来越大的挑战)
此处必须说明一下,所谓“大国竞争”的提法是有来头的。
去年12月18日,也就是在印度学者提出“债务陷阱”概念的差不多同一时间,美国政府发布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大国竞争又回来了”。而美国的竞争对手正是被报告称为“修正主义”国家的中国和俄罗斯。该报告由白宫发布,每4年一次,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中长期规划,地位非常重要。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白宫报告一发布,就好像是中央定下了调子,美国政府各部门自然都要围绕着针对中国的“大国竞争”开展工作。蒂勒森批判中国在非洲放债,是为了推销美国的非洲政策,降低非洲贸易和投资的壁垒,建立“美国、非洲关系的坚实基础”。虽然蒂勒森不久后就离开了川普的内阁,但是白宫政策没有变,国务卿访问非洲渲染中国债务危机论,这属于职务行为。就在川普政府的非洲政策曝光之后,各路媒体关于中国债务的报道也多了起来,密集的媒体关注延续至今。
不过回溯起来,白宫报告和印度那位学者,到底谁抄了谁的创意,恐已成历史悬案。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涉及诸多议题,为什么美国单独对债务议题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关注呢?
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欠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巨大的需求,却天然缺乏建设资金。中国参与的工程项目又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耗资巨大,项目落地的国家只得通过向中国贷款来维持项目。
对于中国来讲,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贷款,是投资的一种方式。贷款由中国的银行机构给出,由于对项目可靠性的需要,往往又被用于招募成熟的大型中资工程建设企业。而项目落地国也往往会在项目建成后的运营阶段让出一些权利给中方,作为贷款的条件。比如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到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的蒙内铁路就是如此。该项目耗资33亿美元,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资金的90%,肯尼亚政府提供10%,中国路桥集团实施建设,如今项目已经完工,中方会继续经营6年。
(新华网:蒙内铁路)
可以说,贷款是盘活“一带一路”项目的关键,是项目成立的发动机。没有中方提供的贷款,项目就无法落地,当地国家的基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中国企业就无法“走出去”,中国标准的出口也无从谈起。
美方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集中火力谈论“债务陷阱”问题。因为,只要当地国家对中国贷款产生恐惧心理,不找中国借钱了,中国的项目自然就进不去了,相当于点了“一带一路”的死穴。
一切的热闹,的确体现出的还是“大国竞争”的冷峻思路。
一份又一份“智库”报告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更多的力量加入“战团”。
美国国务院委托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详细的研究,研究成果就是5月24日出版的《债务外交》报告。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债务外交》)
该报告的目的是分析“债务外交”的未来:哪些国家容易受到中国的胁迫;美国的战略利益将受到何种影响;以及美国政策制定者如何减轻该战略的影响。
报告称中国打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幌子,以经济发展为口号,让当事国陷入债务问题,实则背后有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那就是利用“珍珠链战略”解决“马六甲困境”并在南亚重要贸易路线部署力量;破坏以美国为主导(基于南海争端)的地区联盟;令中国海军突破“第二岛链”进入太平洋。
该文引用了以往一些媒体的报道,包括前述VOA的相关报道,“全球发展中心”的报告,还提到了蒂勒森访问非洲的演讲等等。
随后再次是密集的媒体跟进。
6月25日,《纽约时报》发表长文,详细解读中国如何获得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99年租期一事。文章称正是巨额的债务让斯里兰卡政府不得不放弃部分主权。
(《纽约时报》:中国如何得到斯里兰卡的港口)
8月3日,16位美国参议员向美国财政部和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开信,请这2个政府部门关注中国“掠夺性贷款”的问题。信中引用了全球发展中心的说法,称23个“一带一路”项目落地国家有债务风险。中国将贷款“武器化”,要建立“最终由中国统治的世界经济秩序”。而美国必须阻止中国的企图。
这些议员中有我们熟悉的共和党反华专业户马克·卢比奥,也有来自民主党的福蒙特州参议员帕特里克·李奇,可以说在利用这一话题来杯葛中国这一点上,他们真正做到“跨党派”了。
(美国参议员的公开信内容:“‘一带一路’的目的是建立最终由中国统治的世界经济秩序。”)
8月17日,《新西兰先驱报》称中国正在用贸易和债务建立一个21世纪的帝国。当时马来西亚新总理马哈蒂尔访华,叫停了高铁项目,《德国商报》说这就是为了防止跌入债务陷阱。而自由亚洲电台则表示,这是在抛弃“一带一路”,向美国靠拢。
(《新西兰先驱报》:“一带一路”:中国的21世纪帝国)
9月2日,自由亚洲电台称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正在遭遇重大挫折,因为多个国家抗拒中国的项目,担心被债务压垮。
9月9日,法广发文称中美之间是“路线之争”。在中国看来,“一带一路”只是经济建设项目。但是在美国眼里,这属于输出“中国模式”,是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在世界的扩散,与美国领导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相对立。中国的成功必然意味着美国及其发展模式的失败,所以美国必然要动用国家力量来阻挠中国。
10月11日,CNN报道了塞拉利昂取消了中方参与的价值3.18亿美元的机场建设计划,并再度批判中国的“债务外交”政策。
(CNN关于塞拉利昂取消机场项目的报道:“债务陷阱外交”)
10月16日,兰德公司发布《“一带一路”的黎明》报告。这是在美国陆军太平洋司令部(隶属于美国印度-太平洋司令部)的委托和资助下的“中国在发展中世界”(China in the Developing World)研究项目成果。
说了这么多,“债务陷阱”问题的媒体传播路径似乎已经梳理出来了。
“美国国际媒体署”
2018年初,美国之音的上司主管机构“广播理事会”(BroadcastingBoard of Governors)启动“龙的触手”(Dragon’s Reach)项目,专门跟踪搜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种资讯,并加以整理和报道。
(BBG网站上关于“龙的触手”项目说明)
这是BBG网站上关于“龙的触手”项目的介绍页。说的已经很清楚了,就是要“整合资源、增进合作”,以“仔细审视‘一带一路’正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重塑地貌并改变地缘政治均势”。关于“一带一路”,国际舆论中已流行的“环境破坏论”、“经济掠夺论”、“地缘扩张论”、“规则破坏论”,以及“债务陷阱论”,显然都符合这种仔细审视的目的视角。
为了更好地汇总媒体,该项目还专门建了一个网站叫“重夺丝路”:
http://silkroadregained.com,属下5大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都在上面。
( “重夺丝路”网站首页,展示“龙的触角”的标题)
(广播理事会下属5大媒体,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马蒂广播电视台、自由亚洲电台和中东广播网。)
我们知道,美国媒体以私人媒体为主,比如被川普批判的假新闻媒体CNN。但是美国政府也用财政拨款养着一批官办媒体,比如我们熟悉的美国之音(VOA)、自由亚洲电台、自由欧洲电台等,这些媒体设立于冷战期间。它们的上级管理部门即是“广播理事会”。
(图:自由亚洲电台网站首页)
为了更好地整合媒体资源,广播理事会2018年8月更名为“美国国际媒体署”(U.S.Agency for Global Media)。这个“美字头”机构平时不见诸报端,却大有来头。其前身广播理事会成立于1994年,在2016年以前,部门设置9位理事,其中8人由总统提名、参议院确认的方式产生,另外1人由美国国务卿兼任。2016年,机构改制,设置“首席执行官”作为部门领导,由美国总统提名、参议院确认产生,任期3年。现任首席执行官是约翰·兰辛,此人长期在私人部门工作,进入广播理事会之前是斯科利普斯网络集团(Scripps Networks)总裁。
(美国国际媒体署网站首页)
从人事安排上,可以看出这个机构的地位之高和受重视程度。可以说,它是美国全球媒体谋略的大脑,是美国政府战略的执行机关
另外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出这个机构的地位和性质。在美国,政府机构的改革需要依靠国会立法来实施。2016年,该机构改制的法案条文是写在当年的军费法案中的,即《2017财年国防开支法案》(编号 114届国会H.R. 4909 )。
由此观之,在美国的政治建制中,这个媒体管理部门是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机构。
(《2017财年国防开支法案》中关于改制的部分:设立广播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职位)
这样的一个部门,它的领导的任命还需要军费法案来确认,说它是贯彻政府意志的“外宣指挥部”恐怕并没有什么问题。
假如这个“指挥部”恰巧盯上了“一带一路”,则前述在“债务陷阱”问题上,官方、智库、媒体的那种协同互动,或许可以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平日里,被川普骂“假新闻”的媒体和美国政府经常掐架,民主党和共和党倪墙,但在重新擎起“大国竞争”的旗帜时,他们可都是认真的。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