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文革】 十六条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革命的决定》,《决定》共分十六条,阐述了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目的、斗争对象以及采取的方式和有关的政策规定。《决定》说:“当前开展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一个更深入、更广阔的新阶段。”“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决定》说,党的领导敢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将决定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命运。《决定》申明:“党中央对各级党委的要求,就是要坚持正确领导,‘敢’字当头,放手发动群众,改变那种处于软弱的无能的状态。”《决定》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取任何包办代替的办法。”“要充分运用大字报、大辩论这些形式,进行大鸣大放,以便群众阐明正确的观点,批判错误的意见,揭露一切牛鬼蛇神。”。《决定》说,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必须严格区别各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文斗,不用武斗。警惕有人把革命群众打成“反革命”。决定说:“文化革命小组、文化革命委员会和文化革命代表大会是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自己教育自己的最好的新组织形式。它是我们党同群众密切联系的最好的桥梁。它是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权力机构。”决定还就教学改革、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相结合的部署问题,抓革命促生产等作了规定。《决定》最后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行动指南。十六条对于如何开展文化大革命做了十分全面的战略部署,基本的方针路线政策一览无余,也十分清楚。就是这个文件的基本精神,始终是文化大革命的灵魂,是所有阶段的斗争及其策略的总指导。
十六条下发以后,文化大革命烽烟四起,立即出现了全国性的学习的高潮。虽然各级党委、政府机关被先后冲击甚至瘫痪,但是红卫兵、造反派组织仍然遵循着文件的要求指导推进运动的发展。十六条被广泛印刷成了各种各样版本的小册子,成为人人必读的法宝、运动的指南。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各级党委职能被弃之一旁以后,全国的红卫兵、造反派组织都几乎成为了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的直属部队了,他们谁也不听,就听中央文革的。后来的运动的实践表明,全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十六条进行,发生了很多的偏差,当时的那种无政府状态,纠正起来也十分困难。到处都是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红卫兵,谁敢同这样一群人说理啊!放手发动群众,说起来容易,真的放了手,局面是很难控制的。各地陆续出现的背离十六条的一些做法甚至违法的行为,实际上违背了中央的初衷。各个地方各个单位都有一批心怀鬼胎的人,“为了打鬼借助钟馗”,打着文革的招牌,干着捣乱的勾当甚至借此机会大泄私愤。我们那个地方有一句俗语,叫做“头茬水儿没好鱼”,意思就是运动开始之时异常活跃的头面人物有很多是投机者或者心怀叵测者。运动发展的实际看,有个别的人确实如此。
十六条是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这些当年亲历文革的人,对于这样一个文件真的是烂熟于心了。参加运动几乎每天都要运用到它。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六条,更是每一个人的天职。我们是一所比较偏远的所在,虽然每一步都能做到“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但并没有一些大城市里那种如火如荼、烽火燎原的运动形势。每天通过报纸、广播关注着呼应着全国运动的发展,所谓“你们要关心无产阶级文化的革命运动,要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其实在当时的政治氛围里,绝大多数的人每个人都是从心底里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