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特色” 理论究竟是些什么?(之十二)
——借发展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扭曲
曹子文
2018年4月5日
邓小平在他的所谓理论中,总是强调生产力的问题,也正是要借此来否定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思想,从而否定毛主席领导的27年的全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而否定马列主义,也从而顺理成章地抛出他的“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路线之“特色社会主义”邪论。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鉴定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据。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邓小平的这些所谓理论,我将邓在他的著作中最突出的一些生产力记述列举如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卷P116;②“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卷P63、137;③“社会主义的第一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3卷P227;④“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三卷P130。⑤“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3卷P134。⑥“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3卷P137;“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二卷P311;“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社会主义阶段要发展生产力”3卷P157、171;“要发展生产力,经济制度改革是必有之路”3卷P138,⑦“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3卷P149;⑧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3卷32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卷P373。
要明白邓小平所说的发展生产力问题,就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生产力,进而清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要明白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中占什么地位,然后才要明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生产力,用咱们中国老百姓的朴素语言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劳动生产能力。详细点说,生产力是人类解决社会同自然界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亦是人类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过程中的各种驾驭能力。所以,是任何社会制度的任何阶级都要谋求发展的手段,不只是社会主义谋求的手段。
生产力是包括能动的人的劳动力和被动的生产资料两个部分的。不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人类将要奋进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只是人类创造财富或改造世界的条件和手段,不是人类想要达到或追求的创造财富的始终目的。比如,从手工劳动的农具到现代化的机器、电器的现代生产力设备,只是劳动生产的手段,而收获粮食等食物才是人类想要获取的目的;再如从古到今的所有交通工具的发展,都是被利用来完成行程而达到目的地的驾驭条件和能力。
不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以致将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共同要求或共性,都是要发展生产力的,并不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有的要求。
所以,也不论是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抑或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阶级,只所以重视发展生产力,是在维护他们掌控或驾驭生产力服务的生产关系而已。
讨论生产力必须要涉及生产方式,因为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或独自游离于生产方式的。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所以,生产方式的发展才是人类要谋求发展的全部根据。但必须明白,构成生产方式中的物质内容生产力和社会形式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在统治或驾驭着生产力的,不是生产力来统治或驾驭生产关系的。
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主席特别强调:“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关系改变以后” 《毛泽东文集》8卷P131—P132。毛主席上述的这段话,就是说,在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是矛盾的主导方面,而生产力永远处于矛盾的服从或服务方面。生产关系在一切社会中或生产方式中,处于意识主导地位,这是所有社会具有的共性,不是如邓小平所胡言的社会主义的“第一任务”、“根本任务”、“ 中心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好像其他社会就不发展生产力了。所以,邓小平的“特色”理论是有意识地回避了生产关系这一最根本的阶级属性。
毛主席于1956年1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也确实说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有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文集》7卷P1。
毛主席这段话的第一句,即“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是理论表述的侧重。表面看来和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似乎相同,其实只要从语法或词章逻辑上去对照解析,就会发现,邓小平正是在这类话上做了文章或用心的——关键性是在“解放”和“发展”两词义上。
一,毛主席的“社会主义革命”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阶段”、或“社会主义的任务”、或“社会主义优越性”所指的历史背景、阶级性质、各自的内容和目是决然不同的。毛主席的“革命”性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阶级属性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劳动者阶级所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而邓小平的“阶段”、“任务”或“优越性”是指解散公有制,重新实行所谓的承包经营之私有制。意即取缔社会主义的阶级“革命”性,而且还颁诏“不许争论”“姓资姓社”之 御旨。
二,毛主席的“社会主义革命”是有“目的”性的,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阶段”或“社会主义优越性”是指“最根本任务”性是背离目的的。从思维逻辑上来解析,任务是为目的服务的手段或措施,至于这个手段或措施为何目的,这才是就有待于解析的问题。
三、毛主席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而邓小平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个带有阶级属性的“解放”和一个无阶级性的“发展”两个词组,这才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用词有出入的根本所在。
毛主席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体化的不可分割之统一体,即经济建设和政治革命是同属于劳动阶级的任务,而且是以政治促经济,是政治指导经济,也可以说,阶级斗争属性的政治革命决定经济任务,以革命指导建设。如是,经济建设就是为了兑现或实践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目的——解放工农劳动者为主体的生产力。
毛主席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阶级斗争,谈到‘结构改革论’”,说:“生产关系不改变,生产力就得不到解放。生产力的首要部分是人,是劳动者,是工人和农民。为了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就要推翻上层建筑,改革是不行的,要革命” 《毛泽东年谱》5卷P P183、353。“我们这些国家,如果不进行阶级教育和阶级斗争,不同右派和修正主义划清界限,那末再过十年、二十年也会出赫鲁晓夫” 5卷P230。
“生产关系不改变,生产力就得不到解放”。如是,这就回到了前面已经阐述过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一统一体的生产方式上去了。也就必然要回到共产党革命的目的是为什么的根本宗旨上去了。
那么再来解析邓小平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了。按照毛主席的思想来判断,改变生产关系就是解放生产关系,也只有首先解放了生产关系,才能涉及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首要部分是人,是劳动者,是工人和农民”。改变或解放以工农为主体的生产力,是“为了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而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是在解散毛主席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生产资料,如解散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退回到解放初的小农经济,转让全民所有制的工厂矿山等归私人经营,逐步驱逐产业工人脱离公有制基础而变为被雇佣者。邓小平把由原来在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管理下的劳动者,改变为个体的或被雇佣的劳动者,才叫做“解放生产力”,农村分散的的小农经济竞争和城市的被雇佣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竞争,就是邓小平的所谓“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所有这一切,就是借助市场经济的杠杆来驱动个体经济竞争和被雇佣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竞争来发展生产的。
那么,这样能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吗?邓小平明确地设计说:“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三卷P149—150。如是就涉及到了,如何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了。邓小平多次强调说:改革开放 “我们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邓选》二卷P405;“中美关系有一个好的基础,就是两国在发展经济、维护经济利益方面有互相帮助的作用”《邓选》第三卷P332—333。
对于邓小平的这些设计效果,在前文(之三)《邓小平求助外国“帮助”的特色理论》中已经解析过了,即经过40年的检验结果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显著的阶级剥削,不但是国内的阶级剥削而导致了最严重的贫富两级分化,更严重的是整个民族倍受外国殖民剥削而导致资源被劫一空和财富外流罄著。
邓小平的这种求助外国“帮助我们发展经济”的设计和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中所配合的“为了使邓小平的改革不致夭折,美国和西方国家理应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坚决控制受我们帮助的所有政府的经济行为” P307、352,正在实现尼克松的“我们应该帮助那些正在为防止共产主义胜利和推翻共产主义胜利而战的人们”P376。
这就是邓小平之对“姓资姓社” 所以“不争论”的御制,回避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而只强调发展生产力来达到共同致富的之物质利诱的当今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走向了剥削畸形的结果。
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么认识和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在有人剥削人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下,任何先进的生产力也不能给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阶级这一最主要的生产力以任何利益。相反,愈是先进的生产力如“机械增加了资本榨取的人身物质,增加了资本榨取人类的范围,同时,又增加了资本的榨取程度”。也就是说,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生产设备)更具有隐蔽的、高额价值的剥削效用。《资本论》从第一卷的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开始,就在阐述由于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工具(设备)的改进,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对剩余价值的创造。而这种价值的创造,实际就是压缩和排挤活的劳动生产力的雇佣,由原来的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发展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就是马克思说的:“…由必要劳动转化为剩余劳动的方法来生产剩余价值,……,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然后才能把劳动的生产力提高,并由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把劳动力的价值减低,从而,把再生产这个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日部分都缩短”p308。这就是先进生产力更具有隐蔽的、高额价值的剥削效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说:“政治经济学是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P189。而恩格斯这里所说的 “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不是指从属于生产关系的那个被动的生产力,而是指在生产关系掌控下的人的劳动力创造出来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方式或分配关系。由是恩格斯指出:“随着分配上的差别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差别”P187。因为生产关系涉及到了阶级、阶级斗争——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调整生产资料占有与生产力(工农大众)的分配关系以及与之相应意识形态,就是阶级斗争之根本性质的问题。而改革开放正是在改变、修正原来共产党的生产关系,即改变公有制的科学社会主义为私有制的特色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邓小平就是用生产力发展来掩盖生产关系的发展。因此,在大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当今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可能为出卖劳动力的广大雇佣工农之生产力谋发展的。
关于涉及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问题值得注意。邓小平以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先进生产力来掩盖落后的生产关系,是他“特色”理论的构成。马克思在《资本轮》上卷P675中指出: “科学愈在生产上当做独立的力量,归并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就要以同一比例,失去他在劳动过程上的灵活力;他们进行的条件被歪曲了,在劳动过程中,他们不得不服从卑陋而极其可憎的专制;他们的全部生涯,转化为劳动时间,其妻儿也被曳引到资本轹杀车轮之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社会主义》中也指出:先进的生产力,“成了资本用来对付工人阶级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劳动资料不断地夺走工人手中的生活资料,工人自己的产品变成了奴役工人的工具”, 所以说,任何先进的生产力都不会给操作先进生产工具的雇佣劳动者带来任何福利或解放。此其一,其二,因为任何先进生产力都是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关系的,所以,生产关系的先进与否才是判断被受制的先进与否的生产力之前提条件。是和毛主席说的“生产关系不改变,生产力就得不到解放”或“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关系改变以后”是一致的。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的其他经典论著就是在阐述这个基本原理的。
从上述毛主席和马恩二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阐述,并对照中国特色存在的现实社会关系看,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是以发展生产力来偷换生产关系之概念来欺骗人民的,所以是虚伪的、荒谬的,是对马列毛主义的修正或篡改。
四、以改开40年来的社会存在来检验其生产力理论:
1、将公有制的生产资料和产业工人生产力作彻底分离
自邓小平以来,历届特色执政者,他们所认可的生产力成分中最根本、最主要的、能创造使用价值和资本(剩余价值)的具有能动的生产力,是代替他们统治社会的具有科学技术的少数管理者人才,作为他们生产发展的主要生产力了,而把占绝对劳动生产力的大多数处于生产第一线的雇佣工人队伍,只作为榨取剩余劳动的群体了。
也正是邓小平借助改革之忽悠,第一次清理了产业工人阶级,先后把7000多万工人阶级驱逐出工厂,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的公有制生产资料作了逐步分离,进而将公有的生产资料借组合和承包转化为私人资本,从而形成现实的贫富两级分化。这就是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之基本原理。这就叫“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这就是经济制度改革的必有之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如此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上P590中指出的:“劳动生产物与劳动自身的分离,客观的劳动条件与主观的劳动力的分离,乃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事实上的基础和出发点”。
邓小平理论,既然把作为社会最根本的产业工人生产力都在设法逐步消减、清退、分离出了赖以生存的公有制生产资料(工厂、矿山、土地等)之基地,不但没有解放生产力,而且是在剥夺作为广大工农生产力的生存前提,把罪恶说成是善举,把剥夺说成解放,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独有的创新。
2、在外资和私人企业打工的工人队伍,受到残酷压榨和剥削。
①再现了《资本论》中所述的对工人的虐待。大量使用廉价的童工和女工,做工环境恶劣,工伤事故不予治疗,这类的事例年年有,经常有。如2016年11月25日旗帜中流网一篇题为《常熟童工,比黑砖窑更黑的特色“包身工”》、2016年11月22日春城晚报的《网曝江苏服装厂童工黑链》的报道,就是实例;富士康的十三跳事件也是一典型案例了,此类案件枚不胜举!
②改革开放以来,常年地或连年地拖欠工人工资,不是局部地区、局部企业,而是形成全国性的长期惯为了。从而逼得工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案例比比皆是;
③当有的工人为讨要工钱而壮着胆去请愿时,而共产党的执法机关则是动用警察、法院以镇压、逮捕、判刑来维护剥削、压迫工人阶级的这一掌控生产力的资本家的。如2016年3月16日四川阆中市(人民)法院对8名讨薪农民工进行“公判”,就是罪证!这在全国是屡屡出现的案例。
3、严重的旷日持久的三农问题,更典型地显现出对农村生产力的摧残。
①走私有化道路是从农村开始的。首先解散了人民公社这一已经成功并稳定的集体化形式,将公有化的土地,借“承包责任制”之改革借口,强行分给个人私营,复辟了封建的小农经济。其土地承包制是一场使农村、农业和农民“去组织化”的改革,而近年来顶层设计的 “ 所谓‘土地确权’的本质就是土地私有化”,所谓“土地流转”就是进一步把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转变为可交易的收益权和所有权(即土地确权),彻底瓦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所以,又倒逼出来了如罗兴廉给中央领导的一封信《还是要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浙江县缙云县十八位新老农村基层干部,联名倡议强化土地集体所有权》等申述。
②扶劣不赞优、助私不助公是邓小平“特色”理论一大特色。学者何干强在《公有制主体地位已严重动摇,振兴公有制经济刻不容缓》一文中说得很忠恳:目前我国推行的发展农业的措施,“只是笼统地提出‘以农民为主体’,没有提出‘以集体农民为主体’;在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只提集体土地‘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却没有对长期坚持‘三权’统一的全国农村先进集体经济组织做出应有的肯定,也没有提出对他们的鼓励政策。实际上,像南街村、刘庄、华西村等一批分布在全国各地农村的先进集体经济组织,尽管没有‘三权分置’,但在实践中却能坚持科学发展、共同富裕,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光彩业绩,理应把他们作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榜样”,不应该隐瞒、冷落、回避。那么,改开以来这个特色执政者们,为什么主动、积极、大力地去关心代表小岗村这样伸手要钱的私有化的三农典型,而竟然无人关心、过问始终靠自力更生和走集体化共同富裕的全国诸多先进三农典型呢?如此这般的事实对比,这还叫发展生产力吗?
邓小平的“特色”理论,就是发展私有制的剥削生产关系,不但不能解放劳动大众的这一生产力,甚至是在束缚和压制这一首要力了。所以,毛主席说“生产力的首要部分是人,是劳动者,是工人和农民。为了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就要推翻上层建筑”。
综上所说,不论邓小平怎么巧妙地表述他的生产力理论,并说在20世纪末一定要实现全民小康。但40年后的现实是,习近平总书记竟然还须尽力以精准扶贫来解决现实的国民困境,还须重新提倡被邓小平扭曲了的毛泽东思想,尤其是提醒全党和国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政治醒示,就是对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特色理论之婉转纠正或微妙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