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魅力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工具。毛泽东博览群书,语言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语言准确、有力、风趣,又能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风格:有时幽默风趣;有时像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有时又像黄河巨浪,催人奋起,感染力和鼓动性极强。
毛泽东在闽西时,有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提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不是用什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道理去解决,而只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形象、通俗而又富有哲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当时,有的干部汇报说搞不清参加“三合会”、“三点会”等帮会组织算不算土匪时,他明确指出:参加这些帮会的,除少数会道门头子外,大部分是穷苦人,他们生活困难,没得吃,有的也会自发去抢地主豪绅的东西,但他们不是土匪,不能打,要团结,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孤立和打击真正的地主豪绅。说到这里,毛泽东摊开手掌,做了个手势,启发大家,你们说是这样打出去有劲?还是——他又把手掌紧紧地握成拳头——这样打出去有劲?得到大家肯定答复后,毛泽东又形象地用散沙和湖泥作比喻,进一步向干部强调团结之重要。他说,群众没有组织起来,没有团结起来,好比一堆散沙,缺乏力量,我们要用湖泥把这堆散沙胶在一起,捏成一团,这就团结得很紧,不会散了。
1928年朱毛会师,毛泽东讲,红军不光要打仗,还要发动群众,组织学习,即向工农兵学习。同时,他用柳宗元的黔之驴故事,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自己是洋包子,瞧不起本地的土包子干部。毛泽东一边讲,一边装作老虎观察毛驴的样子,大家被生动的讲演逗笑了,从而悟明了深刻的道理。
为了给大家讲明革命道理,毛泽东借用了张果老下华山,去蓬莱阁朝圣这个故事说,这个人不是凡人,是个仙家,所以,他骑毛驴和我们不一样,是倒骑。走着走着,遇到仙人吕洞宾,问张果老去何处?张说去蓬莱。吕洞宾惊诧地问:蓬莱在东,你骑毛驴向西,怎么能到?张果老生气了,认为自己有理,反驳道:我的脸是朝东方蓬莱的!毛泽东讲完,接着说:想要革命的人,如果路线方向不对,革命还是不能胜利的,张果老虽面朝蓬莱,但路线错了,永远也到不了。大家受到很大启发。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队战士大多是不识字的农民,毛泽东很注意用简单明了的词句来阐述革命道理。一次,他对红军战士说,我们是革命队伍,所以,要懂得革命的道理。马列写了很多书,一下子掌握不了那么多,我现在只讲“二三四”三个字的道理,要求大家记住。二是指两种战争。古今中外,不断打仗,打来打去,只有两种,一种是正义的,一种是非正义的,我们共产党人要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反革命战争。三是指三大纪律。他强调,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没有纪律不行,否则,不能统一行动,不能打胜仗,更不能侵犯工农利益,哪怕一个小小的鸡蛋也不能拿。四是指革命军队除了打仗,消灭敌人之外,还要做好四件事,第一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群众;第二建立工农武装,主力才会有后备军;第三是建立革命政权,和国民党对立起来,用老百姓的话讲,建立我们的埃(苏维埃)政府;第四是建立地方党组织。这个“二三四”的道理,好懂又好记,一下子就被战士们掌握了。
毛泽东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用幽默、诙谐、形象的语言将革命的大道理寓于中国的民族形式、风格之中,使广大干部群众把马列主义和哲学变成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这正是中国化的马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