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
已有 760 次阅读2017-9-30 06:16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关系是“什摸”
人论本能,在陆地上跑不过马,在水中游不过鱼,在树上爬不过猴,在空中飞不鸟,但凭智慧却“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关系就是形而上者,属于无形之智。
虽然,我们天天都在跟关系打交道,却不知道它是什么?因为,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从正面看世界,哪山是山,哪水是水,任何事物都没有帖上关系的标签,现象界犹如一盘散沙,各自独立;然从事物背后来观,任何事物变化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有一个“从所来”,而关系就是万物“从所来”的一根无形纽带。老子把它描绘为:“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段话大意是,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
经验表明,事物变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有规可循。例如,我们从潮夕中发现了月球与地球存在着引力关系;人从草木荣枯过程中,找到了植物生长规律;而从候鸟去来过程中,又找到了气候变化规律等。事实证明,万有宇宙盘根错节,千丝万缕,此有故彼有,故关系存在毋容置疑。
关系是一种隐性形式的表现,存在有千姿百态。如父子关系,同事关系,平衡关系,对应关系等等。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人能认识事物的复杂关系。例如,古代《尚书》发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佛学提倡对治;西哲认为,要找到事物对应关系;而我们常说,要把握事物的关键点。顺便说一句,人类社会关键点之一,也是自私与自爱的问题。简单说,所谓自私是相对公而言,自私行为是挖他人之肉补自己之疮,我们应当横眉冷对千夫指;然自爱则属于自我保护,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
老子云:道乃“众妙之门。”用现代语来诠释,即道包括了物与物、物与心和心与心三大类关系的总和。而科学家把整个世界划分为:纯粹的自然界和人化世界两大类。大智启示,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之效。
我国学者早已人发现,人类历史本身属于人创造,可历史唯物主义却硬说历史属于客观存在,令人痛心疾首。
关系究竟是具体之物,还是心灵的产物呢? 笔者认为,关系不是自然界一个具体的单子,实际上,它是一个复合概念,属于心物一元共建的产物。比方说,一个巴掌打不响,它是靠左手掌与右掌手相拍,才产生了声音,传播到耳朵,而这个声音所形成的整个过程,具有不可分性。可见,所谓抽象的“在”,说明是我们在抽象世界,而不是世界在抽象我们。客观存在论却认为,物质和时间等独立意识之外,属于客观存在。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把人化世界与纯粹自然界划等号,把抽象存在与真实存在混为一谈。
周立伟/院士在2016年1月8日发表了一篇《光与爱因斯坦—纪念国际光年》一文中讲,“时空这个实在,是爱因斯坦发明的、闵可夫斯基描述的。闵可夫斯基把空间的三个坐标和另一个坐标-时间联结起来,建立了四维时空观。”那时间究竟是存在,还是实在呢?“在莱布尼次看来,时间是从事件引出来的,所有同时性事件构成了宇宙的一个阶段。”大家知道,水果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物,而是人为了方便,从植物观念中抽象出来具有水果共性的产物,那我们怎么可把抽象存在称之为真实的实在呢?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是独来独往,但知识却是以公知为标准。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存在与实在有着细微的区别。我们通常认为,水中月镜中花,虽为存在,但非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辩证唯物论的物质观,是依列宁的物质定义为蓝本,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众所周知,哲学范畴属于抽象概念,而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着任何抽象物体,而唯有人为的语言、文字、符号或图案,才具有抽象意义。问题出现了,人不能抓着自已头发离开地球,当列宁用人为的物质名相去标识客观存在哲学范畴时,这个客观存在本身就已经被抽象了,那又怎么可把人为的抽象称之为客观存在呢?显然,这种知见是一种自相矛盾。
唯识学告诉我们,一切名相都是“假安立”(记号),它与实在并不是相对应关系。禅宗里有一个公案,叫着《指月录》,也是一个极为准确形象的比喻---指月。它描述的是指头(语言文字)不是月亮(本体),指月只是工具,它就象地图一样,为了使人因指而见月,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倘若,我们把名相当实相,那好比把手指当明月一样荒谬。
现代科学仪器能不能检测到关系的存在呢?霍金在《时间简史》说,“正如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显示的那样,以太的存在是无论如何检测不到的。”可见,西方人思维总希望找到事物对应关系。然东方人思维则喜欢用模糊概念来结人待物。假如,你若问中国知识分子,道存不存在?我相信,十有八九者置信不疑。那道是“什摸”?那很多人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物理学家发现,“哥本哈根解释立场,认为粒子动态的属性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测到的有关粒子的属性乃是在测量仪器的作用下,粒子产生的一种反应,即我们实验中的记录属性乃是因与测量仪器的互动关系而产生的”(4)。事实表明,科学仪器检测存在,已经是“我们世界”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云:“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阐明了名与实的关系,一语道破了天机。这个道理看起来非常简单,可是我们认识论却把无名当着万物之始和万物之母,早就客观存在了。这种本木倒置现象,令人深思。
有人认为,“客观本身不客观”;有人认为,“客观是一个错误说法,但这是一个没完没了的问题”;还有人认为,“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教育之弊,折射出的是体制之弊,所有人心知肚明,只是不愿不敢或不能直言罢了。”笔者认为,国与家一样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小问题,我们可以不计较和忍耐;大问题,若和浠泥巴,那是做人不负责任。一个明白人,连正当的话都不愿不敢或不能直言,那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思呢?
常言道,人心都是肉长的,有理不在言高,事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古希腊“当时,学界欲创建一种理论,需要反反复复的论证 ,几乎要达到穷尽其理方为止。”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说客观论是个错误,不是光靠拍胸部、喊口号就可以了事,则需要讲道理摆事实,方能令人心悦诚服。国是千万家,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颗细胞,谁不愿自己家乡好?
苏轼不仅是位诗圣,而且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他有一首《琴诗》,耐人寻味。 现抄录如下,以飨诸位: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只廖廖数语,却寓意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作者借用弹琴道理告诉我们,世上若没有关系,那是世界一片寂静;而万物之间有了关系后,世界才显得丰富多彩。
无独有偶,《传灯录》里有个香严击竹的故事,讲香严本是百丈门下的学生,他虽愽览群经却多年未悟禅道。一天,他在除草,挖到了一块瓦片,捡起来胜手一甩,击中了竹子,香严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响声,顿时大悟。香严究竟悟到了什么?当他听到清脆竹声时,听者与声音已不再分离,而是声音与他合一,当时就是全世界。有趣的是的是,香严击竹与苏轼《琴诗》有相得益彰和相映成趣之妙。
既然,我们已知关系属于“无物之象”,那它究竟是什么?笔者根据古今中外学者对关系范畴的研究成果,现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从时间先后次序讲,老子在《道德经》云:“绳绳兮复归无物”(它象一根无形的纽带,串联着万事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笔下道体与西哲关系范畴极为相近相似,而且道与西哲关系又都非常之玄微。老子云:“似或存。”(3)用现代语解,就是存在非实在;
二、关系一词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是一位集大成者,他在《形而上学》明确指出,“关系是一门间体学说”,并在注脚阐明:“关系是一种非甲非乙亦非非甲非非乙的间体。”
三、把关系换个名相,也就是缘起,暂略;
四、休谟发现,关系是联想的结果,揭示了关系是如何彰显的问题,奠定了西方一元论哲学的理论基础;
五、黑格尔在《小逻辑》指出,“关系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对关系范畴作了一个高度的概括;
六、“欧文。拉兹洛的宇宙中的第五种场认为,物质间要想相互关联则必须有一种介质存在,而场这种介质是最无限广阔,并且又真实存在的。因而,他认为是一种未知的第五种场,将物理世界、心灵世界和生命世界关联起来,使三者的微妙联系成为可能。”(4)
七、共振理论思想和人择原理说明,人类现已经意识到,相依为命和唇亡齿寒的道理,千条江河归大海,万里江山一局棋。
当今之世,共振理论思想已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说明“我们世界”并不是支离破粹的。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